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大明第六帝,年号正统。
他的祖父与父亲虽共同建立仁宣之治,但奈何二人在位时间过短,都早早离去。
宣德十年正月,宣宗驾崩,留遗诏让年仅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
就这样,一个顶峰时期的朝堂,天下,沉甸甸的落在朱祁镇肩头。
天子年幼,朝堂上多为三朝老臣,并无太子势力,后宫有母系孙氏,再加上身旁起势的宦官势力,朱祁镇前期可以完全说是属于摆设,甚至一不小心变成傀儡,只是有着皇帝的名号罢了。
好在此刻还有一位最为重要的人物,那便是朱祁镇的祖母,太皇太后张氏。
正统元年,作为此时权利最大的人,张氏是制衡朝堂的重要角色,同时也是朱祁镇最大的约束。
一次,张氏曾召集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五大臣入宫,当着这些人的面杀鸡儆猴。
警告正试图诱导朱祁镇下旨的宦官王振,称其若再试图干预国政,将依法处置,让王振不敢肆意妄为,一边打压了宦官势力,同时也相当于给在场所有人一个威慑。
之后更是以身作则,一切都遵规遵矩,绝不逾越,可以说,若不是有张氏,明朝在这时可能就变天了。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朱祁镇开始尽快跟随三杨学习处理朝政,逐渐掌控权利,向着实权皇帝进行...
——
正统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去世。
张氏的离世意味着朝堂将再次动荡,也标志着十六岁的少年朱祁镇最大的约束消失。
这时,内阁最有权势的三杨也开始以极快的速度,退出历史舞台。
杨荣在正统五年(1440年)因回乡省墓途中病逝,从这个角度说他从此时开始退出政治舞台,其影响力自然逐渐减弱。
杨士奇因儿子杨稷横行乡里,犯下诸多不法之事,杨士奇受到牵连,在朝廷中的威望和影响力大受打击。
杨溥在太皇太后张氏去世后,面对王振等宦官势力的日益膨胀,难以有效抗衡,正统十一年(1446年),杨溥去世,标志着他在政治上的彻底退场,“三杨”时代也正式结束。
...
至此,朱祁镇如同五指山下的石猴,彻底失去束缚。
在先辈们英勇事迹的耳濡目染之下,朱祁镇非常想要证明自己,他也想成为先辈们那般的人物,甚至超越先辈。
此时的王振,亦是如此,作为从小陪伴朱祁镇长大的人,他一直深受朱祁镇信任,更何况此刻的明朝宦官权利也极大,他也想体验权利的滋味。
就这样,两个充满野心的人,开始大刀阔斧的施展自己的手段,向着各自内心愿景进发。
想要掌控权利那必须将朝堂与军队之中的老人逐渐换成自己提拔的人。
而此时朱祁镇身旁可用的心腹之人,只有贴身宦官王振,毕竟宦官的一切都依附着皇权,没有皇权的倚靠,宦官什么也不是,这也是大部分皇帝为什么知晓宦官危害却还要放权给宦官的原因。
接下来他便开始给王振放权,利用宦官势力来打压其余官员。
在打压的过程中,王振也成为了受益者,他借着权利,打压异己,在为英宗谋利过程中,也为自己积累着势力。
...
此时朝堂上的官员可以倚靠宦官来掌控,但军队方面却是无用,而最好获得军权的办法,便只有发动战争,然后再提拔自己的人。
于是朱祁镇便无比渴望打一场仗,一场大胜仗。
...
正统十四年,也先以明朝削减马价、拒绝通婚等为由,点燃双方矛盾,集结瓦剌各部,分兵四路,约十三~十六万大军,分别向着大同,甘肃,辽东,宣府向明朝边境发动大规模进攻。
【可以看英宗实录来判断。】
面对这样的机会,英宗显然是不想放过,虽蒙古部落大军压境,但这时的明朝可以说是完全不放在眼里,毕竟双方实力差距过大,根本没有可比性,这对明朝而言就是妥妥的战功。
历史记载,英宗受到王振怂恿,御驾亲征。
我个人观点来看,可能性不大,毕竟英宗不论如何,都是皇帝,打仗这种事本身就是一件危险的事。
若是英宗本人不想,一个宦官怎么可能怂恿的动。
《英宗实录·卷一》中,有一段对话,可能很不起眼,但应该对英宗有这一些影响:
朱祁镇及能言时,宣宗皇帝抱置膝上,问:
“他日若为天子,能令天下太平乎?”
曰:“能”
又问:“有干国之纪者,敢亲统六师往正其罪乎?”
