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辽文聘之后,诸葛亮开启八门传送,带着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吕布,姜维,陈到传送到曹操所在的连绵山脉尽头的巨大营寨。
面对守备森严的曹魏大营张辽的办法是直接突击突破营寨的守护阵法,诸葛亮的办法是在外围用一个更大的阵法包围营寨慢慢进击。
只是他们都想不到张辽和文聘的突击竟然那么顺利,闯入帅帐的文聘一进大帐就看到曹操一手卧着插在床榻上的宝剑的剑柄另一手扶着额头一副正在头疼的样子。
文聘认识曹操,他和曹操见过面也知道曹操有着头风的顽疾,虽然已经感觉有什么不对但是文聘还是抓住机会果断一矛刺向曹操的胸膛。
曹操直接被干掉变成一团能量粒子飞散到空中,文聘突然瞪大了眼睛曹操死后释放出来的能量粒子质量和数量都远远低于文聘的想象。
原来那是曹操的替身――崔琰,拥有英灵技能“魏武替身”的崔琰动用了英灵技能后直接变化成了曹操的样子没有相关侦查类技能的文聘根本没有察觉。
南匈奴单于乎厨泉派使者觐见汉天子,使者听说曹操进爵为魏王,就提出要向魏王拜贺。曹操允许之后却觉的自己长的不够气派,他又想在外族人面前显显威风。就叫尚书崔琰做自己的替身接见匈奴使者。
接见时,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握、提之意)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
而此时真英雄曹操正在看着自己效仿曹仁火烧龙尾阵的火烧大营困住张辽和文聘,以崔琰之死为启动条件的汹涌的火阵引发潜藏于地下的特制炸药剧烈的爆炸。
曹操在附近的山头上满意地捋着胡须,哈哈大笑说道:“哈哈,可惜诸葛亮使了诡计,让我大将曹仁,典韦,许褚未能归来,更可惜的是那诸葛小儿实在谨慎竟然用八卦阵围住了营地而不是冲进去。”
“丞相妙计之下,我军士气大振,刘备诸葛亮竟然敢来就只能落入我们的十面埋伏之中,逃脱不得等会儿末将就为丞相线上刘备诸葛亮二贼的残骸。”夏侯惇策马上前对曹操鼓励吹捧道。
曹操身后十个骑着战马的将领在曹操英灵技能“十面埋伏”作用下身上各自笼罩一件黑色的披风,他们的身影在黑夜之中显得更加隐蔽迅捷。
这十位将领分别是夏侯惇,夏侯渊,夏侯霸,曹真,曹彰,徐晃,于禁,张颌,乐进,李典。
十位将领分别领着同样受到“十面埋伏”技能加成的十队虎豹骑骑兵从山上一涌而下,组成曹魏推演出来的军阵西方白虎庚金百炼十绝杀阵,被阵法锁定中的诸葛亮等人也没法使用空间能力离开战场了。
这套活阵不拘泥于地形而是以组成阵法的高级英灵武将和低级英灵士兵们为阵法的基石不是以阵法的要求来设置人员方位而是以人员为基础设定阵法让这十队骑兵之间相互呼应在战马奔驰甚至是士兵作战的动态情况下仍然组成阵法享受阵法的加成。
曹魏的十面埋伏和诸葛亮的八卦阵还在碰撞,黑色的能量雾气和八卦光图平分秋色的时候,在熟悉本地的英灵陶谦的带领下孙策,孙权,周瑜带着东吴英灵们全军出击把曹操围在了土山上。
看到这一幕的师十四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那个是陶谦那么被他收在袖中的那个是谁呢?那个被误认为是陶谦的其实是故意伪装成陶谦让师十四抓走自己通过自己和师十四之前的联系混淆天机的王守一。
王守一虽然还需要疗伤,但也不介意在这个时候显漏身份对师十四指点迷津,他悄悄传音给师十四说:“我不是陶谦,是你二爷爷师八重,但是这件事情不重要现在最重要的是你要听从我的指令潜入地下破坏一个可以把在场的所有人都干掉的布置,你明白吗?”
师十四可能还不是很明白,被包围的曹操却对自己面临的危险十分明白清楚,孙策二话不说直接冲向了曹操。
护卫在孙策身旁的太史慈和曲阿小将并力向前,但是他们都没有名将杀手马忠射箭的速度快,为曹操随身之背剑心腹夏侯恩拔出宝剑青釭剑连人带剑舍身扑击才挡住马忠这一箭。
曹操有宝剑二口:一名“倚天剑”,一名“青釭剑”。倚天剑镇威,青釭剑杀人。倚天剑曹操自佩之,青釭剑令夏侯恩佩之。
青釭宝剑当然没事,实力不足的夏侯恩直接背着又快又急又狠的一箭隔空震成了濒死状态化光而去。
曹操看着夏侯恩化光而去的方向,叹息一声说:“子桓误我啊!”
话音刚落马忠的另一箭射中曹操右腿冲击力甚至使得曹操翻身落马,太史慈纵身一跃人还在空中手中的两把短戟就先后射向了曹操的胸膛。
曹操身后一个穿着金黄色铠甲身材高大的将领挺身而出,一手抓住一把短戟轻轻一捏把两把短戟捏爆成两团能量。
“某家是建安七子山涛的叔父发丘中郎将山孔山德鲁是也!有俺作为丞相的首席文化秘书官,谁也别想伤到丞相!”金甲巨汉山孔大声吼到。
山涛,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西晋大臣。好老庄之学,与嵇康、阮籍等结交。年四十始出仕,官至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领吏部10余年。选用官吏,皆亲作评论,以供皇帝选择,时称《山公启事》。太康四年卒,年七十九岁。卒,谥曰康。涛着有文集十卷,(《唐书经籍志》作五卷。此依《隋书志》)《山公启事》三卷,(《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