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消息让刘忠非常的感慨。毕竟自己能够走到现在这一步,离不开刘宏的欣赏。更别说刘宏一个能够把三公这样的官职都明码实价卖的皇帝,白白的就给了刘忠一个西园校尉的位置,这是多么大的恩情啊。
当然,这件事情对刘忠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赵云从今以后就只有自己这个主公了。赵云一介白身,被刘宏直接破格任命为羽林左监,赵云一直都非常感念刘宏的知遇之恩。随着刘宏的驾崩,赵云从此之后只能死心塌地的跟着刘忠了。
第二条消息刘忠也只能是知道知道。毕竟自己现在的实力和公孙瓒碰一碰的话,失败的概率实在是太大的。公孙瓒不但在士卒数量上占绝对的优势,而且他的兵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战斗力也是刘忠新招募的士卒所不能比的。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比不过人家,就算是刘虞催的再急,又能怎么样呢?
不过还是需要给刘虞回书一封,写明自己的苦衷,在表达下自己的忠心。毕竟自己要想在涿郡更快的发展,离不开刘虞的支持。
第三条消息就让刘忠比较纠结了。刘忠是知道三国历史进程的。在何太后护着十常侍,不允许何进诛杀的情况下。何进和袁绍这两个卧龙凤雏,估计依然会做出召外兵入京诛杀阉竖的愚蠢决定。当然,何进是真的蠢,袁绍是真的蠢还是另有目的,刘忠认为是值得商讨的。
但这些不是刘忠纠结的地方,不管袁绍是真蠢还是假蠢,这都与刘忠没有关系。刘忠纠结的是自己要不要去掺和一把呢?毕竟当时董卓没有用多少兵力就控制了京师洛阳,如果不是后来倒行逆施,还真有可能执掌了这大汉的天下。
“若是自己去的话,是不是也能掌控京师?”刘忠开始幻想了。“自己若是掌控了京师,肯定不会像董卓那样倒行逆施,那这大汉天下是不是就会幽而复明?历史会不是就此改变?后人期盼的三造大汉的浪漫就会在自己手上实现?”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念头在刘忠的脑子里一出现,就开始压制不住的疯长。刘忠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要说服自己去试一试。刘忠想要找人商量商量,可是身边只有赵云、高顺,你若是和他们商量行军打仗没问题,商量这样的大事?两人都是忠贞良善之人,不知道会怎么看自己呢!
刘忠这时候才明白谋士的重要性。不管是光明正大还是阴谋诡计,都离不开谋士的出谋划策。刘忠后悔来到涿郡之后,怎么不派人去把徐庶、诸葛亮、郭嘉、贾诩这样的人都绑过来给自己效力。
远水解不了近渴,就算现在去绑可能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绑来了人家不一定会给你效力。给你来一个徐庶进刘营一言不发,你又能怎么样呢?
“哎!”刘忠长叹了一口气,还是自己慢慢分析吧!
去,是肯定要去的!刘忠觉得这样的情况下不去搏一把,简直都有点对不起自己。说不定上天让自己穿越到这里,就是为了三造大汉的。这样好的机会不去把握,刘忠很难说服自己。
去,刘忠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握有先机。刘忠甚至可以不等何进密诏到,就直接上表朝廷请求入京诛杀阉竖。朝中诸事皆是何进当家,必定能获得准许。自己只要抢的先机,那董卓总有20万大军,前锋也没有多少,也进不得洛阳城。若是他敢提兵攻打洛阳城,自己只需要抵挡数月,各地勤王之兵就能陆续到达,董卓不想被消灭,就只有退回西凉。
但是,有一个变数就是袁绍!
那何进出身屠沽之辈,如此短可以理解。那袁绍家四世三公,朝堂斗争经验极其丰富,怎么会支持何进做出引外兵入京诛杀阉竖这样愚蠢的决定?当时曹操就明确表示对付十常侍,但付一狱吏足矣,难道袁绍会不知道?
常言道,不是蠢,就是坏!刘忠来自于后世,知道袁绍此人绝对不蠢,那就只有一个答案:坏!历史细思极恐!袁绍给何进出主意引外兵入京诛杀阉竖,最先到的就是董卓、丁原!
那董卓可以说也是袁家的门生故吏,曾经被司徒袁隗征辟为并州此时。而丁原的手下有一个叫张杨的,后来做了上党太守,手里掌控着几千并州军,也是袁家的门生故吏。
由此想来,那袁绍劝何进引外兵入京师,是不是有可能是想把自己家的门生故吏们招来,以便自己家掌控朝廷呢?只不过是最终玩脱了手,被自己家的门生故吏反噬而已。
如果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话,刘忠就算是带兵入京掌控了洛阳,袁家会不会勾结董卓,把自己做掉?
因此,去,是必须要去!但是刘忠也必须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就是自己去了京师,这涿郡绝对不能丢!只要涿郡不丢,那就算自己去洛阳失败了,依然有一块基业可以立足。
但现在的问题是,自己手下无非是高顺、赵云,那赵顺也就是个训练士卒的材料。自己去京师必定会带着高顺、赵云,那涿郡留谁来守呢?
思来想去,刘忠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结义兄弟刘备!这不是最好的人选吗?刘忠在涿郡的对手或者说假想敌,无非是公孙瓒而已。那公孙瓒和刘备曾经是同窗,公孙瓒总不至于不顾这点情面吧?就算是那公孙瓒不讲武德,以刘备的本事,关羽、张飞的武勇,守住自己这条后路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当然,让刘备来帮助守涿郡,刘忠也有一点不放心,那就是刘备天生的魅魔圣体。好像老刘家就是有这个基因传承,像刘邦、刘秀,再到刘备,好像天生就能在身边聚集英杰。别让刘备在这里守一守涿郡,把人心都守到他那里去了。自己在洛阳一旦兵败,再退到这涿郡岂不是非常尴尬?
到底要不要请大哥刘备来帮自己守涿郡呢?刘忠又纠结起来了。
想了又想,刘忠还是相信后世对于刘备的评价,毅然做出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