曰:“敢”
答应之际,嗓音洪亮,神采奕奕,无所顾虑。
宣宗皇帝大喜,亲解所御龙袍宝带加上体,置诸宝座,左右皆乎万岁!
我觉得,这一段场景对于一个孩童来讲,肯定会在其内心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所以,御驾亲征这件事,不可能是一个宦官怂恿两句,皇帝便上头要冲出去打仗。
【英宗在土木堡之变前,虽让宦官打压一些老臣,但对于整个天下而言,他实行的各种政策下,是一个明君的形象。】
之后便是熟知的,二十万兵败,英宗被俘,开启北京保卫战,等待其余援军到来。
【这个土木堡之战之后再详细开一篇讲解。】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瓦剌俘虏。
在被俘虏期间,明朝另立朱祁钰为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瓦剌起初想以朱祁镇为人质要挟明朝,但明朝新政权态度强硬,使瓦剌的计划未能得逞。
加上之后瓦剌与明朝的多次交战失利,且双方都有和谈意愿,最终在景泰元年八月,朱祁镇被瓦剌释放,回到明朝。
...
英宗朱祁镇被释放回到明朝,当时其弟朱祁钰已即位,朱祁钰对朱祁镇怀有猜忌和防范之心,将他软禁在南宫。
在南宫期间,朱祁镇的生活受到诸多限制,其行动也被严密监视。
直到景泰八年正月...
当时明代宗朱祁钰病重,再加上没有太子,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为了自身利益,发动“夺门之变”。
【朱祁钰即位之初,为稳定局势,遥尊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
但后来朱祁钰想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取代朱见深成为太子,经过一番运作,景泰三年(1452年)。
朱祁钰成功将朱见深废为沂王,立朱见济为太子,然而朱见济在景泰四年(1453年)就夭折了。
此后朱祁钰没有再立太子。】
拥戴被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改元天顺,这一事件也被称为“南宫复辟”。
...
史书记载,石亨等人的利益考量:武清侯石亨掌管京营兵权,他见朱祁钰病重,认为这是一个获取更大政治利益的机会。
如果能拥戴朱祁镇复位,自己将成为首功之臣,于是开始谋划相关事宜。
石亨与都督张鞁、太监曹吉祥商议,决定迎太上皇朱祁镇复位。
曹吉祥进宫面见孙太后,得到了她的支持,为政变提供了关键的合法性背书。
石亨和张鞁找到太常寺卿许彬商议,许彬认为此计可行,并推荐了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徐有贞精通天文、兵法,有政治野心,他夜观天象后,认为帝星有异动,坚定了参与政变的决心。
政变实施:
调兵入宫:正月十六晚,徐有贞穿戴整齐后,先前往朝房与杨善、王骥会合。石亨、张鞁率领着各自的亲兵,与曹吉祥率领的宫内太监,以及张鞁所掌握的京营兵,共计千余人,以加强京城防御、抵御瓦剌为由,骗开了长安门,顺利进入皇城。
打开南宫:众人到达南宫后,发现宫门紧闭。石亨派人抬来巨木撞击宫门,又让士兵翻墙进入,合力推倒了宫墙,打开了一条通道。朱祁镇被喧闹声惊醒,以为是朱祁钰派人来害他,出来后才得知众人是来迎他复位。
前往奉天殿:朱祁镇坐上轿子,由众人簇拥着前往奉天殿。途中,朱祁镇询问并记住了每个人的名字,以示日后必有重赏。到达东华门时,守门卫士阻拦,朱祁镇高喊自己是太上皇,卫士不敢阻拦,众人顺利进入。
登上宝座:众人将朱祁镇扶上奉天殿的宝座,敲响钟鼓,召集百官。此时天色未明,群臣原本以为是朱祁钰要临朝,都在午门外等候。听到钟鼓后,纷纷进入奉天门。
复辟成功:
早朝宣布:群臣进入奉天殿后,惊讶地发现坐在宝座上的是朱祁镇。徐有贞大声宣布:“太上皇复辟了!”朱祁镇对群臣说朱祁钰病重,是群臣迎他复位,让大家各安其职。群臣无奈,只好下跪参拜,承认朱祁镇复位的既成事实。
代宗退位:朱祁钰在乾清宫听到钟鼓之声,问左右发生了什么事,得知是太上皇复位后,连说几声“好”,随后便不再言语,重新躺回床上,面对墙壁而卧。朱祁镇复位后,废朱祁钰为郕王,将其迁至西内。
此次政变后,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改元天顺,开启了他第二次统治明朝的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