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当土木堡之变发生的那一刻,朱祁镇意识到自己前半生好不容易打造的明君人设算是彻底崩塌。
翻看《明英宗实录·卷一》。
在朱祁镇刚会说话的时候,他爹明宣宗就把他抱在膝盖上,就逗儿子问,你他日当了天子,能让天下太平吗?
朱祁镇回答:能。
宣宗又问:如果有反贼,你敢亲率三军去收拾他吗?
朱祁镇回答:敢!
这段记载,朱祁镇回应之际,声音洪亮,神采英异,无所一虑。
宣宗闻言,当场把自己的龙袍解开,还披在朱启镇的身上,左右见状,皆山呼万岁。
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却使得这一幕彻底沦为笑话。
...
传统官方历史叙述,明英宗当时是听了宦官王振的谗言,一口气率领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被也先的两万骑兵给包了饺子。
英宗被俘,从此钉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之上。
不过,按这种记载肯定是有问题的,而且是破绽百出。
东北师范大学的罗东阳教授,一位专门研究正统朝历史的教授,放眼国内史学界,这位肯定算是最了解英宗一朝的人了。
这位原话便有说过,传统史书土木堡事上,责任都推到了宦官王振身上,再加上后世清朝篡改史料,导致遮蔽和曲解了许多的真相。
...
接下来还原一下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第一个问题,明军当时真的是五十万大军吗?
首先五十万人的记载最早来源于刘定之的否泰录,实际上刘定之他自己都承认自己的这本书,他后来参与修撰明英宗实录的时候,都没有把这个数字写进去,可见这个数字连他自己都不敢确认。
而且关键的,刘定之的原话是官军和私蜀共五十余万人。
私蜀,我们都知道古代军队分战兵和后勤,私署指的就是这些非战斗的后勤人员,真正的战兵往往占比很少。
然而后面的史书在传抄的时候不知道咋了,而莫名其妙就把这个私塾给丢了,变成了官军五十万,然后到了清修明实里,直接就成了,明军死了几十万人。
这一下土木堡明军五十万人全军覆没就这么成定论了。
然而土木堡之变其实是有一位亲历者的,那就是后边内阁首辅李贤,他是从土木堡战场里跑回来的,所以他的话算是最依手的史料,毕竟的是亲身经历,这就比刘定之在京城耳闻的或者后面的文人笔记都要可靠多了。
那他的说法是明军是二十万人,一半人受伤,三分之一死亡,也就是说明军在同堡损失了七万人左右。
史料参考后,以防万一,再看看历史学家是怎么说的。
北大的李新峰教授,他就考证说明军并非五十万,而是二十万左右,而二十万人中,战兵,私蜀,数量不确定。
所以综合以上,明军的人数大约就是二十万。
第二个问题,瓦剌大军真的就只有两万人,瓦剌到底有多少人?
按某些人的说法,瓦剌就两万人,那两万人这个说法从哪来的呢?
还是刘定制的否泰录...
罗东阳、李新峰两位教授都说了,这本书上的数字是不靠谱的。
所以考证剌的人数,我个人觉得还是得看明史录中各个边关的兵报。
首先,当年瓦剌是分兵四路南下入侵,第一路是也先带兵进犯大同,第二路是托脱不花带兵进攻辽东,第三路是阿剌知院进攻宣抚,第四路,统帅赛刊王,进犯甘肃。
先说野先,北京保卫战结束后,大同总兵郭登抓住了两个奸细,从奸细的嘴里得知了也先有九万人。
拖脱不花,这一路打的是辽东,根据辽东总兵曹毅的奏报是三万人。
阿剌知院这一路打的是宣抚,根据记载也是三万多。
最后一路是赛刊王,打甘肃的那一路啊,十路记载是只有两千人。
总计加起来将近十六万。
还有就是也先打北京的九万人中,包不包含阿剌知院的三万人,如果包含了,那瓦这处就只有十三万。
所以在正统十四年,明朝的全部兵力当在13~16万之间。
至于土木堡这边,蒙古骑兵喜欢的战术是分兵战略,所以土木堡也先兵力估算,是在三万到六万之间。
————
也先的爷爷马哈木,是他把瓦剌骑兵升级成了巨壮骑兵,多次以少胜多,打鞑靼的阿鲁台,眼看着就要统一蒙古了,结果当时明朝在位的是朱棣。
当时朱棣眼看着苗头不对,于是果断出兵干预,一棒子给瓦剌的上升势头打断了。
到了马哈木儿子脱欢,就开始各种对明朝装孙子,然后这时候仁宣两帝时期属于休养生息,对于草原采取不干预政策,所以脱欢无比顺利的整合了蒙古草原。
最后到了明英宗这里,前期朱祁镇倒是出兵干预了,但干预的方向错了,这时候英宗没有说先遏制瓦剌的崛起。
还认为瓦剌是盟友,一直帮瓦剌打阿鲁台,使得明朝被脱欢当枪使。
最后当托欢死后,到了他儿子也先进一步的收复了兀良、哈,也就是朵颜三位。
至此,瓦剌、鞑靼、兀良哈,曾经那个被朱元璋打猎的蒙古三大部再次合而为一。
甚至也先还收复了女真部落,并且写信威胁朝鲜称臣,在西方,把东察富坦汗国打得落花流水,多次掠夺中亚个国,他儿子的铁骑甚至都扫荡到乌兹别克。
可以说此时的也先势力已经远超当年的王保保,和铁木真一般,差不多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草原天骄。
这样规模的敌人,让一个才掌权没多久的朱祁镇去解决,他能解决吗?
