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里李国助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可当他继续往下看了片刻后,却突然扭头恶狠狠地看向林福,厉声问道:
“这么重要的事,你为何不跟我说?”
“什、什、什……么事呀?”林福吓了一跳,结结巴巴地问道。
“雅兰城去年遭到建奴攻击的事!”
李国助咬牙切齿地厉声喝道,
“刚才在码头上的时候,咱俩还讨论过如果建奴攻击雅兰城,咱们该如何防范的问题。”
“你还跟我说的头头是道,万万没想到建奴去年居然就攻击过雅兰城!”
“别跟我说这么重要的事你不知道!”
林福愣住了,好像是在回忆码头上与李国助的对话,过了好一会才赔笑道:
“少东家息怒啊,这事我确实知道。”
“本来与你讨论过雅兰城如何防范建奴之后,我是要跟你说的。”
“可你却突然问我雅兰城的镇长是谁,就把话题给岔开了。”
“之后话题就越扯越远,我也就忘了跟你说这事了……”
李国助抬手一拍自己的脑门,手掌一直从额头蹭到头顶,片刻之后,才沉声问道:
“那这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去年五月中旬,你去朝鲜后几天发生的,报告上没写吗?”林福小心翼翼地道。
李国助又低头看了下报告,上面果然写了事件发生的时间。
他刚才其实也看到了,只是一看后面说雅兰城遭到过建奴攻击,立刻就气不打一处来,也就把时间给忘了。
“好吧,这事不能怨你,刚才对不住了。”李国助悻悻地道歉道。
“没事,没事。”林福咧嘴一笑,摆了摆手,显得毫不在意。
李国助也没理他,继续往下看报告,后面又提到了一件事。
去年四月,位于珲春一带的瓦尔喀部遭到建奴攻击,被掳掠了很多人口。
“珲春路的朝鲜藩胡去年四月也遭到了建奴攻击。”
李国助突然扭头对颜思齐道,
“我是去年五月初七从平户回来的,出发去朝鲜是五月十二,为何没听说过这事?”
“这事的消息是李德从咸镜道传回来的,时间差不多也是在雅兰城遭受攻击的时候。”
颜思齐平静地答道。
“这可不是好兆头呀!一定要高度重视!”
李国助悻悻地道,他倒不是怨恨林福和颜思齐,而是在怨恨自己。
他一直自诩上辈子对东海女真研究的还算比较深入,
虽然比不上历史学家,但肯定比大多数普通人强很多。
可令他懊恼的是,自己竟然会不知道去年的这两件事。
否则在去朝鲜之前,他肯定会做好必要的布置。
其实他上辈子了解的东海女真历史大部分都是出自《满文老档》和《李朝实录》。
只是他并没有完整地看过这两部史料,很多都是看的论文引用的这两部史料上的文字。
这种情况下当然难免会有所遗漏,其中就可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
其实这两件事在《满文老档》《李朝实录》等一些史料上都有记载。
《满文老档》记载,天命六年三月,遣达尔汉侍卫、硕翁科罗巴图鲁等,率兵千人征东海瓦尔喀部雅兰、西林二路,俘获人丁一千二百,牲畜三千余。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天命六年,命达尔汉辖、硕翁科罗等率兵征雅兰、西林二处瓦尔喀,其众有逃入深山者,纵火焚林,逼其出降,尽收其部。
《满洲源流考》记载,雅兰路在宁古塔东南,濒海,与窝集部接壤。天命初,遣兵尽收其地。
朝鲜《承政院日记》记载,光海君十三年六月,北道边将报,老酋兵东侵瓦尔喀,雅兰等地部落逃窜至我境者络绎,恐引发边衅。
19世纪俄国探险家阿尔谢尼耶夫记载,乌苏里江以东的雅兰河流域,土着居民传说曾有穿盔甲的军队自西方来袭。
日本学者稻叶君山《清朝全史》提到,1621年征雅兰河之役,是后金为切断明朝与东海女真联合作战的尝试,并夺取毛皮资源以换取蒙古战马。
中国学者刘小萌《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提到,天命六年对雅兰河的军事行动,标志着后金势力首次深入日本海沿岸,为皇太极时代彻底征服东海女真奠定基础。
以上是关于1621年,后金征讨雅兰路瓦尔喀人的记载,
以下则是同年后金征讨珲春路瓦尔喀部的记载。
《满文老档》记载,天命六年三月初十日,遣达尔汉侍卫、硕翁科罗巴图鲁率兵千人,往征珲春路瓦尔喀部。至其地,收降五百户,获马牛千余。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天命六年三月,命达尔汉辖等征珲春路未附之众,遇拒者歼之,降者编户,携归辽阳。
《吉林通志·舆地志》记载,珲春河,明称珲春路,天命六年太祖遣将征之,其部酋长克彻尼率众降,后隶镶蓝旗。
朝鲜《光海君日记》载,咸镜道监司奏报,珲春野人被胡兵追剿,男女千余逃至庆源、庆兴,乞请安置。
朝鲜兵曹档案《备边司誊录》载,光海君十三年四,据探,奴酋兵分两路,一趋婆猪江,一趋珲春,意在尽收东海诸部。
19世纪俄探险家阿尔谢尼耶夫报告《在乌苏里的莽林中》提到,珲春河下游土着称,祖先曾遭“穿铁甲的西方人”袭击,部分族人迁往萨哈林。
刘小萌《满族部落与国家形成》提到,1621年珲春之役是后金切断明朝-朝鲜-东海女真三角联盟的关键一步,此战后,珲春河至图们江流域尽归努尔哈赤控制。
日本学者三田村泰助《明末清初满洲史研究》提到,珲春瓦尔喀部以渔猎为生,善制弓矢,后金俘获其工匠后,军工能力显着提升。
通过这些史料可以看到,1621年后金派去征讨珲春、雅兰、锡林路瓦尔喀部的人马是一路人,统帅为达尔汉侍卫、硕翁科罗巴图鲁,兵力为一千。
虽然记载中提到的都是三月,却只是努尔哈赤下达命令的时间。
实际因为战前准备、路途遥远、山水阻隔等因素,远征军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基本就在四五月间。
这些都可以从朝鲜的史料中得到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