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井井底临时马头门是矿井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结构,它位于主井(通常是竖井)的井筒与井底车场的交界处,作为矿岩、设备、材料和人员的重要转运点。以下是对主井井底临时马头门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位置
定义:马头门是井底车场巷道与立井井筒连接的过渡段,形状似马头,因此得名。
位置:它位于竖井井筒与井底车场的联接处,是矿井的咽喉部位。
二、形式与设计
形式:根据井底车场的通行能力,马头门可以分为单面和双面两种形式,且均采用斜顶式设计。
设计参数:
高度:一般为4.5~5米,这一高度主要是根据下放材料的长度来确定的。
宽度:由运输线路的数量、运输设备的最大宽度以及人行道的宽度共同决定。
斜顶段长度:一般不应小于5米,以确保有足够的空间来进行操作。
三、功能与设施
功能:马头门是矿岩、设备、材料和人员的转运点,同时也是矿井生产流程中的重要环节。
设施:为了确保安全和高效的运作,马头门通常配备有稳罐、推车和阻车设备,以及信号房等设施。
四、材料与支护
材料选择:马头门应采用防火材料进行支护,常见的选择包括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这些材料不仅能够有效隔绝火源,还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确保井下的安全环境。
支护方式:在掘进马头门时,需要采用适当的支护方式来保证巷道的稳定性。常见的支护方式包括锚网索喷支护等。
五、施工与维护
施工方法:马头门的掘进作业通常采用正台阶工作面连续施工法从井底车场两侧对向贯通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保证马头门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维护措施:针对马头门可能出现的底鼓破坏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进行维护和加固。例如可以采用抗流变桩法控制底板岩层的破坏、铺底封闭底板防止水浸泡弱化等。
综上所述,主井井底临时马头门是矿井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对于提高矿井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马头门设计的支护结构选择及需考虑的地质条件如下:
一、支护结构的选择
马头门的支护结构通常采用复合支护方式,主要包括一次支护和二次支护。
一次支护:常采用锚、网、喷支护。这种支护方式较为及时,与围岩密贴,能在围岩变形过程中较快地产生支护阻力,有效控制碎胀变形。锚喷支护作为局部强化式支护结构,能及时封闭围岩并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
二次支护:在一次支护后,待围岩基本稳定,再进行二次支护,通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样可以使锚网喷与围岩形成的组合拱提供一个经留变形空间,改善混凝土支护体的受力状态,提高支护体的承载能力,使混凝土刚性支护的强度能充分发挥作用。
此外,根据具体地质条件和施工要求,马头门支护还可能采用钢格栅、纵向连接钢筋、钢筋网片和喷射混凝土等形式。
二、需考虑的地质条件
岩石强度与层理:马头门埋藏深,受地应力影响较大,加之岩石局部强度低、层理发育,可能导致围岩松动圈范围大,易掉顶,成形差。因此,在支护设计时需要考虑岩石的强度和层理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护方式和参数。
地质构造:马头门所处地层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也是影响支护设计的重要因素。如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可能导致岩体破碎、稳定性差,增加支护难度。因此,需要对地质构造进行详细勘察和分析,以便制定有效的支护方案。
地下水情况:地下水对马头门支护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地下水的存在可能降低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增加支护结构的荷载。同时,地下水还可能导致支护材料腐蚀和耐久性下降。因此,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地下水情况,采取必要的防水措施。
巷道布置与应力集中:马头门附近可能有等候室、水泵房、变电所等多条巷道和硐室,这些巷道纵横交错可能导致应力集中和叠加现象突出。在设计支护结构时,需要充分考虑巷道布置对应力的影响,避免支护结构因应力过大而失效。
综上所述,马头门设计的支护结构选择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巷道布置和施工要求等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支护设计,可以确保马头门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