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理城(中卫市)。
黎明前。
巴特尔顺利从该城下游某处顺利渡河了。
按照之前的情报,应理城只有五千步骑,而他身边还有五千怯薛军、三千汉人步军,自然是来自临潢府、辽东的汉人步军以及在两场大战中俘虏的汉军。
攻城器械一样不少,等他们趁着夜色抵达应理城附近时城上毫无动静!
巴特尔大喜。
到了此时,蒙古人也摸索出了一些攻城的方法,比如利用汉人打造攻城器械,然后逼迫他们以及非蒙古部族出身的士兵蚁附攻城,等到城上极度疲累时蒙古勇士再攀援而上给其致命一击。
区区五千步骑显然没有放在巴特尔眼里,以前在攻打临潢府城、辽阳城时驻扎的金兵更多,还不是被他们一鼓而下?
时下西夏人衰微的情形早就被蒙古人洞悉了,如果是兴庆府管辖的城池,抑或河西走廊诸如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这样的大城,或许蒙古人还会打起几分精神,但区区应理城显然不在话下。
距离应理城还有十里,正是一天中最黑的时候。
从该城开始,一直到后世内蒙古的河套一带,都属于古时灵州范围,也即大唐时代朔方节度使辖区所在,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就是以此地为大后方、根据地反攻长安的。
不过此地夹在兴庆府与河西之间,原本是西夏国内地,能有五千步骑的驻军也算是西夏人上心了。
饶是如此,作为内地城池,城墙却只有五米高,还是纯用夯土垒成乐观,并未包砖,之所以有五千步骑驻扎还不是因为河对岸就是大荒漠,从西、北两面随时有可能过来游牧部族所致。
否则,这里也就是一个普通县城罢了,绝不会驻扎五千步骑这么多。
同样按照之前的情报,这五千步骑真正有战斗力的就是那两千骑兵,剩余三千步军都是府兵,西夏国全民皆兵,特别是党项人更是如此,他们平时务农,战时才纠集起来,李元昊以及之前时代或许还有些战力,但到了王朝末期,显然早就退化了。
前面说过,西夏人并没有中原王朝那样的因为官员贵族引起的土地兼并,但由于皇家笃信佛教,大量土地却被寺院兼并了,到了最后党项兵实际上大部分成了寺院的佃农,这样的情况又如何保持战斗力?
故此,巴特尔很是希望城内的骑兵出来迎战,若是能将这两千骑兵全部歼灭,那么对付起城内的三千羸弱不堪的步兵来还不是易如反掌?
俗话说想什么来什么,就在巴特尔正想着此事时,前面响起了隆隆的马蹄声!
巴特尔大喜,作为蒙古宿将,他在行军时也颇有规制,霎时就摆开了战斗阵型。
此时,天边终于泛出了鱼肚白,应理城周围除了黄河都是一片荒漠,前方的骑兵卷起的沙尘铺天盖地,里面的骑兵只是影影绰绰,并不能瞧得分明。
但巴特尔信心满满,一想到自己就要以较小的代价拿下应理城,自己在成吉思汗那里的地位自然也会水涨船高,他虽然是成吉思汗的妹夫,但眼下只是一个副万夫长,地位还在木华黎等人之下,只要拿下了应理城,升到万夫长高位显然只是时间问题。
巴特尔,即元史中的孛秃。
当然了,以他成吉思汗妹族的地位,就算没有立下大功,迟早也会爬到木华黎等人上面,不过是他自己想多立功勋罢了。
另,成吉思汗妹妹死后,他又将自己的大女儿火臣公主嫁给他作为继妻,火臣公主,就是华筝公主。
而那位郭靖的原型显然是郭侃,后者曾经师从木华黎。
东侧尽头的天边显出了一抹朝霞,太阳正在里面奋力升起,天色也渐渐明亮起来。
晨风骤歇,一大队骑兵渐渐显露出来。
甫一看,巴特尔几乎从马上跌了下来!
那不是西夏骑兵,而是契丹骑兵!
不错,来的正是伏骞!
