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所说的道理,赵祯何尝不明白。
作为一代仁君,赵祯天生对百姓有有悲悯之心。
但这不代表他就认为百姓是左右一个王朝命运的阶层。
相反,在古代帝王的眼里,左右一个王朝命运的,恰恰是贵族,是官僚集团,是地主阶级,而非平民百姓。
百姓顶多是一个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没办法,毕竟从古至今,就没有一个王朝是农民阶级推翻的。
即便汉高祖,也并非农民阶级,他能开创四百年的大汉王朝,靠的也是贵族和地主阶级。
所以,纵然赵祯再仁慈,对平民百姓怀着一颗悲悯之心。
可作为一个帝王,他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江山和统治。
百姓和官僚地主之间,他首先考虑得是官僚地主的利益。
百姓谋反,在大宋朝并不是什么新奇之事。
只要牢牢掌控兵权,随手可镇压。
然而若是官僚地主谋反,对大宋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好了包卿,朕知道你爱民如子,一心为民谋福。”
“可朕也有朕的苦衷,其他新法朕不反对,唯独取消权贵特权这一条,朕不准!”
抑制土地兼并,已经让官僚地主对朝廷心生怨恨,若彻底取消他们的特权,难保他们不会真的谋反。
至于其他新法,说实话,赵祯内心深处感到极为震撼。
没想到,包拯可以把律法分得这么细致。
光是一个杀人罪,便有多种不同情况。
关键是,他又能解释得天衣无缝。
若非把人性研究到极致,不可能制定出如此完美的律法出来。
是的,在赵祯眼里,新法足以用“完美”两个字来形容。
大宋以前的律法中,对于杀人并没有过多的解释,全凭地方父母官根据情况而定。
若是情节严重,上报到朝廷裁决的,朝廷甚至也会吵做一团,莫衷一是。
有时候为了一件案子,皇帝下令杀,却被中书省驳回。
有时候中书省认为该杀,可皇帝又觉得可以有矜悯的地方,不杀。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便是律法不够完善。
如今有了包拯的新法,一切问题似乎都不再是问题了。
大事小事都有法可依。
如此完美的律法,赵祯没有不批准的道理。
想到这里,赵祯道:“包卿,你制定的新法朕很满意,合乎天意。”
“多谢陛下赞赏!”包拯微微一笑。
开玩笑,前世的律师可不是白当的。
在律法这一块,包拯掌握的东西,领先了一千年。
而且,穿越之后,包拯在地方干了多年,对大宋律法也是滚瓜烂熟。
包拯将后世的律法,结合了当今的实际情况,在不严重违背古代礼教思想的前提下,才制定出来的。
可以说,新法更符合人性。
光是新法的出炉,便足以推动中原文明向前跨越八百年。
只是,皇上没有同意取消权贵的特权,让包拯略感失望。
终究还是自己太过理想化了。
但也想得通,毕竟是古代。
一个王朝,原本就是官僚地主和君主共同组建的一个机构,和普通百姓的关系不大。
君主和官僚地主才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百姓只是被统治者。
没有官僚地主,也就没有君王。
封建朝廷的本质,就是剥削,损不足而奉有余。
对君主而言,要做的,就是平衡官僚地主和平民百姓之间的矛盾。
这是赵祯能同意抑制土地兼并,却不同意取消权贵特权的真正原因。
所以,对此事,包拯没有继续劝谏,说道:“陛下,既如此,即刻着刑部和大理寺将条例公布。”
“臣建议,将心法刊印之后再进行颁发,不仅每一个官员手中都要有一本心法,甚至每一个普通家庭都应该有一本。”
赵祯闻言,眉头皱了起来:“包卿,这未免有些小题大做。”
“不然!”包拯郑重道,“国法乃一国之根本,不仅官员要精通律法,百姓也应该了解律法,如此方能知法守法,乃是懂得如何为自己申诉,这是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体现。”
赵祯见包拯如此认真,点了点头,颇为认同,可心里又觉得,印刷成本太高,这可不是什么小数目。
更何况,平民百姓都不识字,给他们颁发了,又有何用,百姓也看不懂啊!
包拯微微一笑,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陛下,这就是臣要启奏的第二件事。”
“包卿请说!”
“臣建议在地方广建学堂,不但州府,便是乡镇也理应拥有一所学堂,以供平民百姓也能读书认字,为朝廷培养更多的人才。”
赵祯和范仲淹更是目瞪口呆,包拯也太能想了,真是什么都想干啊!
修建学堂,那可是要花钱的,而且不是小数目。
范仲淹轻笑道:“包大人此话有些天方夜谭了,修建学堂的开支并非眼下朝廷的财力所能承担,朝廷现在每年的税收不过五千万两白银,光是修建学堂的费用,都无力承担。”
“相爷所言极是!不过修建学堂,可号召和鼓励百姓参与,只要参与修建学堂,子女可免费上学。”
“平民百姓没有机会上学,如今有了读书识字改变命运的机会,包拯以为百姓定能积极参与。”
“如此一来,朝廷便能省下工人的成本。”
“那么石材的钱呢?”范仲淹反问道。
“可向地方乡绅地主募捐,谁出的钱多,便给一个功名。”
“乡绅地主并不缺钱,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名声,既然如此,那就给他们名声,未尝不可!”
“如此一来,朝廷不用花一分钱,便能修建学堂。”
赵祯和范仲淹都再度沉默起来,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包拯了。
如此复杂的问题,在包拯面前,却能如此之简单,其才当真不可估量也!
虽周公、吕望在世,也不及万一。
包拯看着两人那惊叹的神情,嘴角微微上扬,心里不免有些得意。
“一旦学堂修建完成,官府便能聘请地方的秀才和举子为老师,教书育人,这样他们便也有了一份糊口的工作,不再无用武之地。”
范仲淹微微叹气:“包大人想法虽好,可未必就能实施。”
包拯笑道:“是否可行,只有试了才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先在开封府先行试点,若是可行,再全面推广。”
“若无人响应,再想其他办法。”
赵祯和范仲淹被包拯说得心动不已,倘若真能如包拯所想一般,大宋今后岂不是就能储备源源不断的人才。
不出五十年,估计全国的百姓都能认字了!
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国度……
赵祯向往不已,他不敢想象,包拯将来会引领大宋走向何处。
除了强大,他想不出其他词汇来形容。
范仲淹道:“但愿能如包大人所言!地方乡绅地主和百姓能积极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