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的时间,监察司已经发展的相当不错了,整个机构有着专门的流程,可以尽快培养相关情报人员,这些人也有着不同的层级。
最外围的那种,平日里就是普通老百姓,谁也想不到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人,会是监察司的眼线。
每天都有大量的情报被汇总上来,监察司的每一级官员都会筛选出去那些没什么用的情报,将有用的继续上报。
最后有用的情报就会被送到江知恩这里,距离京城较远的地方,情报相对就慢,除非是需要加急的情报,会以最快的速度送达。
江知恩每天都会将情报送到皇宫内,南乔所处理的奏折里,就有一部分和情报相关联的事情。
有些事情,奏折里用的春秋笔法,但情报搭配着情报去看,就能看出很多问题来了。
南乔将满桓的奏折扔在了桌子上,心里很是无奈,太祖的压力给到了京官头上,不在京城的那些官员,就算听说了什么,也不会觉得害怕。
就拿满桓麾下的边军来说,应该算是大夏朝最能打的一支军队了,依靠着关隘,完全可以轻松防御住草原异民族的进攻。
可满桓的奏折里说的就跟活不起了一样,各种要军饷物资、武器装备,大有‘陛下不给,边关不保’的架势。
边军的待遇是最好的,尽管也不能做到满额军饷发放,相比其他地方,已经相当不错了。
满桓就在边关大肆宣扬,说边军的待遇比其他地方好,都是他的功劳,要不是他,边军的将士们可没这种待遇。
要说满桓有野心造反,倒也不是。
满桓的想法就是当个土皇帝,用京城送来的军饷物资来给自己刷名声和人望,让边关的将士们只知道他,不需要知道皇帝。
满桓的家人都在京城住着呢,他不造反,朝廷也不会拿满家人怎么样,只能听之任之。
满桓掌握着军权,又是那么一副态度,京城也没办法。
现在难题落在南乔的头上了,要么像以前那样,养着满桓和边军,还落不下一声好,要么就得想办法收拾了这个祸害。
南乔想了想,暂时还不行,两害相权取其轻,相比草原异民族,满桓的危害要小得多。
有满桓在边关镇守着,起码不用太过担心草原异民族打进来,但也别指望满桓打出去,人家摆明了在玩养寇自重的把戏。
南乔轻笑出声,这算什么?
袁崇焕吗?
总的来说,满桓比雍正时期的年羹尧要强一点,没有后者那么猖狂。
南乔再次将桌子上的奏折拿了过来,开始批复,让户部、兵部全力配合满桓,满足满桓的要求。
这个人还有用,南乔就不得不咽下这口气,再等等的,等过几年他长大后,满桓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南乔计算过了,五年的时间就足够了,张彦那边也能打造出一定数量的燧发枪,宋剑忠也能组建起一支军队,接手边关完全没问题。
国内的叛军,南乔已经彻底不放在心上了,有摄政王呢。
孙太后现在的情况也好多了,就在后宫过着守寡的生活,有点郁郁寡欢,当南乔和她谈过一次后,她对未来也充满了期待。
被亲儿子说出那些丑事,孙太后羞愧难当,好在皇帝陛下不是为了羞辱她来的,而是真心实意的替她考虑的。
孙太后没有明面上答应什么,但态度也算默认,她还年轻,一个人孤零零的生活在后宫,真是一点意思也没有。
南乔和孙太后之间达成共识,他也给孙太后画了几幅画,派人秘密的送给了摄政王,进一步激发这位皇叔的动力。
摄政王和太后之间的感情,是否违背了礼教,南乔根本就不在意。
摄政王一努力,国内的叛军算是倒了大霉了,不仅仅是叛军,还有逼迫百姓不得不反的官员,也都被拿下了。
摄政王麾下的军队也在和叛军的作战中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精锐,再加上监察司的配合,掌握了很多关键性情报,摄政王无往不利。
军队构成中,有一小部分就是监察司,在军队里不是秘密,还有江知恩的干儿子在当监军,军队的士兵也都是京营出身。
这种情况下,这群士兵很分得清大小王,跟着摄政王剿灭叛军可以,某些不好的事情,人家肯定不做。
南乔一点也不担心摄政王,任由摄政王率领着军队在国内到处溜达,充当救火员的职务,哪里出事就去哪里。
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摄政王的这些举动,倒是让那群贪官污吏老实了不少,生怕治下出现叛乱,再将摄政王招来。
也有那种不开眼的,一般都是当地豪门大族作恶,勾连当地父母官,然后这个锅就让朝廷背上了。
对于这种不开眼的人,摄政王起初还有所收敛,不敢太过火,直到收到了南乔的圣旨。
和圣旨一起送来的,还有孙太后的画像。
意思很明显了,皇叔你难道不急着和太后双宿双飞了吗?
