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冷静下来思忖一番,陆通所言甚是在理,且是在为国家之长远利益筹谋,不得不言陆通对大唐甚为挂心,且其所提之意见皆是一针见血,切中要害。
那李世民目光渐明,神色中多了几分赞赏与认同。
李世民对陆通说道:“陆爱卿,若非有你,朕险些为了那虚妄之面子,给大唐埋下祸端隐患。你真乃朕之应梦贤臣呐!”
李世民面带欣慰之色,目光中满是对陆通的嘉许与褒奖。
李世民继续说道:“不过这吐蕃几次前来提亲,若朕不答应,怕是会令吐蕃心生不满。我大唐虽不惧吐蕃,然亦没必要惹恼了对方,徒增边患。”
李世民眉头微蹙,神色间带着几分忧虑与权衡。
陆通知晓李世民此乃寻个台阶而下,遂言道:“若陛下欲应之,那亦可行,不过于这嫁妆之中,定要审慎思量。而且吐蕃方面亦务必拿出足够之诚意,否则这嫁公主一事,断不可应允。”
陆通神情严肃,语气坚决,目光中满是坚定之意。
君臣二人于御书房内相谈甚久,直至日影西斜,已至下午时分。
李世民邀陆通一同用膳,而后陆通方才拜别离去,离开了皇城,返归泾阳。
那陆通乘马缓行,一路沉思,心忧大唐之未来;皇城之中,李世民亦独坐殿内,反复思量此番所议之事。
次日,李世民再度召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重臣,重新商议吐蕃求亲此桩事宜。
晨曦透过窗棂,映照在殿堂之上,众臣神色肃穆,静待圣意。
几位大臣皆知晓泾阳侯陆通进京之事,想来李世民已然与陆通交谈过了。
只是不知李世民究竟作何决定。
几位大臣面面相觑,心中暗自揣测,却皆不敢轻言妄断。
李世民目光投向几位重臣,开口言道:“诸位爱卿,倘若朕应了吐蕃之求亲之举,这嫁妆一事该当如何定夺?”
李世民欲瞧瞧几位重臣对此事作何看法,他们的想法与陆通又存有何种区别。
那李世民端坐龙椅,目光炯炯,静候众臣陈言。
“无忌,你来说说看。”李世民目光转向长孙无忌,示意其率先陈言看法。
长孙无忌起身作揖,随后开口道:“陛下,我大唐作为天朝上国,向来以礼义之邦着称于世,即便此次只是下嫁一位宗室女子,亦需礼数周全,方可彰显我大唐之风范与气度,否则,怕是会丢了大唐的脸面。
想那吐蕃虽地处偏远,却也是一方势力,今其慕名求亲,若我大唐嫁妆寒酸、礼数有缺,不仅会遭其轻视,更会使周边诸国对我大唐产生质疑,于我大唐之威望、声誉皆有损害。
故微臣以为,嫁妆当丰厚且得体,合乎公主之身份及我大唐之地位,如此方能使吐蕃感受到陛下之圣恩浩荡,以及我大唐对此次和亲之重视,从而巩固两国之友好关系,保边境之安宁。”
长孙无忌之意,乃大唐之脸面至关重要。其言外之意,乃大唐之尊荣威望不可有丝毫折损,嫁妆之事亦当与此相匹配,方显大唐之泱泱气度,万邦来朝之雄风。
李世民听完之后微微颔首,不过其面上并未显露出多少欢愉之态。
随后,李世民又令房玄龄发表其看法。
房玄龄作揖开口道:“陛下,此嫁妆不宜铺张浪费,依礼部之规制而行便可。”
房玄龄言辞恳切,神态恭谨。
李世民不置可否,转而将目光投向了杜如晦。
杜如晦不等李世民开口提醒,主动作揖出言:“陛下,臣以为先观瞧吐蕃能给出何种好处再说亦不迟,毕竟是吐蕃求我大唐赐婚,求人就要有求人之态度。”
杜如晦神色郑重,目光坚定。
杜如晦甚是务实,对于所谓之虚名看得甚淡。
其心所系,唯实利耳,不为虚华之名所扰,目光如炬,洞察世事之本质。
李世民复又问了魏征,魏征所言亦甚务实,与杜如晦大抵相近,拐弯抹角地提醒李世民切莫被坑陷。
魏征言辞恳切,神态庄重,一心只为大唐之兴盛、君王之贤明而谏言。
李世民略感失望,这几位重臣所言倒也无错,然竟无一人与陆通想到一处。
李世民眉头微皱,神色间流露出些许失落与怅惘。
长孙无忌甚是敏锐,瞧到了李世民的神情,心内有些疑惑,为何李世民竟有种失望之感?
长孙无忌暗自思忖,目光中透着不解与探寻。
房玄龄忽地想起,李世民在见过泾阳侯陆通之后,便即刻召见他们,想来李世民与陆通定然交换了意见,而且李世民极有可能对陆通之提议甚为看重。
房玄龄双眸微眯,心中暗暗揣摩。
杜如晦亦看明白了此间情形,不过他并未闷声不语,而是直言问道:“陛下,不知泾阳侯对此事有何看法?”
杜如晦目光炯炯,言辞恳切。
李世民见杜如晦开口询问,遂将陆通所言一一悉数重复了一遍。
几位重臣听完之后,皆陷入了沉思之中。
那殿内一时静谧无声,众人眉头紧蹙,思绪纷飞。
不得不说,陆通所虑确要比他们深远。于邦交一事,泾阳侯向来甚是敏感,哪怕一点细微之处,亦能够抠出诸多问题来。
其心思之缜密,洞察之入微,实非寻常人所能及也。
如今大唐天下承平,他们这些开国元勋多多少少有些松懈之意。
倒是那泾阳侯这一后进之士,始终对国事葆有清醒之判断,行一步而能观十步之遥。
如此年纪,便具如此城府眼光,且又简在帝心,日后飞黄腾达之举必不会少。
房杜二人旋即开口赞同陆通之想法,言应重视所有对手,未雨绸缪。
魏征亦是颔首赞同,相较之于虚名,国家之实利更为紧要。
只要国家之实力能够持守,面子此般之物,实不稀缺。
最终,君臣几人商定:若吐蕃甘愿应诺大唐所提之条件,大唐可下嫁一位宗室女子,然嫁妆须由大唐朝廷指定。
几位重臣离开皇宫之后,长孙无忌心事重重,缓归府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