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捋了捋胡须,眼中透着睿智与忧虑,“除了这些,我们还得着重提及改革派刮胡剃发、更改服饰,破坏祖宗礼制的行为。”
“这绝非小事,而是关乎国本的大事,必须让陛下清楚认识到其中的利害关系。”
“祖宗礼制传承千年,是我大明的根基所在,岂容他们随意践踏。”
“而且,大家莫要忘了,女子能顶半边天的荒唐言论!”
“如今陛下与改革派,全然不顾祖宗定下的男女有别、各司其职的规矩,放任女子参与诸多事务。”
一位年轻的儒士义愤填膺道,“陈老所言极是!”
“女子若是参与过多事务,家中无人照料,子女无人教养,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神色间满是对维护祖宗礼制和国家稳定的坚定决心。
这时,一位年轻的官员面露担忧之色,犹豫片刻后说道,“可我等在奏疏里如此直言,毫无保留地表达反对意见,会不会触怒陛下?”
“毕竟改革是陛下大力支持的,我等这般公然反对,怕是会给自己招来灾祸啊。”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恐惧,毕竟在封建皇权之下,忤逆圣意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那位年轻气盛的学子又忍不住大声说道,语气激昂,充满了无畏的勇气。
“为了祖宗礼法,为了天下百姓,就算是粉身碎骨又有何妨?”
“我们身为儒士,肩负着传承和扞卫祖宗智慧的重任,若因害怕惹祸上身而退缩,日后还有何颜面面对列祖列宗?”
“又怎能对得起天下百姓对我们的期望?”
孔希学看了看这位学子,眼中露出一丝赞赏,随即语重心长道,“你的勇气可嘉,但我们不能只凭一腔热血行事。”
“在撰写奏疏时,我们要注意措辞,既要表明我们的立场,又不能太过强硬,以免适得其反。”
随后,孔希学缓缓站起身来,目光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神情严肃而庄重。
“诸位,此次上书事关重大。”
“它关乎我大明的未来走向,是继续遵循祖宗之道稳步前行,还是在改革的浪潮中迷失方向,尚未可知。”
“同时,这也关乎我们儒家的传承与使命,我们能否坚守儒家的正统地位,引领天下走向正道,在此一举。”
“我等务必全力以赴,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斟酌到位,确保奏疏既能表达我们的心声,又能让陛下认真倾听我们的意见。”
众人纷纷起身,神色庄重,齐声应道,“谨遵孔公教诲!”
随后,大家开始着手准备,各自回到住处,闭门撰写奏疏。
傍晚,孔希学与一众儒士看着一摞奏疏,端起茶杯,轻抿一口后缓缓道,“诸位,明日早朝,便是我们将这些心血呈于陛下之时。”
江西来的老儒士神色凝重,放下手中奏疏,语气略带忧虑,“孔公,虽说咱们彻夜修改,力求完美。”
“可陛下心意难测,万一他拒不接纳,甚至龙颜大怒,该如何是好?”
孔希学笑着看着他,神色从容淡定,“放心,明日陛下即使龙颜大怒,也不会过分惩戒。”
“毕竟,老夫乃是当代衍圣公,身负传承儒家道统之重任。”
“陛下深知儒家思想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纵使心中对我等的谏言不悦,也顶多责骂一番,不会做出过激之举。”
“至于尔等,只要在朝堂之上表现出一心为江山社稷、为黎民百姓着想的赤诚之心,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又何惧之有?”
“陛下圣明,终究会明白我等的良苦用心。”
陈老哈哈一笑,透着一股大义凛然的豪迈之气,“哈哈,没错,我等就是一心为江山社稷、为黎民百姓着想!”
“这颗赤诚之心,日月可鉴!”
“依我看,明日早朝,我等先由孔公带头上奏。”
他看向孔希学,眼神中满是信任与期待,“孔公德高望重,又是衍圣公,由您率先开口,详细阐述改革派的弊端以及对民生、礼制的危害,必定能引起陛下的重视。”
“之后,我等其他人再依次补充,呈上各自的奏疏,形成合力。”
“如此一来,我们的观点便能更加全面、深入地传达给陛下,让陛下……”
…
次日早朝,牛晓乾坐在李奥一侧的小马扎上,悠闲地嗑着瓜子,脑袋仰得高高的,看着朝堂上大臣们奏事。
“老李,不是说今天有孔家的戏码么?”
