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包拯以往的丰功伟绩,其贡献已堪比宰辅。
而今又因高产水稻的出现,赵祯没有不予嘉奖的理由。
可包拯大权在握,执掌开封府,同时担任户部三司使,虽然名义上不是宰相,但实际上的权力和地位已经超越了宰相,达到了人臣的巅峰,可以说是赏无可赏。
“陛下,臣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大宋崛起,千秋万代,万国来朝,臣并不需要任何的赏赐。”
“更何况,陛下和太后已经将公主下嫁于臣,对包拯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赏赐了。”
赵祯听得心花怒放,格外欣慰,这足以证明包拯对公主情深义重,夫妻之间和睦相处。
“这是两回事,岂可混为一谈,朕封你为护国公,世袭爵位。加邑两千户,赐良田一千亩!”
“谢陛下!”包拯听后心中也激动万分,感觉这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公爵,那是多少人一辈子都不敢奢望的殊荣。
就连包拯都没有想到,皇上会突然封自己为国公。
通常情况下,那是开国功臣才有的待遇。
可见在赵祯眼里,他的功劳堪比开国功臣了。
当然,幸福虽然来得突然,包拯也的确得意了一下。
但他还没有到得意忘形的地步。
福兮祸所依。
做人,任何时候都要有一个冷静和平常的心,不能因为一时的得意而找不到南北,这样的人命不长,尤其是在官场之上。
回府之后,包拯立刻将赏赐的一千亩良田分给佃农。
他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做给朝廷看,而是心里真的装着百姓。
一千亩良田,固然很多,但以包拯现在的俸禄和食邑,一千亩良田真的算不上什么。
分给百姓,才能让皇上安心。
一个不贪慕财富,还心系百姓的臣子,没有一个皇帝不喜欢。
……
“包卿真乃我千古良臣!朕有这样的好臣子辅佐,何愁天下不平?”赵祯得知包拯将良田全都分给贫农后,由衷慨叹!
“是啊陛下,包驸马当真是一心为民啊!”陈琳也跟着附和了一句。
而其他朝臣听说此事后,一个个都显得不屑起来。
这个小白脸,真是装得一手好逼,太能收买人心了。
尤其得知包拯直接被封为护国公,百官一个个都嫉妒得要死。
以皇上对他的恩宠,以后包拯还不得一手遮天了?
当然,最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还是高产水稻的出现。
亩产两千斤的产量,完全超乎了朝野的想象和认知。
这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这个包拯,也不怕把牛皮给吹破了,亩产二十石,秋收之时,要是达不到两千斤,看他如何收场?”
百官私下议论纷纷。
这是欺君!
估计皇上都饶不了他。
想到这里,包拯的政敌已拭目以待了。
包拯也听到了不少流言蜚语,不过他没放在心上。
毕竟以古人的见识和认知,让他们想象水稻亩产能达到两千斤,委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只有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能明白,这并非是梦,早已实现。
更何况,高产水稻乃系统出品,只要天不作怪,绝不会出任何意外。
所以,另一方面,包拯也积极疏通河道,有备无患。
免得夏季雨水暴涨之时,河水决堤,淹没良田。
……
时光如梭,不觉一月过去。
良田内的稻谷全都长出了新芽,地里绿油油的一片。
尤其是种植了高产水稻的百亩良田,鹤立鸡群一般,格外突出。
不但包拯,就连皇上、太后和范仲淹听说之后,都亲自莅临田间探望。
瞧着委实有别于其他良田的新芽,赵祯喜出望外,激动万分:“包卿果然没有骗朕,今年高产水稻若能丰收,我大宋以后便再无忧矣!”
悬着的心彻底落定了。
“包卿真乃我大宋的福星啊!”李太后跟着附和了一句,脸上堆满了笑容。
“母后所言极是!”赵祯道,“朕都不知该如何嘉奖包卿了!”
包拯道:“陛下过誉了!”
太后也笑道:“包卿的心思皇上还不明白么,他要的无非就是皇上的信任,只要皇上今后励精图治,任用贤臣,相信包卿便甘之如饴了。”
“唔!”赵祯点点头,“还是母后了解包卿。”
正当几人有说有笑之际,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起,范仲淹率领着百官匆匆赶来。
“陛下,大事不好了。”
赵祯眉头一皱:“范卿家,何事如此慌张?”
范仲淹焦急道:“回禀陛下,西夏李元昊任用宋人马元为中书令、丞相,国内大兴变法,废除农奴,到处招兵买马,已向大宋下书,自立国号为大夏,彻底脱离我大宋的统治!”
闻言,在场之人,人人变色,瞠目结舌。
赵祯更是怒火中烧,咬牙切齿。
犹如被一盆冷水泼在了头顶!
作为一国之君,哪里能受得了这样的耻辱。
毕竟,夏州名誉上还是归大宋统治。
如今李元昊却称帝,和大宋分庭抗礼,平起平坐,这不是在打他这个皇帝的脸么?
唯有包拯,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意外。
一切不过是顺应历史的发展罢了。
他知道,李元昊称帝是早晚的事情,只是来得稍早了些。
历史上,自从李元昊称帝之后,便接连几次大败大宋,后朝廷派遣范仲淹为延州经略安抚使,率兵抵抗,以堡垒战术抵挡住了西夏的进攻。
大宋接连失败后,无力再战,只好和谈。
大宋承认西夏独立,西夏向大宋称臣,大宋依旧用钱买和平,向西夏纳岁币、布帛和茶叶。
至此,西夏,辽国和大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只等金国和蒙古的崛起,才彻底打破这一局势。
“李元昊逆贼,安敢如此!”
范仲淹道:“陛下息怒,李元昊素有野心,称帝之心由来已久,更兼任用汉人马元为相,志不在小。”
赵祯道:“马元是何人?”
“乃大宋一落榜书生,屡试不中,遂愤而投敌。”
“陛下,那马元虽是书生,却颇有韬略。”
“兼且他熟知大宋弱点,如今他为李元昊所重用,对我大宋实为不利啊!”
“李元昊自继位以来,便励精图治,改革内政,习宋之制,劝课农桑,招兵买马。”
“如今自立为帝,向辽称臣,大有侵宋之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