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有明一朝,这为官僚系统设立的监察机构,本质就是在无限套娃。
都察院监察百官不够,朱元璋也不信任这些文官老爷,那就设立锦衣卫监察都察院、监察百官。
可到了永乐朝,锦衣卫逐渐失控,权势也太大了,并且开始与文官系统穿一条裤子,所以朱棣选择了重用宦官,设立东厂来监察控扼锦衣卫。
朱棣这位马上皇帝想的很简单,太监没有后代,也不为家族亲眷所容,只能依靠皇权,用太监设立东厂,来监察控制锦衣卫,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
但真的是这样吗?
至少前期还真就如此,东厂作为锦衣卫的监察系统,权势惊人,且绝对忠诚于皇权,对锦衣卫、百官的确起到了一定监督作用。
可很快,东厂就也跟着失控了。
嗯,太监没有后代,确实只能依附皇权。
可没有后代,不代表太监就没那个野心了。
林煜直接搬出了历史作为依据:“太宗皇帝想法很好,太监没有后代,由皇帝亲信太监控制的东厂,必定不会背叛皇权,也跟文官集团尿不到一壶去。
可他老人家没想过,太监也是人,不是没有胯下二两肉就没了感情,太监也是有七情六欲的,而且太监无后,就注定比常人更贪恋权势富贵……”
“一如唐朝的太监!”
把唐朝太监搬出来,那就有些太超纲了。
唐朝太监的发家,始自安史之乱,这场足以动摇大唐国运的内乱,严重损耗了大唐王朝的中央实力,也让唐廷中枢不再信任武将。
如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地方的迅速藩镇化,既是为了自保,也是看清了中枢没有太多力量,那他们就可以拥兵自重,邀取更多好处。
地方大批藩镇化,就让唐廷中枢愈发对武将节度使忌惮,所以整个中晚唐,总会迎来各种各样的“中兴”。
朝廷强势,那王朝就能“中兴”,地方藩镇节度使会选择让步,拥护朝廷。
朝廷弱势,那王朝又会衰落,藩镇趁机敲诈勒索,继而恶性循环。
在此过程中,因为藩镇节度使的不断做大,皇帝不再信任武将,转而把军权亲自掌握在手,而代替皇帝掌控兵权的,又必须是绝对不会背叛皇帝的,那就只剩下太监了。
太监得到了军权,一开始确实也忠于皇帝,但到了后来,其发现忠于皇帝,需要跟那些心狠手辣的节度使对抗。
赢了还好,输了就是没命,哪怕侥幸保命,皇帝还要怪罪,且赢了可能还会功高震主,让皇帝忌惮。
那既然如此……
为什么不干脆掌控要挟皇帝呢?
谁说只有曹操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
太监有了兵权,难道就不能也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之后……
抽象大唐来了!
唐代宗李豫,这位挽回了大唐社稷的“中兴之主”(代宗就是避讳太宗,可见功绩),却反而受制于其父亲留下的宦官李辅国。
李辅国甚至曾对唐代宗说:“大家(唐代皇帝的俗称)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如此僭君之言,唐代宗肯定不能容他,那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利用太监程元振对付太监李辅国……
李辅国很快就被程元振干翻了,唐代宗大喜,立马对李辅国展开政治清算,同时让程元振代李辅国掌控禁军。
之后,就是无限循环了。
程元振又开始坐大,为了维系自己的权力地位,诽谤平定安史之乱的首功郭子仪,陷害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同华节度使李怀让、左仆射裴冕等人,使得宦官集团与朝臣、地方藩镇的矛盾激化。
广德元年七月,吐蕃20万大军入侵大唐,程元振隐匿军情,导致长安失陷,代宗被迫出逃陕州,程元振因此获罪,被削去一切官职,放归三原。
吐蕃退兵后,程元振化妆成妇人不顾戴罪之身私回长安,为京兆府所捕获,被流放于溱州(重庆綦江),代宗念其拥立有功,又改为江陵安置。
此后,代宗依旧没有吸取“教训”,又物色了一个太监鱼朝恩,取代程元振继续掌控禁军。
这个鱼朝恩就厉害了,比前面的程元振、李辅国还嚣张,连代宗都不放在眼里。
代宗这下被打醒了,杀了鱼朝恩后总算消停了一下,没再重用宦官了。
只可惜,没了宦官制约,等到唐德宗登基,“泾源兵变”爆发。
朱滔、朱泚、李怀仙等藩镇节度使先后造反,其中朱泚更是公然自立为帝,与大唐分庭抗礼。
叛乱最后虽然得到平息,但德宗至此便不再信任地方藩镇节度使,于是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宦官势力再一次抬头。
德宗又开始用宦官典兵,并设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及枢密使二员,均由宦官出任,当时合称“四贵”。
“时(德宗朝)窦、霍之权,振于天下,藩镇节将,多出禁军;台省清要,时出其门。”——《旧唐书·宦者窦文场霍仙鸣传》
唐德宗重用宦官,使得宦官的权力空前膨胀,至此以后宦官之权不可夺,地方实力派也无力与之对抗。
他们对皇帝屡行废立,杀宪宗、敬宗,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自德宗后,唐朝的皇帝几乎都受制于宦官。
当然,德宗弄出来的“宦官专权”,后面的皇帝肯定对此不满,也曾试图反抗过。
唐文宗在位时,文宗心腹近臣李训、郑注受命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可惜事机不密,最终失败了,文宗还遭宦官劫持。
为了打击反对势力,宦官利用手中兵权在长安城内大肆屠杀,包括宰相王涯、舒元舆等在内万余人被杀害。
皇权与士人集团因此遭到沉重打击,变得一蹶不振,再也无力与宦官抗衡。
从此以后,宦官集团便牢牢控制住皇帝,掌握了最高统治权,中枢、地方已是奈何不了他们。
《资治通鉴》对这一段记载:“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即便到了天复三年(距离唐朝灭亡还有四年),枢密使杨知古、杨行朗依然能“威慑朝廷,势倾海内”,杨复恭目无天子,下视群臣,“天下威势,举归其门”,刘季述还一度囚禁昭宗,图谋肆行废立,更为甚者,韩全诲等公然劫持天子,君相被视若无物。
宦官专权,几乎伴随了整个大唐的后半朝,一直到了唐朝灭亡前夕,宰相崔胤才借助宣武节度使朱温的兵力,将宦官势力彻底铲除。
如此付出的代价就是,唐朝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