那你还等什么,干死那些人啊。
有了皇帝陛下的首肯,摄政王再不留情,在国内杀了一个人头滚滚。
那些豪门大户和贪官污吏的家产,都被摄政王罚没,扣除军队开支之外,剩下的全都送回了京城。
只要大夏朝的官员收敛一点,国库是不缺银子用的,南乔就用这些银子开始组建自己的亲军了。
发展民生这种事,暂时顾不上,等什么时候彻底掌控了朝堂,执行力能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后,再说。
花钱如流水,实在没钱了,就让‘太祖’出面,找几头养肥的猪宰了吃肉。
草原异民族的犯边,不出意料被打退了回去,战况根本就没有奏折里写的那么惨烈,一切都是满桓为了要东西罢了。
南乔看看情报,看看奏折,随手扔在了那里。
一晃又是三年的时间过去,南乔13岁了,摄政王班师回朝,大夏朝内的叛军基本被消灭一空,剩下那些占山为王的山匪路霸没管。
这种山匪简直不要太多,根本清除不干净,这群人也成不了气候。
时隔快五年没见了,摄政王沧桑了很多,看上去倒是一副帅大叔的模样。
南乔还算给面子,派出了李进忠去城外迎接摄政王回朝,他本人就在御书房等着。
13岁的南乔已经有了很强的威望了,文武百官哪个不怕?
朝堂之上,南乔一句话,下面的人全都溜溜的,没有一个人敢反驳。
摄政王也没那么大的脸面,能让皇帝陛下亲自迎接他,能派出李进忠就已经算是相当给面子了。
就这,还不是因为摄政王的这个身份,而是因为皇叔的辈分。
这个态度,李进忠很明确的传递了过去,如果摄政王懂点事,就应该能听懂皇帝陛下言外之意。
摄政王当然听懂了。
御书房内,摄政王叩见皇帝陛下,态度毕恭毕敬。
“皇叔征战多年,辛苦了。”南乔的态度很随和:“来人,赐座。”
“谢陛下。”
摄政王坐好后,也不敢摆什么架子,君臣之间就跟唠嗑似的,说着这几年的事情。
对于南乔的变化,摄政王看在眼里,也不觉得意外,早就知道了,这个侄儿非池中之物,现在看来,果不其然。
13岁的南乔,身上已经带着皇帝的威严了,给摄政王的感觉,气势比先帝都强。
平叛的事情说了大概半个多时辰,一切做的都很好,可惜没能抓住沈安林,完全不知道这个人跑到哪里去了。
“抓不住就算了,不算什么。”南乔不在意的说道。
南乔是真的不在意,现在的情况,只要他能稳住自己的基本盘,一个男主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来了。
此长彼消,大夏朝开始重新焕发生机,每天都在蒸蒸日上,男主那边是否开始发展了都不确定,就算有所成就,那也十分有限。
我不怕你强,只要我比你更强就行。
眼看南乔没有怪罪下来,摄政王的心才算放回了肚子,他也怕,怕皇帝陛下不会遵守承诺。
摄政王有心想问,但有的事情,实在不好说出口。
磨叽了半天,摄政王扭扭捏捏的,硬是不好意思直接询问。
摄政王不提,南乔也不提,双方就各自装傻。
渐渐地,摄政王终于回过味来了,话锋一转:“多年过去,陛下也长大了,臣也放心了,臣愿辞去摄政之职,回封地当一个闲散王爷。”
南乔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敲击着桌面,半晌后,才悠悠说了一句:“皇叔这是要陷朕于不义啊。”
摄政王当即下跪:“臣惶恐!陛下,征战多年,臣已感身心俱疲,只想好好休息,颐养天年。”
“皇叔还年轻,正是为国效力的好年龄,何故言老呢?”