也先给李氏朝鲜写的信,上面直接自称是朕,朝鲜这边作为明朝忠实小弟直接向明朝报告。
并对也先义正言辞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你们怎么能成皇帝呢?”
事实上,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出来,野先纯浪子野心,从他父亲开始,他们一家对明朝的恭顺全部都是装的,就是怕重蹈爷爷马哈木的覆辙。
等到野前统一蒙古后,人家就直接不装了。
这一点连朱祁镇自己都看出来了,直接对着野线破口大骂,说这人专行轨道,太阴险了。
...
-第三个问题英总为什么会战败呢?
首先当时也先和阿剌知院是从大同,宣府入侵,说明此时瓦剌的主力在大同的东北和宣府的西北。
之后就是英宗出征,他的路线是直奔大同,这说明英宗一直以为瓦剌的主力在大同的周边。
他到了大同后没有找到敌人,王振这时候还打算说建议去西北追击敌人。
但按实录的说法,此时因为连日的风雨交加,后勤困难,士气低落,实在是无法追击了英宗无奈,只能选择大军班师回京。
这一切本来就是事先计划,毕竟大军粮草就准备那么多,不可能再支撑大军继续前行,事先就没准备这些粮食,所以朱祁镇就选择回师了。
这里,按传统史书记载,王振想邀请英宗去他家乡看看,他好装一下,英宗当时便同意。
大军走到白登的时候,王振又说,说害怕大军会践踏庄稼,于是又建议英宗往宣府那边走,这就导致大军路线不断变更,最终浪费了回京的时间。
但实际上,根据论文考证,这种说法并不真实,毕竟就算皇帝再宠信宦官,也不可能带着几十万人跟着一个宦官胡闹,真当是烽火戏诸侯啊?那好歹也得是个美人啊!
真实情况应该是,英宗亲征浩浩荡荡,结果连人影都没见到,无功而返,他希望能在回去的路上碰到敌人。
而且他在大同城外看到了大量的明军尸体,加上英宗是越下越不甘心,自己每打一仗就回去,还说出去,太难听了。
于是英宗在回去路上不断更改路线,主要是因为英宗年轻气盛,他想与瓦剌决一死战,取得一场大胜,舒口气的同时,也好借此机会提拔军队新人,牢牢掌握兵权。
王振的一会儿想让皇上去他老家,长长威风,一会儿又说怕踩到庄稼,不去了,这话你让一个正常人去评价,可能吗?
一个宦官这样随随便便让一个皇帝率领大军变换路线?他是皇帝还是英宗是皇帝?倒不如说是英宗让他背锅这个毕竟可信。
...
但英宗被一个人戏耍了,这个人便是宣府总兵杨洪之子杨俊,英宗虽不断变换路线,但周围还是有不少堡垒的,瓦剌前来肯定会提前收到消息。
而土木堡之变的一个重大责任人就是杨红、杨俊这父子俩。
首先我们刚才说了,瓦剌从大同和宣府这两个方向入侵,其中宣府前面一些堡垒是由杨俊负责,但杨俊见瓦剌人来势汹汹,直接跑路了。
这些是于谦等官员以及后代的众口一词,都觉得土堡之变问题在这一点上。
而杨俊之所以逃跑,原因很简单,他就是个二代,借着他爹的关系才当上的高级军官,当时就有许多人弹劾他,说他无勇无谋,不堪任用。
而就在土木堡之变发生的前一个月,这边便上奏请求加派人手,但英宗没有同意。
【宣府前七个堡中总共人数大约是七千左右】
只是到时候让杨洪过去帮忙,但也先这边六,七万人,杨俊总共七千,还是分散开的,他还是一个无勇无谋之辈,那他不跑难道原地等死吗?若是在原地后面就没有他这一号人了。
杨俊逃跑其父亲肯定想帮着儿子隐瞒。
而一个杨俊逃跑,为什么就没有其他人报给英宗呢?
