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军看着沐浴在柔和 的月光里的妈妈像被一层光晕笼罩着,他感觉自己和妈妈之间仿佛已经被无形的隔离开来。妈妈的脸庞在月光的阴影里充满悲伤,妈妈眼睛里亮晶晶的泪光刺痛了儿子的心。他想伸手拂去妈妈的泪,多想跟妈妈说,“妈妈别哭,妈妈别怕,我长大了,我们回家。。。”
“可是,我们的家在哪呢?”奶奶家?张家?妈妈生了小三斤,她的根就已经扎在这里了。月季也只能把这里当家,她只有妈妈可依靠。她们都走不了,只有志军似乎是浮萍一般“自由”。可是这自由却不是他的愿望。他希望一如既往的跟在妈妈身边读书,就这么简单的愿望却是那么难那么难。。。
志军心里翻江倒海又心慌意乱,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走,能读书;留,只能种地。他趴在自己膝盖上耸动着肩膀,努力控制着抽噎。
妈妈一只手搭在儿子肩膀上,妈妈手掌的温暖瞬间从肩膀弥漫到全身每个毛细血管,最后汇聚到心里。志军的心被妈妈手掌的温暖包裹着,像三月的阳光温暖和煦,但是,分明有一丝痛从心底里穿透了身体。他知道,那种痛以后都将伴随着自己。
妈妈声音更低了,几乎是哀哀的呓语,“妈妈的身体也不好,顾不了你,留在这里只会拖累你呀!跟着奶奶,你还有读书的机会啊!”
妈妈轻抚着儿子瘦削单薄的背,“军军啊,别埋怨,张家不欠你的,一粥一饭都是恩情。”
听见妈妈缓慢的脚步声消失,志军再也忍不住抽泣。。。
他知道感恩,他从不埋怨。以前,姑姑说奶奶养不了自己,跟着妈妈,父亲和奶奶默许;现在,妈妈说这个家也养不了自己,叫回去找奶奶。。。虽然他是愿意跟着妈妈的,但是他们的说法为什么让自己那么的那么的难过呢?好像自己是多余的。
第二天,志军默默地收拾好自己的书包和衣服。经过一夜的辗转反侧,读书的愿望还是占了上风。他知道自己回去奶奶会高兴,只是又要给奶奶增加负担了。他跟妈妈说再待几天,妈妈眼泪花花的说了一声好,她也舍不得和儿子分开。张奶奶担心着张爷爷,无暇顾他。
那几天里志军尽可能的帮着干重活。张爷爷和张叔叔不在家,他是唯一的男子汉。俗话说“力气使了力气在,”农村的孩子从小干活就不惜力,重活累活干的多,小小身板努力的帮着大人扛起家庭的重担,再加上吃得粗糙,所以那时候的孩子普遍个子不高。
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月季不知道哥哥要走,依然憧憬着和哥哥一起上学。她仰着稚气的小脸说“晓晓姐姐说了,有哥哥在学校就没人敢欺负我了。”志军听了心里非常难过,想起自己受到的那些欺负和排挤,只怕月季也会遇到。于是蹲在月季面前,严肃的跟妹妹讲,如果谁敢欺负你,第一次就要狠狠的还回去。不然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记住小姑说的话,“我们不惹事,但是要不怕事!”月季似懂非懂的点头。“以后,哥哥不在身边的时候,有什么事就去找晓晓知道吗?”志军才想起应该去跟晓晓告个别。
晓晓考上了志军所在的乡中学,她妈妈决定让她继续读书。这一度让晓晓喜出望外。村里的女孩子们很多小学都没毕业就辍学了,几个同龄的女孩考上也不读了,安安心心在家干农活学女工。她们一有空闲就织毛衣绣鞋垫纳鞋底,那是未婚女孩子的必修课。晓晓妈让晓晓继续读书的理由是希望她考上师范嫁个老师。因为她妈妈看到她妯娌的妹妹师范毕业在镇中学教书并嫁了个城里的老师,她眼热得天天拿她给晓晓上“思想课”。晓晓才十二岁呀,耳边每天被她妈灌输着“好好读书嫁个好男人有面子一家都跟着沾光”的思想,她又气又羞又臊得面红耳赤,但是不敢作声。生怕她妈妈一个不高兴就说不读了。
志军是看着晓晓父母下地了才和月季一起去的。月季和她妹妹玩,晓晓红着脸把她妈妈的话讲给志军听。志军安慰她别管那么多,有机会读书就好好读。他回老家还不知道会怎样呢!
得知志军要回老家生活了,晓晓难过得默然不语。从书包里拿出个新作业本写了几句祝福语送给他。那时候作业本五分钱一个,同学们告别流行送作业本。大家都没钱买礼物,只有老师发的作业本。在第一页写上祝福语,留下自己的大名,非常郑重。礼轻情意重嘛,收礼物的同学也以作业本回礼。如果回礼太多又没钱买,就小心的把第一页撕得看不出一点痕迹,再当新礼物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