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农民的权益又该由哪个议员来代表呢?”
沉默了一阵后,郭怀一突然开口问道。
他是去年才被股东会选为董事的,代表的是一些投资农业的股东的利益。
“当然是农业专家喽。”李国助云淡风轻地道。
郭怀一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能是对“专家”一词的理解有偏差。
其实“专家”一词古已有之,
常用来表示在某一技艺、学问领域非常专精、擅长的人,
侧重于强调某人在特定方面有精深的造诣,是行家。
这跟现代的意思其实也差不多了。
只是这个词在古代的出现频率相对较低,不是饱读诗书的儒生,一般人未必见过。
郭怀一眼中一亮,显然是有所明悟,但马上又皱起了眉头:
“可是每个城镇,专家的席位只有两个,农业专家未必能当选吧。”
李国助轻笑一声:
“我刚才只是举个例子而已,未必每座城的议员席位都是12个,”
“其中专家的席位也未必一定要是两个。”
“这些都要根据每个城镇的具体情况去定。”
“比如说雅兰城,咱们的机械厂、枪炮厂、造船厂、纺织厂、成衣厂等如今都在那里,”
“那么雅兰城的议员就至少应该给上述每个领域的专家留一个席位吧。”
“其实等咱们的城多了以后,每座城都应该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在生产上有所侧重。”
“比如咱们刚刚建成的新城,周边有大片低山丘陵,将来肯定是蚕场集中之地,”
“咱们超过七成的蚕场,将来都会在那座城所辖的乡村,”
“加上那座城还靠着一条水量不错的河,”
“将来咱们的纺织厂和成衣厂可能都会搬过去,”
“纺织专家和制衣专家自然也会跟着集中过去。”
“如此一来,那座城的专家议员席位就只需留给这两种专家。”
“由于纺织厂和成衣厂的迁离,雅兰城就只剩下机械厂、枪炮厂、造船厂。”
“那么雅兰城的专家议员席位就只需留给机械、枪炮、造船专家。”
“再比如南边豆满江北岸一带,将来咱们若能占领,并建了新城,”
“由于那一带地势低平,水草丰美,将来必是农场和畜牧业集中之地,”
“农业和畜牧业专家当然就会集中过去。”
“这样南边几座城的专家议员席位就只需留给农业和畜牧业的专家。”
“其实只要能形成这样的产业布局,将来规定每座城都只能有12个议员席位也没问题。”
“这我就放心了。”郭怀一咧嘴一笑。
“还有!”
李国助却猛地提高音量,紧接着道,
“因为土地狭小,我不打算把土地分给农户,让他们成为小农。”
“相反,我要成立几家农业公司,把有限的土地划分给它们,雇佣人来经营农场。”
“也就是说,南海边地以后将没有地主、小农、佃农之流,只有农业公司和农场雇工。”
郭怀一又皱起了眉头,显然没能理解李国助的意思,但却没有马上提问。
“那么咱们的国会应该如何组建呢?”
颜思齐突然开口问道,
“有必要像英格兰那样分为上下两院吗?”
“当然有必要!”
李国助斩钉截铁地道,
“上议院和下议院应有职权之分,”
“上议院的主要职权是司法,还有权审查、修正、否决下议院通过的法案。”
“下议院的主要职权是立法、监督财政和政府。”
“公司的大股东和董事会成员都应该有上议院的席位,”
“此外上院还应该有司法议员、灵职议员、功勋议员的席位。”
“上院的司法权主要由司法议员行使。”
“灵职议员的职权,是处理宗教相关事务,必须由咱们华人的道教和佛教领袖担任。”
“如今西班牙人的传教士已经过来了,他们在日本干的那些坏事相信大家都有耳闻。”
“所以我们必须在政策导向上对传教士的渗透做出应对。”
“功勋议员顾名思义,就对国家、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比如由永明学会审批通过的,拥有生祠的人可以担任功勋议员。”
“此外,在战争中立下不世功勋的将帅也可以担任功勋议员。”
“这类人也有权立生祠,但需要由国会审批。”
“下议院就由各城镇委员会的议员组成即可。”
“此外还应该有一个总揽大权的人,可以叫执政、总理,或者首相。”
说到这里,他停下来,仿佛是在斟酌什么,片刻之后,继续道,
“姑且就叫总理吧,由上议院选举产生,任期5年。”
“总理有权组建内阁,协助自己管理国家政务。”
“内阁成员可由总理从上下两院挑选合适的人出任。”
“战争时期,总理有权组建战时内阁。
“战时内阁独揽大权,能集中全力,高效调动国家资源进行战争。”
“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解散或保留战时内阁。”
“但战时内阁不应长期存在,应根据战后形势的缓和情况逐渐转变回常规政府。”
“颜叔以为如此安排可否?”
颜思齐用询问的目光逐一看向董事会的其他成员。
“战时内阁!”廉司南眼神明亮地看着李国助,“这个主意是你想出来的?”
不怪他会有此一问,因为战时内阁是英国到18世纪才开始进行的尝试。
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一些战争期间,英国面临对外战争等紧急情况时,
政府会临时召集部分核心大臣组成专门的小组,集中精力应对战争相关事务,
比如协调军事战略、保障物资供应等。
不过当时还未形成规范、固定化的战时内阁制度,
只是在特殊战争阶段的一种临时性举措,但其基本思路已经显现,
即通过组建精简高效的决策团体来处理战时紧急情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传统的内阁运作模式在应对战争的高效决策、资源快速调配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战争复杂局势,1916年12月,大卫?劳合?乔治出任英国首相后,正式组建了战时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