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摊主软了下来。
李向阳这才返了回去。
“一百二十欧元,如何?”摊主心想,一百欧元就卖掉,唉,生意难做了,今天还没开张呢。
“一百欧元,卖不?”李向阳刚刚一百五十欧元,他不卖。
这次又砍了五十欧元,让摊主肉疼肉疼。
“卖,不卖是傻子!”那个摊主,心里一个气呀,白白损失了五十欧元,太气人了。
李向阳给摊主转了账,便伸手拿回了那枚大扣子三两银元。
刚走了几步,又返回来了。
“老板,你下面的盒子,也是银元吧?为什么不摆出来?”那个大盒子,下面还能有一个盒子呢。
刚刚李向阳欲走时,异能之下,感受到了宝物发光亮了。
“哦哦,我这里面的银元够多了,所以,没有必要多放呀!!”摊主做了分开双手的无奈之举。
李向阳返回了后,对老板道:“麻烦你了,把下面也让我瞧瞧?”
客人要求看货,摊主大喜,连忙拿出了小盒子,打开了,让李向阳一瞧。
其实,李向阳通过异能已察觉到了,这个小盒子内,有货了!!
李向阳再次蹲下,在一大堆的银元,扒拉一下,挑了四枚银元。
一枚船洋,一枚黎元洪,一枚北洋造,一枚大清银币,广东省造。
北洋造币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北洋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等人创办了北洋机器局。
该局设在天津,分东西两处。
东局在城东十八里贾家沽道,离城五里,俗称东局子,以生产火药为主,西局这里不做介绍。
同治九年的时候,李鸿章接办,该局历经多次扩建,到光绪十三年(1887年),李鸿章从天津机器局东局内,分出一部分机器设备,成立了天津机器局下属的“天津机器铸造钱局”。
次年从英国格林活铁厂购入造一文铜钱机器10架,从日本购铜,开始鼓铸制钱,目的是为了缓解钱荒,但由于铸造成本太高,铜价又不断上涨,亏损累累以至停工。
(这是铸造制钱的周期)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当时维新派势头正盛,光绪帝下令各省筹强办法,其中有“铸钞币”一条。
御史易俊,陈其璋等人先后上折,请改革币制,包括广铸银元。
当时广东湖北两省均已铸造银元,且成效大显。
户部复议之后,各省纷纷请铸银元,当时的天津机器局已于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 (1896年1月27日),改名“总理北洋机器局”,简称北洋机器局。
时任直隶总督的王文韶于光绪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四具奏“北洋系通商口岸,现值此钱省银贱之际,市面颇行拮据,若能鼓铸大小银元,流通行驶,便宜民生,实非浅鲜”。
于是北洋机器局先以旧存铜钱机器改造二角,一角,半角三种小银元。
后增购了,壹圆,五角两种印花机器,其余压片,制坯,印边,自动天平等设备,洋购者半,局制者又半,自光绪二十二年七月起开始试制,北洋22便是这年铸造。
摊主见到李向阳又挑了四枚银元,也非常高兴,这回学乖了,让李向阳看着给了。
李向阳不觉被洋摊主的骚操作,感到了好笑了。
人家就退后了,总不能再抠了,便每枚一百五十欧元,转给了摊主。
“老公,手中的啥银元?”肖宁见李向阳手中有银元,而且,还有不止一块?
肖宁李向阳知根知底,肯定是有名堂。
李向阳也乐意将捡漏的喜悦分享,给自己最亲的家人。
于是,将手中的银元,拿出来细说:
这块船圆,也就是……
民国二十一年孙中山像三鸟壹圆银币,是民国时期铸造发行的珍稀银币之一,由上海中央造币厂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铸造发行。
银币正面中央镌孙中山侧面头像,上边缘镌“中华民国二十一年”7字,背面是双帆船放洋图,两边各镌”壹元“两字,船帆上面镌三鸟高飞,帆船的右侧海面上镌海上日出和9条芒线。
寓意“国运”、“一帆风顺”、“旭日东升”。
孙中山像三鸟银币是国民政府放弃金本位币制、确定银本位币制,公布“铸造条例草案”前夕发行的第一种“船洋”银币,曾被中华民国财政部定为国币。
银币正式发行流通后,因为银币背面图案中的太阳和高飞的三鸟容易使人联想到侵略华夏的倭军军机轰炸中国领土之意。
当时有人把空中图案附会为倭国正要升起,三只鸟被说成是东三省要飞掉了,因此舆论哗然,纷纷指责xx党。
政府也感到“天上的飞鸟是外国人的徽记,凌驾于华夏帆船之上”,都认为不妥,马上下令收回这版银币,以制止谣言流传。
所以,三鸟银币开始铸造不久就停铸了。
孙中山像三鸟银币,俗称“三鸟币”。
铸造时间短,铸额小,传世稀少,殊为珍贵,具有较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还有这么多的故事!”皇甫明珠,肖宁都不禁好奇了。
“还有这枚银元,市场很少有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李向阳的手中,银元上有一人像。
“这个又不是袁世凯,也不是孙先生,这人到底是谁啊?”肖宁,紧挨着李向阳问。
“他叫黎元洪。”
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原名秉经,字宋卿,是湖北黄陂人,故称“黎黄陂”, 中华民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大总统。
世居湖北黄陂西乡、县城、东乡与北乡。
光绪九年(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1906年擢升暂编陆二十一军统领。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革命党人强迫推举为湖北都督。
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黎元洪被选为副总统兼领鄂督。民国二年(1913年)支持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
同年10月,袁世凯、黎元洪分别当上正副大总统。
黎元洪又支持袁世凯解散国会,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兼任御用的参政院院长。
后袁世凯迫使黎元洪赴京,被安置在瀛台,与之结为儿女姻亲以控制之。
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黎元洪坚辞不就。
民国五年(1916年)国五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恢复约法,召集国会。
但实际权力则为国务总理、皖系军阀段祺瑞所掌握。
黎元洪不甘于受段摆布,形成“府院之争”。
段祺瑞利用张勋将黎驱走,由副总统冯国璋代行大总统。
民国十一年(1922年)6月,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赶走皖系总统徐世昌,请黎元洪复职。
黎元洪复任总统后,无实权。
民国十二年(1923年)6月,黎元洪再度辞职,退出政坛,移居天津投资实业。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脑溢血在天津去世,享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