自从成吉思汗在桌山的战事打响后,伏骞没有丝毫犹豫就发动了。
他让慕容占堆征集了两万以阿柴部为主的部族骑兵,接替青唐城的正规骑兵,自己则带着两万辽骑、一万这些年来逐渐收容的大宋、迭部骑兵立即北上了。
由于出其不意,和南军司丝毫没有准备,被他一鼓而下,然后他让前大宋踏白军统制、时下被任命为湟州(后世乐都县)镇守使、辽骑军都指挥使的王喜带着一万骑镇守和南军司,自己带着两万骑继续北上。
西夏国总共不到五百万人口,国土面积又广,不可能处处驻扎重兵,故此,一路上他几乎没有遇到障碍,何况自从成吉思汗大军突破西夏人设在黄河东岸的桌山防线后便围住了南面的灵州,沿途官府想向兴庆府报讯也不可得。
故此,伏骞一路势如破竹,竟在短短几日内便推进到应理城,并再次一鼓而下。
巴特尔在黄河对岸的行动显然瞒不过已经在黄河两岸布置了大量哨探的伏骞,见到那里只有七八千人,其中骑兵还只有五千左右时,他便亲自带了一万骑出动了。
还有,巴特尔渡河的渡口也被他侦知,他这一万骑自然是一分为二,正面七千骑,后面还有三千骑,自然是想将巴特尔的人马一网打尽。
应理城原本在黄河北岸,那里的绿洲面积更多更大,但自从大漠上的克烈部、乃蛮部反复内战,以及蒙古部落崛起后,不少部族为了躲避战事纷纷逃到了大荒漠,一个荒漠地带能够吸纳多少人口?故此,孤悬于黄河北岸、紧挨着大荒漠的应理城便成了他们的劫掠对象。
克烈部王罕出逃时追杀而来的克烈部大军一度还将应理城毁了,将里面的西夏人全部掳走,此时西夏人已经没有余力来对付漠北诸部了,只得暂时将城堡迁到南面。
但南面只是黄河岸边狭长的一溜绿洲,将其它地方一些农户迁到此地后,他们还得每日坐船到对岸耕种,晚上再回来,故此这里两岸的船只极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艘。
于是,在这处长约几十里,宽约两三里的狭长河岸上,伏骞大军与巴特尔怯薛军正面碰上了。
赶紧抚平了一开始的惊恐,加上怯薛军的加成,巴特尔鼓足勇气亲自带队迎了上来。
伏骞大军依旧是以黑云都居前,这次他将自己麾下三千黑云都全部带上了,霎时就铺满了整个绿洲地带,当然了,西夏农户新种下的麦苗自然再次遭殃了。
虽然只有两三里宽,大部分地方还是麦田,但也足以让两支大军施展了,忽听扑的一声,两支人马便狠狠地撞在了一起。
不像萧佛奴在黑夜里与木华黎战斗,眼下是白天,黑云都在抵近时便发射了一拨抛箭,黑云都普遍持有的一石力强弓对于怯薛军来说是一个逆天的存在,对于蒙古人来说,他们并不讲究射的远,而是极为重视连续性。
故此,怯薛军普遍持有六七斗力的骑弓,一般部族骑兵则是五斗力左右,由于大部分都是单体弓,拥有这个力数也是相当了不起了,但辽军手里的都是复合弓,看起来大小差不多,但份量却超过了蒙古弓。
射程自然更远,威力也更大。
抛射过后,黑云都的破甲锥长枪便与突前的怯薛军装在了一起,与黑云都一样,怯薛军中的力大者也普遍持有马槊(从金军那里缴获得来)、狼牙棒等长柄武器,但与黑云都的破甲锥长枪一比就不够看了。
但怯薛军也不是盖的,黑云都罕见地很快就出现了伤亡。
不过此时经过律庆长时间训练并系统化的辽骑的战术依旧不是蒙古骑兵能比较的,骑兵不比步军,步军在两军对垒时肯定是前方人马拼命厮杀在一起,前面的人死光后或者因为伤势退出战斗后后面的人再继续,二骑战时双方之间的缝隙都颇大,毕竟多了一个牲口。
但无论是步战还是骑战,想要一对一击杀或者重伤一人并不容易,那很是花费一些时间的,故此战事进行的异常缓慢。
骑战同样如此,不同的是,两方并非一对一捉对厮杀,一击之后若是杀了或者重创了敌人自然是好,一击不得手也不会太过恋战,最多再击杀几下便会离开,原因也很简单,想让马匹待在一个血脉贲张、群马嘶鸣的地方显然是不可能的,便只能继续策马向前寻找下一个目标。
还有一个原因,因为所有的人都是这么想的,当你扭转马头想多与敌人较量一下时,你的背部就会暴露出来,如果此时双方已经混战在了一起,你随时都有可能被敌人重创背部而伤亡。
当然了,如果你是军中大将,打扮十分耀眼,那么自然会有好几个敌骑上来拦截。
律庆治下的辽骑则完全不同。
黑云都的破甲锥长枪需要长时间习练,讲究的就是利用马速与空间对敌人施行致命一击,这就要考究突刺的力道、速度以及对两匹马之间距离恰如其分的掌握了。
此时,敌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肯定会用手中的武器来迎战,想要一击致命,就必须赶在敌人出手之前此中敌骑,这显然不容易办到,如果遇到的是部族骑兵,一击得手的可能性自然大大提高,但若是遇到了对方的正规骑兵,一个突击之下能给对方带来一成的损失就不错了。
穿出敌方大阵后肯定会扭转马头再次冲向敌军,然后周而复始直到敌人失败或者己方力竭之时。
此时就要考验训练的效果以及装备的优劣了,时至今日,辽军的棉甲也有了进步。
原本是两片棉片中间夹着一块铁片,铁片之间用铜锭铆住,如此一来两者之间则是凹凸不平,虽然勉强能穿上,但终究不太舒服,若是被敌人钝器砸中,那么虽然隔着棉片,但凸起的地方还是会对身体造成损伤。
后来还是律庆亲自出手解决了这个问题,铁片不再是四棱方正了,而是中间厚四周薄,如此铆钉在一起后就没有那么凹凸不平了。
而蒙古人的甲胄自然是师法金人,无外乎鱼鳞甲、山纹甲等,铁片都是一层层堆叠起来的,连接处用的则是绳索或者牛筋,这便是这种甲胄的弱点了,抵挡刀砍或许有效,但对于蓄势而来的破甲锥枪头则是力有未逮。
伏骞的黑云都穿出来了,与萧佛奴一样,同样花费了大约一个小时。
战果同样也很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