“回陛下,臣...有心无力,臣之前受过伤,大夫嘱咐臣好好休养,否则有碍于寿数。”
“既然如此,那朕再勉强皇叔,就是朕的不是了。”南乔喊了一嗓子:“李进忠。”
“奴才在。”
“去朕的私库里,给皇叔找些珍贵的药材。”
“喏。”
打发李进忠出去后,南乔这才说道:“皇叔,父皇已逝,朕最亲的人,只有你了,皇叔千万保重身体啊。”
“谢陛下关心,臣也是这么想的,回去封地后,当一个闲散王爷,再不操心劳力,只为多活几年。”
“哈哈哈!皇叔好心态。”南乔大笑说道:“好啊,心态好,寿数就长,朕相信皇叔定然能长命百岁。”
“多谢陛下成全。”
“这样吧,皇叔先回王府休养两天,等大朝会那天,我们再说。”
“喏!”
摄政王风尘仆仆的回来,也确实疲惫,强忍着去后宫看望孙太后的冲动,恋恋不舍的回了自己的王府。
李进忠也派人送来了几株珍贵的药材,都是南乔灵泉空间里的,放在私库里面,留着赏给臣子的。
看着这些药材,摄政王心中稍安,还好,皇帝陛下诚意满满,看样子不像是要卸磨杀驴。
关于皇帝陛下的做派,摄政王也时刻关注着,可以说永安帝不拘一格、不重礼仪,但没人说永安帝不重承诺。
这也是京城官员和权贵们的共识,有时候皇帝陛下的霸道让他们也受不了,但优点就是说话算话。
永安帝轻易不承诺什么,但只要承诺的,必然兑现。
张彦已经和当初的女子完婚了,永安帝亲自赐的婚,还送了大礼,一套京城的豪宅。
其他帮着永安帝办事办的好的人,皇帝陛下也都重赏了。
也正是这些事的佐证,才让摄政王觉得安心,不用担心狡兔死、走狗烹。
摄政王就安心在王府里休养,直到大朝会当天,摄政王早早就去上朝了。
曾经摄政王在京官里,还有自己的派系,随着他离京多年,他这一派早就没有了。
现在京城内的派系只有两波,亲近皇帝陛下的,和依然不死心的文官集团,只是势力大减,已经没多少话语权了。
文武百官再次见到摄政王,彼此寒暄着,有尊敬,却没有了畏惧,明眼人都看的出来,摄政王大势已去。
一切都和京官们预判的一样,大朝会刚开始,摄政王就越众而出,当场请辞摄政王之位,愿意回去封地,接着当自己的安王。
摄政王懂事,当皇帝的南乔也不小气,当即下旨:“安王晋升亲王爵位,永不降爵,世袭罔替。”
安王萧谨言当即跪地:“臣叩谢陛下隆恩!”
文武百官心里也颇多感慨,难为萧谨言当了摄政王后,还能全身而退,古往今来,有这种结局的人可不多啊。
摄政王的事,早就在预料之后,南乔几句话就给敲定了,满朝文武没有人出言反对。
明明是一件大事,处理起来就跟鸡毛蒜皮的小事一般。
这件事说完后,才开始说正事,也让安王见识到了现在朝堂之上的效率,往往有争议的地方,皇帝陛下迅速就能做出决断。
可怕的不是皇帝陛下的决断力,而是...没有人敢反对。
安王内心直呼侥幸,好在自己退的早,这种朝堂掌控力,自己要是不识趣的话,结局必然凄惨。
当所有正事都讨论过之后,礼部尚书站了出来:“陛下,臣有本奏。”
“准奏。”
“陛下年岁已大,也是时候定下婚事了。”
南乔:(;′?`)>
你丫的的认真的吗?
我还不到14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