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后续的发展
这些计划早已经在王卫民的心里了,到了时间就第一时间提出来。
只有让家族里在四九城乃至全国都出名了,那以后的发展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大爷爷包括族老这些人,以后在公社里说话那更是有了一定的分量。
如果发展的确实好,说不定还能受到更高层次人的接见或者回信,那就更不一样了。
“那行,我们就按照卫民的想法来吧。”大爷爷最后一锤定音道。
其他几位长辈也都是跟着点头答应。
“大爷爷今晚半夜让立良叔赶着骡车,还有叫上一些其他族人,跟我去拉一趟粮食。”
“这些粮食一定要藏好了,不要让其他人知道,这对以后族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卫民小声说道。
大爷爷他们互相看了看,郑重的点头答应。
“卫民,你就放心吧,这事情你不说我们都知道,现在我们村里已经成为周围村子重点关注了。”
“这些粮食肯定不会放在一起的,我们会收藏好的。”五太爷点头答应。
至于他们几人要把粮食放哪里,王卫民真的不在乎,因为他们对族里发展的渴望比自己要强的多。
只要是族里发展有利的,王卫民相信,他们比自己更上心的,也更积极。
族里现在的二流子都被治了几次了,就比如立行叔的弟弟,那现在天天被族老盯着。
每天是必须做完多少事情才能吃饭的,不然只能肚子。
开始第一天大爷爷他们说了,都不相信,干活还是按照以前那样,能磨洋工那绝对是磨洋工的。
但等到中午吃饭时候傻眼了,族老直接坐在他们家,看着他们吃饭,活没做好,只能吃一点棒子面粥。
晚上同样如此,不怕你们夜里偷吃,因为第二天上工第一件事情就是搜身,身上如果发现带了干粮了,那就是任务加重。
包括了他们家里人同样要受到处罚。
这一招还真的只能在族里实行,要是别的人身上实行,人家真的能去公社告你的。
现在族里这样执行一点问题都没有,王卫民的大伯三叔两家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能活下去谁愿意背井离乡去那么老远的地方。
尤其村里人都在传,说那里冬天最冷的时候都能到零下几十度,每年都有人不是鼻子就是耳朵冻掉的。
大家对那边的恐惧都在不断的加深,族里那些平时喜欢偷懒耍滑的,现在做起事情来再也不敢了。
“这粮食收藏好后,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拿出来,这在古代算是压仓银了。”王卫民强调道。
大爷爷点了点头说:“这都知道的。”
“对,卫民你就别担心这些了,我们几个老家伙虽然没见过啥世面,但这些还是懂得。”福强爷爷笑着说道。
王卫民点了点头:“还有就是原先不是说给族里老人修火炕的吗,我想着还是给族里每家都修一个吧,家里有五十岁以上老人的就给他们单独修一个。”
王卫民的话一出,大家都不可思议的看着他。
修火炕村里人就会,只是需要的砖头可不少,这样算下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的。
“卫民,全修的话钱可不少啊!”福来爷爷说道。
对于这些王卫民都想好了,农忙完成后农村基本上事情就比较少了,至于砖头啥的,那更好办了,直接去城门口拉就是了。
现在正在拆城墙那,基本上只要出点力气都能捡到不少的,这些城墙砖的质量完全没有问题的。
“我是这么想到的,到时候村里出点劳力去四九城拉点城墙砖就行了,这也花不了几个钱。”
“火炕也是让孩子冬天能睡的舒服,还有最主要的是孩子写作业啥的不会那么冷。”王卫民笑着说道。
村里的孩子现在不少那,冬天可仅仅是老人难熬,孩子也同样难熬的。
“行,只要不花钱,出巴子力气还是行的,到时候先紧着村里有老人的先修。”大爷爷点了点头。
这是这个事情肯定要在打井之后了,没有来年能吃饱肚子更重要的事情了。
这些事情王卫民知道,村里这些老人更是如此。
吃过饭后大家就都离开了,王卫民则是骑上车子往大姑家走去。
王卫民有段时间没有来了,虽然只要喜波回家都会给他一些粮食带回去,但具体怎么样还是有些不放心的。
在去大姑家的路上,王卫民看到每个村里都在秋收,而且地里玉米长得一点都不好。
有的地里估计也就比种子多收不了多少。
玉米杆子的高度有的只有一米五左右,像这样的一亩地,也就是只能收一百到两百斤左右吧。
不要说够吃了,就是交公粮都不一定够,到了大姑家所在的刘家村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但即使是这样,村里人该忙的还必须忙的。
来到大姑家发现家里门是锁上的,王卫民就知道大姑家肯定是下地干活去了。
好在隔壁邻居认识王卫民。
“卫民,来看你大姑的啊。”奶奶问道。
王卫民点了点头,笑着说道:“是啊,四奶奶,我大姑他们今天在那块地里干活,我去找一下。”
“你就别忙活了,我叫二子去喊一声就行了,你来家里坐坐喝杯水。”四奶奶笑着说道。
转身对屋里喊道:“二子,你去东湖把你凤霞婶子喊回来,就说他侄子来了。”
很快从屋里跑出来一个大概六七岁的小男孩子。
这小男孩认识王卫民,笑着喊道:“哥哥来了,我去喊婶子去。”
“行,来哥哥给你糖吃。”说着又掏出两块糖递了过去。
二子看了看奶奶,见到奶奶点头后才伸手接了过来。
“谢谢,哥哥,我跑的快。”话还没说完一溜烟的就跑了。
王卫民坐在四奶奶家门口,和四奶奶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主要聊的还是农忙的事情。
现在的农村也就是这些事情了,也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情。
“卫民,我听说你们村受灾不算严重,粮食基本上没怎么减产是不是真的的。”四奶奶问道。
王卫民点了点头:“我不是很清楚,但我听爷爷他们说今年也减产有两三成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