因为当时逃跑的除了杨俊外,还有郑谦、徐福、姚轩等人,除了这些知名的,应该还有不少人,毕竟只是一个杨俊的话,这种罪状其他人不可能顶着掉脑的风险一起扛。
如果真把这个事儿据实上报给了英宗,那宣府多半的军官都讨不了好,所以宣府这边将领整体决定知情不报。
虽说有意欺瞒,但从宣抚诸将的视角看,丢失几个堡垒这个局势是可控的,只是他们没有料到已经原路回师的英宗,会莫名其妙的跑到土木堡。
一切巧合下,使得这悲催的土木堡之变因此发生。
英宗不知情的情况下,巧妙的走进了瓦剌的包围圈里。【土木堡边上一带的长城是嘉靖年间才开始大规模修建的,正统年间,这些地方只有一些零星的哨所和军事堡垒。】
但肯定还有个想法,就算被埋伏,也不至于这么惨吧?毕竟前面说过,英宗这边率领二十万大军,也先那边应当是六七万。
首先,第一点,土木堡是到了景泰、嘉靖以及隆庆年间才被修成军事堡垒塔,正统十四年,按照记载,它只是一个驿站,所以英宗一行当时相当于是在一个野外驻扎。
第二点,蒙古部落几乎是全是骑兵,古代骑兵的厉害应该不会有人不知道吧?英宗这边说是二十万,其中战兵能有多少?战兵中又有多少骑兵?明朝这边的马可是稀缺的。
第三点,也先这边虽说在暗处,但那么多人,明军可能不发现吗?发现后就算明军先被冲锋一波,但人数上的优势,也先这边也讨不到好处。
于是也先采用围而不打,就在边上骚扰,你跑我打,你打我撤,充分利用了骑兵的机动性,而明军这边又没有像朱棣,徐达朱元璋这类的人物,根本没办法。
...
第四点,这样,英宗这边其实还是想与也先决一死战的,但无奈碰不到,最后折腾的大军缺水断粮。
于是就当也先先把英宗逼到绝路,到英宗的大部队口渴难耐,已经打算和也先拼命,冲出去,这时候也先又派人过去议和,说是让他们去河边取水。
英宗这边刚刚发起的那个狠劲儿立马又给打消了,这一推一拉,明军彻底松懈了,纷纷放心的跑去取水了。
这个时候,也先暗中派了一队骑兵,是趁其不备发起偷袭,明军直接就失去了反抗之力,彻底宣告兵败。
【注:聂忠向明代宗朱祁钰建议说,国初的时候我们都是红盔黑甲,正统年间改成了名盔明甲,在土木堡之变的时候,由于瓦剌人也是名盔明甲,导致哨兵还以为是自己人,于是我们就被偷袭了,所以聂冲建议皇上恢复成太祖太宗时期的红盔黑甲,这样以后就不会再搞混了。】
...
事实上,英宗二十万人兵败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按照亲历者李贤的话说,当时明军根本没有抵抗,每个人都想着逃命,结果兵败如山倒,二十万人就这么一哄而散的。
而瓦剌其实也没有大杀特杀,全部专注于抢夺财宝,后来援彬在大同城下喊话,说的也是同堡之战中,英宗的军队是被杀散的,所以在这篇数盾的描述中,也是认为明军的死伤被夸大的所谓三分之一的死亡。估计大部分人,是在狭窄的空间内自相踩踏造成的,换句话说,大部分人其实是逃走了。
————
关于英宗这次,直接原因就是杨俊弃守防线,导致王大军深入土地,杨洪因一己之私隐瞒了,重要军情。
然而即使到了如此,也不是必败之举,如果换做是朱元璋、朱棣这种人,即使你谎报军情了,他们也可以凭借着独绝的军事眼光看出端倪来。
所以说英宗是军事能力不够,低估了瓦剌这边战力,同时内心还无比想要一场大胜掌握更多权利。
最后,期间一系列的因素叠加起来,酿造了土木堡的惨剧。
根本原因,那就是自朱棣死后,仁宣二帝时期没有太多战争,荒废军备,导致明朝的军事力量严重下降。
...
宣宗时期是发现端倪的,但没有作为,也可能是有其它规划,没来得及实施,最后这个烂摊子留给了悲催的明英宗。
而明英宗时期,英宗年幼登基,没学到多少,文臣势大,武将方面稀缺,还是一个新旧交接的朝代,根本没多少能打仗的。
...
所以说,明英宗整体其实是个悲剧,也就叫门一方面算他没骨气,毕竟是个皇帝,任何言行举止都会被定义为一个朝代形象。
若是平民百姓的话,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怕死叫门还是很正常的,死亡之下众生平等。
到了现在,各种短剧,小说中将明英宗贬的一文不值,纯纯傻子的感觉,更是变成了一个昏君的形象...
然而史学界的很多学者却解构了这一说法,认为英宗不是昏君,但也不是英主,而是一位功过相抵的守成帝王。
至于英宗为何如今会声名狼藉,其实罪魁祸首还是乾隆。
根据武汉大学杨德惠老师的考证,正是在乾隆的一段恶评下,这才影响了后代人,导致明英宗的评价一路跌到了谷底,甚至被人说成了什么中国十大昏君之一的。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明英宗朱祁镇这个人他是有功劳的,在内政上很多人都注意到的,他在赈灾上非常大方,而且最后他还把活人殉葬制度给废除了。
我个人认为,若是没有土木堡之变,英宗算是一个合格的守城之君,但加上这一大污点,只能算是普普通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