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半导体产业园,中微公司总部大楼。
正值凌晨,一场特殊的会议正在二十一楼的会议室召开。会议室的气氛有些紧张,威廉姆斯团队和中微的核心研发人员第一次正式碰面。
李一凡和尹志尧坐在主席台上,看着下面泾渭分明的两个团队。一边以威廉姆斯为首的十一人国际团队,另一边是中微刻蚀机研发团队的骨干成员。
“今天这个会议很重要。”李一凡开门见山,“从今天开始,中微将正式组建光刻机事业部,与现有的刻蚀机事业部一起发展。威廉姆斯博士担任光刻机事业部总经理,直接向董事会报告。”
“但我要强调的是,两个事业部并不是割裂的。”他环视全场,“光刻机和刻蚀机虽然是不同的设备,但在核心技术上是有共通之处的。我希望两个团队能够紧密合作,实现技术共享、优势互补。”
威廉姆斯站起身来,用流利的中文说道:“非常感谢中微给我们这个机会。在加入之前,我们就深入研究中微的技术积累。必须承认,你们在精密机械控制、稀疏技术等领域的创新,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他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了一份技术方案:“这是我们的初步规划。光刻机的核心在于光学系统、机械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完美配合。中微在后两个领域已经有很深的积累,这让我们在光学系统的创新上多了信心。”
对面的梁宗杰,中微刻蚀机研发的总工程师皱了皱眉:“威廉姆斯博士,我很认可您的观点。但有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的精密控制技术是针对刻蚀工艺开发的,用在光刻机上是否需要重新设计?”
“好问题。”威廉姆斯眼睛一亮,“这正是我们要重点合作的地方。刻蚀机和光刻机在纳米级精密控制上的需求是相通的。比如梯度的稳定性控制、机械臂的精准定位等,这些技术完全可以共享。”
他调出了另一张图表:“我们的设想是这样的:在现有的精密控制平台基础上,开发一套更通用的光刻系统架构。这套架构不仅能满足刻机的需求,还能为光刻机的开发提供支持。”
杨思涵认真看着图表,很快点头:“这个思路。不过实现起来难度不小。光刻机对精度的要求比刻蚀机还要高一个数量级。”
“正因如此,我们才选择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线。”威廉姆斯说,“传统光刻机主要依赖波长的种群来精度提升,从深线到极线。但这条路越走越难,成本也越来越高。”
“我们的光学方案是,通过创新的系统设计和静态曝光技术,在保持现有光源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的优势。这样不仅能降低技术开销,还能大幅降低成本。”
听到这里,杨思涵眼前一亮。“这与中微在刻蚀机领域的创新思路不谋而合。当年他们也通过新型改进技术,注意到了美国传统刻蚀机的技术路线,最终实现了突破。”
“这个创新思路很有价值。”李一凡开口道,“不过我们现在最关心的是时间表。威廉姆斯博士,按照您的规划,从立项到出样机需要多长时间?”
威廉姆斯在大屏幕上调出一份甘特图:“根据我们的评估,整个项目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研发,为期一年,主要是光学系统的原理验证和关键部件的商标。”
“第二阶段是工程样机,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28nm光刻机的质量。这个阶段最关键的是光学系统和精密控制系统的整合。”
“第三阶段是产品化和工艺提升,目标是在五年内实现14nm光刻机的量产。同时,我们会同步开展更先进工艺的研发。”
杨思涵若有所思:“这个规划很紧凑。不过第一年的基础研发恐怕还不够。光学系统涉及的技术积累太多,从零开始需要大量的实验验证。”
“你说得对。”威廉姆斯点头,“所以我们准备采用成品开发策略。光学系统串联三个子系统同时研发:光源系统、光学推理系统和瞄准系统。每个子系统都由一个专门的团队负责。”
他转向周边的团队成员:“约翰负责光源系统,他在EUV光源领域有十五年经验。马克主攻光学推理系统,负责ASmL之前最新一代光刻机的光路设计。詹姆斯方向倾斜系统,是精密控制领域的专家。”
“那控制系统聚合怎么配合?”杨思涵问道。
“这就是我想和你们讨论的。”威廉姆斯详细说道,“中微在精密控制领域的积累非常宝贵。我们希望能够总结你们在刻蚀机上的经验,特别是纳米级定位技术和实时反馈系统。”
志尧一直在认真记录,尹开口道:“人员配置需要详细规划一下。光刻机项目预计需要多少研发人员?”
“年轻人需要200人左右的核心团队。”威廉姆斯说,“其中光学组50人,机械组70人,控制组50人,工艺组30人。但随着项目推进,团队规模会逐步扩大到500人以上。”
“人才从哪里来?”尹志尧问了成长的关键问题。
“我们已经做了初步规划。”李一凡接过话题,“首先是全球招聘。除了威廉姆斯团队,我们还在接触其他国际光学专家。其次是国内高校合作,我已经和清华、浙大等学校谈好了联合培养计划。”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内部培养。”他向杨思涵看去,“我希望刻蚀机团队能够选一批融合骨干,参与光刻机项目的研发。这样加快技术,也能更多地培养全能型人才。”
杨思涵点头表示明白:“这没问题。不过现有项目也不能耽误。我建议采取轮岗制,让骨干工程师在两个项目之间轮换。”
“好主意。”威廉姆姆斯总结道,“这种模式在ASmL就很成功。通过轮岗,不仅能在技术上促进交流,还能培养人才的综合视野。”
会议进行到这里,两个团队的隔阂明显消除了许多招募。李一凡看了看时间,做最后总结:“今天的交流成果成果。下面我宣布几个决定:第一,立即启动光刻事业部的筹建工作,一周内完成人员计划。”
“第二,成立技术整合工作组,由杨思涵和威廉姆斯博士共同领导,负责两个事业部的技术对接。”
“第三,加快新研发大楼的建设进度。我已经让星城高新区拨拨了50亩土地,专门用于光刻机研发中心的建设。”
散会前,威廉姆斯说道:“还有一件事需要提醒。一旦美国方面发现我们在研发光刻机,必然会从法律层面施压。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
“这一点请大家放心。”李一凡说,“法务部已经准备好了完整的应对预案。而且,我们的技术路线是完全自主创新,不存在专利针对性问题。”
走出会议室时,尹志尧感慨道:“原来双方能这么快找到共同语言。”
“这说明我们选对了人。”李一凡微笑道,“威廉姆斯团队并不是简单的技术转移,而是真正想在中国实现他们的技术理想。这种创新精神,正是中微最需要的。”
此时的星城,阳光正好。远处的工地上,光刻机研发中心的基建工程已经开始破土动工。一个改变中国半导体产业格局的宏大计划,正在这里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