“咋还没开始,净听他们说些屁大点事,还拿到这儿来说,真没意思。”
李奥头躲在桌子后面吃着面包,“急啥,等会就看到了。”
“下次帮我批发一箱红豆的面包,蓝莓味的吃腻了…”
就在这时,通政司的官员从队列中走出,恭敬地向朱元璋禀告,“陛下,衍圣公携一众儒士在宫外请求面圣,口口声声说有要事相商。”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眼神中闪过一丝戏谑,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衍圣公啊,孔家传承千年,儒家学说更是远播四方,为我华夏文明的传承,那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既然衍圣公今日前来,还说有要事,想必是心系我大明江山社稷,忧国忧民呐。”
“巧了,咱也正有十分重要的事情要交给他办。”
“宣!”
李奥和牛晓乾一听,赶忙从桌子后面探出脑袋,举着手机,记录下即将发生的一切。
随着一声“宣衍圣公及众儒士上殿”的高呼,孔希学领着一众儒士稳步踏入朝堂。
他们身着整齐的儒服,神色庄重,步伐间带着几分紧张与期待,一进入大殿便整齐地跪地行礼。
“臣等叩见陛下,陛下圣安!”
朱元璋看着跪地的众人,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衍圣公快快请起,诸位也都平身吧。”
“今日你们前来,朕心里高兴。”
他目光温和地看向孔希学,“衍圣公,朕有一事在心中思虑良久,思来想去只有你最合适。”
孔希学和一众儒士听到这话,皆是一愣,原本准备好的言辞一下子卡在了喉咙里。
他们原本满心想着直接启奏改革派不顾民生、破坏祖宗礼制等诸多事宜,盼着能说服陛下改变心意,阻止这场在他们看来祸国殃民的改革。
可谁能想到,陛下一开口,竟是这般意想不到的话,似乎是要对衍圣公委以极为重要的安排,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他们一时之间有些不知所措。
孔希学微微皱了下眉头,心中快速权衡着利弊。
他暗自思忖,不知陛下所言之事究竟为何,自己或孔家是否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利益。
稍作停顿后,他恭敬地拱手说道,“陛下如此抬爱,委以重任,臣深感惶恐。”
“陛下一向圣明,所思所虑皆为大明江山社稷,陛下所言之事,定是关乎我大明兴衰的大事,臣愿洗耳恭听。”
朱元璋缓缓起身,扫视着殿下众人,缓缓踱步。
“众所周知,我华夏自春秋至今,儒家教化万民、弘扬礼义,使得我华夏文化昌盛,威名远扬,孔家功不可没。”
他一边说着,一边走下玉台,径直来到孔希学面前。
“如今更是诸多番邦异国,皆对我儒家文化心向往之,纷纷派遣学子前来求学。”
“四方国家对我儒家文化极为向往,这正是我大明弘扬国威、传播文化的大好时机。”
“朕打算命你,带领孔家一族及你看重的饱学之士,代表我大明前往四周国家,宣扬儒家文化,传播我大明的礼仪与教化。”
“同时宣扬我大明国威。”
“待你此番归来,朕定当昭告天下,尊孔家为我大明文化传承之表率。”
“而你衍圣公,便是我大明当代的至圣先师,为万民敬仰,为后世传颂。”
说完,朱元璋轻轻拍拍孔希学的肩膀以示鼓励,随后转身朝龙椅走去。
孔希学听完朱元璋的命令,微微发愣,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眼中闪过一丝热切。
牛晓乾听到朱元璋说的有些懵逼,推推李奥,“老李,老朱这可是丢出了个超级大饼啊。”
“如果真让孔家这么干了,怕是以后孔家不比老朱家差,甚至一些方面,还远远超过了皇家。”
“要不是咱们知道,老朱会下黑手,还真以为他是脑子有泡,让孔家压皇家一头呢。”
此时,朝堂的所有人都议论开来,嘈杂的声音涌入孔希学的耳中,这才让他回过神。
他“扑通”一声跪地,挺直脊背,双手抱拳举过头顶,声音都激动的微微发颤。
“陛下如此厚爱,委臣以这千古未有之重任,臣定带领孔家一族子弟,联合天下饱学之士以报皇恩!”
“臣必以儒家经典为剑,以礼仪教化为盾,将我大明的文化火种播撒到每一寸土地,让蛮夷之地皆闻圣人教诲,让我大明国威如日月高悬,震慑四海!”
一同前来的儒士们与文臣们纷纷交换着眼色,彼此心照不宣,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按捺不住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