明朝史记记载的刘基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及初入仕途
刘基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七月一日 ,自幼聪慧好学,阅读速度极快且过目不忘。泰定元年(1324年)入郡庠读书,泰定四年(1327年)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 。元统元年(1333年)考中进士,至元二年(1336年)被任命为高安县丞,在任期间执法严明,刚正不阿,整治豪绅恶霸与贪赃枉法的官吏,深受百姓赞誉。
仕途波折与蛰居隐退
至正三年(1343年),刘基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因检举监察御史失职而遭朝中大臣责难,愤而辞官。至正六年(1346年),他接受好友邀请到丹徒过了一段半隐居生活,以教授子弟读书维持生计。至正十二年(1352年),刘基被起用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因主张对方国珍等盗贼严惩,而与朝廷招安政策相悖,再次辞官返回青田,着《郁离子》表明志向 。
助明开国与建立功勋
至正十九年(1359年),经朱元璋聘请和总制孙炎反复邀约,刘基出山,献上《时务十八策》。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被任命为谋臣,他建议朱元璋先攻打陈友谅,后取张士诚,再北伐中原 。在鄱阳湖之战中,刘基在朱元璋身边出谋划策,助其战胜陈友谅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参与制定灭元方略 。吴元年(1367年),任太史令,献上《戊申大统历》 。
明朝建立后的作为与结局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刘基上奏请求建立军卫法 。他还曾与李善长产生矛盾 。洪武三年(1370年),刘基被任命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 。次年告老还乡 。洪武八年(1375年)五月中下旬,刘基因染风寒不治,卒于故里 。
身后追封
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追赠刘基为太师,谥号文成 。明世宗嘉靖十年(1351年),刑部郎中李瑜建议,刘基功绩堪比军师诸葛亮,应配享在高皇帝朱元璋的神庙,朝廷批准,其九世孙刘瑜承袭伯爵爵位,并世袭 。
————
刘伯温在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主要作品:
政论寓言集
- 《郁离子》:刘基的代表作之一,模仿《庄子》以寓言为主,借主人公郁离子之口发表看法,共一百九十五则,内容涉及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诚等方面,是其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的总结,名篇有《卖柑者言》。
诗文集
- 《覆瓿集》:刘基最早的诗文别集,所收诗文“伤今悼古”,大多作于元末。
- 《犁眉公集》:刘基晚年的作品,由其长子刘琏结集编成。
- 《诚意伯刘先生文集》:明成化六年(1470年)将刘基的《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合刻为《诚意伯刘先生文集》20卷,明清两代在处州、温州先后刊刻。
其他着作
- 《春秋明经》:对《春秋》经义进行阐释和解读的着作,体现了刘基在经学方面的造诣。
- 《国初礼贤录》:记载了明朝初期朱元璋礼贤下士的相关事迹和人物,对于研究明初历史和政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灵棋经注》:对《灵棋经》进行注解,刘基的注解较为详尽,卷首有其写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的序。
————
刘伯温谨言众多,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理,:
关于低调谦逊
- “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意思是当所有的敌人都被打败了,那些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谋臣,往往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甚至可能因为功高震主而招来杀身之祸,提醒人们要懂得低调,避免功高盖主。
- “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辞其名,受其实,天下之大智哉。”:真正聪明的人不自以为聪明,别人就不会与他争高下;放弃虚名,专注于实事,这才是天下最大的智慧,强调为人应低调做事,追求实在的成就。
关于知足与节制
-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知道满足的人就会感到快乐,而一味贪求的人则必然会忧愁烦恼,告诫人们要学会知足常乐,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不要被贪婪所驱使。
- “能盈而不能谦者,虽成必隳;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成功后不能保持谦虚,最终必然失败;懂得进取却不知适可而止,最终也会失去所得,提醒人们在成功时要保持谦逊,在进取中要懂得适可而止。
关于与人为善
-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善良是最宝贵的财富,一辈子都用不完;而心田就像良田一样,只要用心耕耘,就能世世代代受益无穷,倡导人们要与人为善,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 “江海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蛙蚓斗其声。”:江海不会和井水争清浊,雷霆不会和青蛙蚯蚓争鸣响,寓意真正有格局的人,不会与层次低的人争长短,不必纠结于无意义的争论,要心胸开阔。
关于审时度势
-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英雄人物是顺应时势而产生的,而真正的英雄也懂得审时度势、顺应潮流,提醒人们要学会根据形势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动,不要一味地硬碰硬。
- “时未至而为之,谓之躁;时至而不为之,谓之陋。”:时机未到却强行行动,是浮躁;时机已到却不行动,是愚昧,强调做事要有耐心和判断力,等待时机成熟再行动,才能事半功倍。
————————
政治才学
- 政治决策与策略:作为朱元璋的亲信参谋,他参与诸多关键政治决策,如起义计划、战略部署及国家建设等,提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理念,鼓励朱元璋实施仁政,减轻民众负担,收揽民心。
- 制度建设与管理:明朝建立后,他提出施德政、实行卫所制度、对民众进行教化等建议,积极参与《大明律》草创工作,主张依法治国,强调法律公正性和严肃性,使明初政治风气较为清明。
军事才学
- 战略眼光:能准确判断战争形势和发展趋势,分析敌我优劣势,制定相应战略战术,如先攻打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的战略建议。
- 战术运用:精通兵法,善于运用分兵、集中优势兵力、迂回包抄等战术,还能根据五行相生克原理选择决战时机,如鄱阳湖大战中建议分兵拒守湖口,并算出金克木的日子与陈友谅军决战。
- 组织指挥:建立严密组织、纪律严明的军队,注重士兵训练和装备配备,善于激励士气,使部队战斗力和战斗素质卓越。
天文历法才学
- 知识精通:自幼对天文占星术有浓厚兴趣并深入研究,精通天文知识,能观天象、测风云,为军事行动和政治决策提供参考。
- 历法编制:任太史令时,献上《戊申大统历》,为明朝历法制定和完善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