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张聪满心欢喜地加入党组织后不久,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县委那位颇具威望的“一把手”——刘书记,竟然亲自找上了门来,这让初涉党组织的张聪内心涌起了一股复杂的情绪,既紧张得手心冒汗,又兴奋得心跳加速。
自从满老师被调去张管处工作之后,原本就人员稀缺的县委通讯报道组,变得更加冷清了,如今只剩下张聪形单影只地坚守在那里。
在这种情况下,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这个小组实际上的负责人。然而,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却一个比一个棘手。
县委宣传部的领导班子变动频繁得如同走马灯一般,使得整个部门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之中。更为糟糕的是,他们似乎丝毫没有打算为这个部门补充新鲜血液、壮大队伍的迹象,这让张聪感到颇为无奈。
虽说县委通讯组的行政级别并不算高,但组长的职位却是高配的副科级干部。可别小看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部门,它可是肩负着全县对上以及对外形象塑造与宣传的重任,毫不夸张地说,它在县委的心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犹如一块珍贵的心头肉!
通常情况下,县委对通讯组及组长颇为重视,每年进行一两次谈话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倘若书记主动找来组长谈话,且不涉及岗位变动等事宜,那么一般来说只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对当前的新闻宣传工作极为满意,会当面给予诚挚的口头表扬,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新的工作要求和殷切的期望;
而第二种情形则截然相反,如果书记对工作状况深感不满,那么在进行严厉的口头批评的同时,必然也会明确地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
不过,张聪同志在业务工作方面的能力那是有目共睹的,相当出色,毫无理由会遭到批评。所以,这次刘书记找他谈话,想必应该是第一种情况,或者是要面授一些重要的机宜吧?
然而,随着谈话的逐步深入,心思细腻且敏锐的张聪渐渐察觉到,刘书记此次的谈话似乎有些不同寻常。
从表面上看,刘书记似乎只是在向他布置任务,反复强调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但实际上,张聪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刘书记是在借题发挥,别有深意,其话语之中仿佛暗藏着某种难以言明的暗示和警示。
只见刘书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述了许多内容,然而真正关键的要点却仅有一个——大幅度提升在《团结报》以及《湖南日报》头版头条的上稿率。
不仅如此,刘书记还毫不含糊地提出了具体要求,责令张聪必须做到每个星期都让本县的新闻能够登上一次《团结报》的头版头条,同时每月也要确保至少有一篇新闻能够荣登《湖南日报》的头版头条位置。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指标,张聪的内心不禁暗暗叫苦。在他看来,想要达成这些目标简直就是如同登天一般困难。但他不好反驳,只能硬着老壳接着。
要知道,《团结报》每周仅有六个极为珍贵的头版头条版面。而他们所负责的区域涵盖了整整十个县份,此外,还有多达 100 余个县级以上的行政部门及相关单位。
即便某个县的工作开展得极为出色,成绩斐然,又怎么可能会给予该县每周都占据一个头版头条的机会呢?这显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啊!
再来看《湖南日报》,每月只有 28 至 31 个头版头条,全省有 102 个县,还有上千个厅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怎么可能每月都给一个县安排一个头版头条呢?这无疑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刘书记曾经在七十年代初期,有过一段在通讯组工作的经历。在新闻战线摸爬滚打的经历使他明白,想要在上级新闻单位登上一个头版头条是何等的艰难!
一则新闻稿件若想登上头版头条的位置,首先其自身必须具备极其重大的新闻价值。这就如同是一颗闪耀夺目的明珠,只有当它的光芒足够璀璨耀眼,才能够吸引众人的目光和关注。
其次,除了新闻本身的质量外,时机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唯有当稿件恰好与某种难得一遇的机遇相互契合时,才有可能获得登上头版头条的宝贵机会。
所以说,并不是谁想上就能上得了的。
此刻的张聪心里不禁泛起了嘀咕:“刘书记这般对我提出要求,这分明就是给我出了一道几乎无解的难题啊!”
面对这看似遥不可及的任务,张聪感到压力犹如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但他也清楚地知道,深谙新闻规律的刘书记所关心的或许并不是上稿率本身,而是另有深意。这需要他静下心来,仔细地思考、认真地领悟其中的奥秘。
可让张聪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刘书记为何要如此这般地为难自己呢?
这个问题就像一团浓厚的迷雾,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无论他如何努力,都难以将其驱散……
张聪开始仔细地梳理最近发生的事情,突然之间,他犹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