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东家!”
见李国助提起铁山邑中的朝鲜军民,金顺姬突然神情悲切地跪在了他的面前。
“诶,顺姬姐!”李国助连忙起身扶住她,“你这是干什么?快起来啊。”
“少东家,请你务必救救铁山邑的军民!”
金顺姬神情悲愤地道,
“义州城破之后,遭到建奴屠城,军民死者万余!”
“若是放任建奴利用冬季江面冰封,从西边攻入铁山,只怕铁山邑中的朝鲜军民也会遭到屠杀啊!”
她终究是朝鲜人,见不得同胞遭建奴屠戮。
“好好好,你放心,我一定会想办法保护铁山邑的,你快起来吧。”
扶金顺姬起来以后,李国助道,
“你且容我仔细想一想对策。”
说罢,他就坐下去沉思起来。
片刻之后,他突然抬眼问道:“顺姬姐,咱们的运输船队如今还在铁山港吗?”
“在呢,他们刚运完一批难民回来,我吩咐他们到辽南沿海一带接应逃难百姓去了。”
金顺姬答道,满眼都是期待之色,希望李国助能给出保护铁山的好办法。
“哦……那从我来到现在,他们已经运走了多少人?”
李国助想了想又问道。
“六到八月,他们总共往南海边地运去了名辽东难民。”
金顺姬立即答道,她对这些事情显然都很清楚。
“什么?名辽东难民!被运往了南海边地?”
毛文龙突然震惊地叫出声来,眼珠转了转,问道,
“他们是何时来到铁山的?”
“顺姬姐,难民的情况,你没告诉毛大将军吗?”李国助不无诧异地问道。
“没有。”
金顺姬摇了摇头,对毛文龙一脸歉意地笑了笑,向他介绍起了铁山辽东难民的情况,
“自萨尔浒之战后,就开始陆续有小股难民进入朝鲜境内了。”
“今年三月初十、三月廿一,沈阳、辽阳相继陷落以后,”
“从四月起,就开始陆续有辽民渡江进入朝鲜境内躲避建奴。”
“前年每日都只有三五十人渡江入境,去年开始每日有上百人渡江入境。”
“但从今年四月起,每日渡江的辽民突然涨到了数百人。”
“难民激增导致粮食短缺和治安压力,迫使光海君从去年起一改往年的默许态度,”
“开始限制辽民入境,甚至不惜动用武力驱逐。”
“幸得我在边境经营有年,仓储颇丰,可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再加上我相公在朝中为官,总算说服光海君恢复了往年的难民政策。”
“自此之后,每日入境的辽民就越来越多,到镇江大捷前已累计有四五万人。”
“我们从四月下旬起,就开始组织船队向南海边地运送辽民,”
“至今已将三万余人运了过去,目前留在铁山的还有一万两千多人,”
“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轻力健的汉子,本来就是我们留下来准备编练成军的,”
“如今毛大将军来了,便请将他们收编成军,开镇朝鲜吧。”
历史上,从萨尔浒之战后,就开始有辽民陆续逃入朝鲜境内,躲避建奴的迫害。
朝鲜史料中记载的1619~1620年的情况,与金顺姬所说都差不多。
据《朝鲜王朝实录·光海君日记》万历四十七年九月条记载:
“辽东逃民日渡三五十人,自去岁至今,积至二千余口。”
“辽民避乱来投者甚众,或自鸭绿江冰合时渡来,或乘船而至,义州、铁山等地不能容接,饥寒交迫,死者相枕。”
“辽东败军及逃民陆续渡江,乞食于义州、昌城等地。”
《备边司誊录》记载朝鲜边将奏报说:
“每日渡江汉民或数十,或百余,皆蓬头赤足,状极狼狈。”
万历四十七年是1619年,而第一条记载中竟有“去岁至今”四字,
说明甚至从1618年努尔哈赤攻抚顺起,就已经有辽民开始向朝鲜逃亡了。
而在“日渡三五十人”的情况下,经过差不多两年也才积累到两千多人,
这似乎说明“日渡三五十人”的情况不是持续的,而是在差不多两年中断断续续地分了40~70次,
否则这样的情况只需持续40~70天就足以积累到两千人了。
然而第一句中却又有“义州、铁山等地不能容接,饥寒交迫,死者相枕”之语。
说明朝鲜边境地区当时就已承受不了难民压力,
甚至有难民因为得不到及时接济而在饥寒交迫中大批死亡。
既然有大批死亡的情况,说明逃亡朝鲜的辽民比最后成功定居在朝鲜的人数多得多。
也就是说“日渡三五十人”的情况可能并非断断续续,而是可能接连持续了多月的。
可惜有大批人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接济死掉了,才使得1618到1619年九月入境朝鲜的辽民仅累计到了2千余人。
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朝鲜出于对明朝的忠诚和人道考虑,仍默许辽民入境避难。
到了1620年,据《李朝实录》记载的当年朝鲜官员的奏报说:
“近日辽民渡江者,每日不下百余人。”
这种情况若接连持续三个月,仅鸭绿江一路就可能新增近万人。
所以《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万历四十八年条中出现了如下记载:
“辽民来投者日众,命于义州、铁山等地设栖民所,量给粮米,权宜安接。”
“栖民所辽民多冻馁死者,令地方官掩骸,且禁新来者入境。”
“辽民来投者日众,国储有限,难以周给。令义州府尹及节度使严加禁断,毋得滥许入来。”
“命刷还辽民之留滞者,如有违令潜藏者,所在官拿送治罪。”
说明从1620年起,朝鲜因粮食不足,开始限制难民入境,甚至开始强制遣返滞留的辽民,违者治罪。
到1621年,镇江大捷前,《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天启元年条又有如下记载:
“辽人来投者,其有武艺及晓兵事者,量才录用;其庸琐无技能者,并令刷还。”
这说明当年朝鲜开始对入境的辽民进行筛选,收容有用之人,驱逐普通难民。
部分辽东汉人士兵被编入朝鲜军队,增强边防。
有技术的铁匠、造船工匠等被朝鲜官府征用。
无特殊技能的农民仍面临遣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