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阳光透过窗棂洒在郑成功的书房中,他正准备再次派遣江于灿和黄志高前往广州之际,一道十万火急的重要军报被匆匆送到了郑成功的书案之上。
那军报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只见军报上赫然写着:明军高一功部进入福建。郑成功得知这个消息后,先是一惊,仿佛被一道惊雷击中,紧接着怒不可遏,那愤怒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几乎要将周围的一切都吞噬。
他立刻召集叔父郑鸿逵、族叔郑芝莞,还有甘辉、施琅、杨才、洪进、陈泽等将领前往政事堂商议。
众人匆匆赶来,书房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郑成功面色阴沉,怒喝道:“朱由榔不讲信用,他说过,他的明军不进福建的!传本帅将令,集结大军,准备截击明军!”他的声音如雷霆般在书房中炸响,众人心中皆是一凛。
“且慢……” 陈泽赶忙喊道。他的声音在这紧张的氛围中显得有些突兀,但却带着一丝急切。
郑成功瞥了一眼陈泽,那眼神之中透着凛凛杀气,仿佛两把利剑,直刺人心。他冷冷地问道:“你想说什么?”郑成功性格上最大的缺陷便是不能容忍下级对他的不尊重,此刻他的怒火仿佛随时都能将陈泽吞没。
陈泽一看郑成功的眼神,心中先自咯噔了一下,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瞬间传遍全身。但他强忍着恐惧,定了定神,道:“国姓爷且慢……进入福建的明军可能只是借道……”
“借道?”郑成功眼皮微微跳动,那跳动的频率仿佛在诉说着他内心的疑惑与不安。他问道:“你怎么知道?”
陈泽咽了口唾沫,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镇定:“对于明朝皇帝而言,他现在的主要敌人是建虏。当初他也答应过国姓爷,明军除非是追击建虏,否则不会进入福建。属下以为,此番高一功率领明军进入福建,会不会是去攻打应天?”
郑成功冷笑道:“就凭高一功这一支人马就想攻下应天?再者说来,他要攻应天,有从福建走的必要吗?”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质疑和不屑。
“所以,” 陈泽笃定地说道,眼神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属下以为,应当还有明军与这进入福建的明军相呼应,正在直驱应天!”
“如果没有呢?”郑成功紧紧盯着陈泽,眼神中充满了威胁。
“不会没有。”陈泽毫不退缩,坚定地回答。
“如果没有本帅就将你斩首示众!”郑成功的声音冷酷无情,仿佛一把悬在陈泽头顶的利剑。
“如果有呢?”事到如今,陈泽退无可退,反而反问一句。
“你说要如何?”郑成功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耐烦。
“请国姓爷听从属下的建议,立刻派人与明朝皇帝取得联系,答应明朝皇帝前番的条件,然后攻打漳州。另要求郑彩来漳州与国姓爷共商反清复明的大业。” 陈泽一口气说完自己的建议,紧张地等待着郑成功的回应。
杨才不怀好意地笑道:“陈泽,你是不是已经和明朝的皇帝勾结到一起了,怎么尽为明朝的皇帝做打算?” 他的笑容中带着一丝嘲讽和怀疑。
陈泽反问道:“杨总兵,你怎么如此的看不清大势呢?如果此番明朝的皇帝确实是在进取应天,建虏万难抵挡。而漳州是福建沿海人口最稠密,财货最富足的城池。国姓爷拿下了漳州,再联系了明帝,可以以明帝的旗帜号令郑彩。这样一来,沿海的各路人马不就全部归属到国姓爷的麾下吗?就是整个福建都归到国姓爷的麾下,那也不过是国姓爷一句话的事。这怎么能叫尽为明朝的皇帝做打算呢?”
“好了,不要说了!” 郑成功将手一挥,打断了还要说话的杨才。他的脸色更加阴沉,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都不要说了,现在就看陈泽是不是料事如神了。如果没有和高一功相呼应取应天的人马,陈泽——”郑成功死死地盯着陈泽,那眼神仿佛要将他看穿,“那你就不要埋怨本帅,军法无情啊!”书房中再次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众人都在等待着事态的发展,心中充满了不安与期待。
就在这时,会议尚在紧张地进行着,尚未结束,忽然间,一名士兵神色匆匆地奔入,手中紧握着一道军报,恭敬地送到了郑成功的面前。
郑成功微微皱眉,伸手接过军报,目光快速扫过上面的内容。
刹那间,他的脸上露出了惊诧之色,那神情仿佛看到了极其不可思议的事情。
他随即先将军报递给自己的叔叔郑鸿逵和族叔郑芝莞过目。
郑鸿逵接过军报,眼神中也流露出惊讶,微微颔首。
郑芝莞则眯起眼睛,仔细阅读着军报上的每一个字。
接着,郑成功又将军报递给众将传阅。
众将们一一接过军报,表情各异,有的惊讶,有的沉思,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陈泽。
那一道道目光中,有钦佩,有疑惑,也有期待。
整个形势完全如陈泽所料。
然而,众人唯独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回大明的皇帝竟然会御驾亲征。
郑成功缓缓从帅位上站起身来,他的步伐沉稳而有力。一步一步地走到陈泽的面前,眼神中满是赞赏。他开口道:“陈将军,从今日开始你就做我的军师吧。”他的声音在政事堂中回荡,带着坚定和信任。
陈泽微微一愣,随即拱手道:“请国姓爷兑现承诺,立刻派人联系明朝皇帝,答应明朝皇帝前番的条件,然后出兵攻打漳州。”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果敢,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政事堂中再次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众人都在等待着郑成功的决定。
郑成功微微眯起眼睛,思考片刻后,仿佛是在问众人,又仿佛是在自问:“这就能表示我等的诚意吗?不,二十万两白银是不够的,让江于灿和黄志高禀告陛下,微臣拿出一百万两白银助我大明驱逐建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