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狂风裹挟着官道上的沙尘滚滚扑来。昏黄的尘雾中,一支丢盔弃甲的队伍正慌不择路地奔逃,时不时传来几声带着哭腔的嘶吼:“跑快点!追兵马上就到了!”
喊话的是队伍中的一名小头目,他的头盔不知何时掉落,头发乱蓬蓬的,如同枯草。原本系得整整齐齐的甲胄,此刻松松垮垮地挂在身上,走路时,甲片相互碰撞,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他一边挥舞着手中长刀,刀身寒光闪烁,一边扯着嗓子大喊,声音在呼啸的风声中显得格外刺耳。
队伍里,士兵们一个个神色慌张,脚步踉跄。有的把长枪扛在肩上,却因跑得太急,长枪左右摇晃,随时都有掉落的危险;有的干脆把盾牌扔在一旁,两手空空,只顾埋头狂奔。还有些士兵的衣甲被树枝划破,布条在风中猎猎作响。
狂风呼啸,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士兵们丢盔弃甲,四处奔逃,场面一片混乱。身处中军的魏征,舍弃了马车,骑在战马之上目睹这一切,拳头不自觉地握紧,气得浑身发抖。
身为行军参谋,他对战场局势了如指掌,深知相州城高池深,粮草充足,只要组织得当,足以抵挡窦建德的进攻,坚守待援并非没有胜算。可眼前的事实却让他难以置信,大唐山东道安抚大使、掌控山东各路兵马的淮南王李神通,竟被窦建德吓破了胆。
前线哨探刚刚来报,窦建德的先锋军还远在数十里外,李神通便如惊弓之鸟,匆忙下令撤离。他毫不犹豫地舍弃了苦心经营许久的相州,带着军队狼狈逃窜,不仅将相州城内的粮草辎重拱手让给敌人,更将城内百姓的生死弃之不顾,致使相州如今仍陷入混乱。
天色有些阴沉,仿佛要将这世间的丑恶一并吞噬。魏征仰望着阴沉的苍穹,发丝在狂风中肆意飞舞,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懑,朝着天空嘶吼:“李神通!你枉为大唐宗室,竟在战事未起时望风而逃!如今相州沦陷,粮草辎重尽归敌手,百姓流离失所,皆因你贪生怕死。你这行径,连市井懦夫都不如!”
然而,李神通早已带着亲兵部将,慌不择路地跑到前军去了。不管魏征如何大声嘶吼,他都全然不知。
就在这时,马蹄声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魏征正仰头怒斥,听到声响,猛地回过头去。只见一骑身影裹挟着沙尘缓缓靠近,等来人身形清晰,他定睛一看,原来是安抚副使崔民干。
崔民干脸色焦急,匆忙翻身下马,几步就跨到魏征面前,语气急促:“魏兄,我在半里外就听见你的怒吼。李神通这一逃,把局势搅得混乱不堪,简直不可理喻!” 言语间,对李神通的愤怒与不满溢于言表。
魏征脸上浮起一丝苦笑,缓缓摇头道:“崔副使,怎么是你?淮安王率亲卫火急奔赴前军,崔副使为何未相随,却现身于此?”
崔民干浓眉紧锁,脚下步伐急切,身上官袍被狂风撕扯得猎猎作响。他一把抓住魏征的手臂,语气激昂:“魏兄,我岂会跟那怯懦之辈同流合污!此前我多次进谏都无果,如今相州失陷,粮草尽丧,敌军士气正盛,我赶来正是想与你商议应对之策。”
魏征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用力握住崔民干的手:“没想到崔副使能有如此胆气!先不提那竖子了,他这一逃,军心大乱,若不想办法稳住局面,一旦窦建德追击过来,我军就危险了。当务之急,是要迅速收拢溃兵,重整旗鼓。”
崔民干微微点头,神色凝重。他迅速从怀中掏出一幅行军山川图,利落地蹲下身子,将图在地上铺展平整:“魏兄,我沿途多方打探,距此三十里处有虎牢关,那里地势险要,是天然的防御屏障。我们可率部先行奔赴,凭借关隘抵御敌军,再派人向朝廷求援,以解燃眉之急。”
魏征见状,也跟着蹲下。他目光紧锁地图,手指沿着路线缓缓摩挲,沉思良久后,眉头紧皱,缓缓摇头:“崔兄,此计不妥。虎牢关向来是山东道兵家必争之地,战略意义重大。一旦我们前往,窦建德必定倾尽全力攻伐。眼下我军兵力薄弱,士气低落,难以抵挡窦建德的猛烈攻势。”
崔民干闻言,眉头深皱,右手下意识地摸向剑柄,沉吟片刻后说道:“魏兄所言在理。这虎牢关太过显眼,确实容易招来重兵围攻。既然如此,不知魏兄可有良策?”
魏征狠狠长叹一口气,脸上神色复杂难辨,他伸出手指,重重戳向地图上另一条路线,声音因愤怒微微发颤:“此前,我不知多少次苦口婆心地劝诫,相州无险可守,绝非久留之地,应当立即前往魏公旧地黎阳。可那竖子偏偏一意孤行,在相州布防,如今却又……”
话说到一半,李神通以往那些敷衍的画面,如走马灯般在魏征脑海中不断闪现。每次进谏时,李神通不是左顾右盼,就是随意点头应付,完全把他的建议当作耳旁风。
想到这,魏征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脑门,胸腔中怒火翻涌,攥紧的拳头咯咯作响,后面的话卡在喉咙里,怎么也说不出来。
崔民干面色阴沉如墨,嘴角扯出一抹苦涩至极的笑,语气沉重又带着几分愤懑:“魏兄,回想此前聊城之战,我同样多次进谏,期望能扭转战局。可李神通不仅对我的建议置若罔闻,竟还恼羞成怒,将我囚禁起来,这又该向谁去说理呢?”
魏征神色一凛,上前重重拍了拍崔民干的肩膀,很想劝慰几句,却也无力改变过往,只得强压下心底翻涌的情绪,转回正题:“事已至此,沉溺于过往毫无用处。我们整顿兵马,前往黎阳,黎阳城墙高耸,粮草充盈,更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况且守城的莱国公徐世绩与我交情深厚,我相信他定会出兵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