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或许是在那看似金碧辉煌却实则充满压抑氛围的朝堂之上。
清朝统治者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与强权威逼,卑躬屈膝,奴颜婢膝地低下了本应高昂的头颅。
而他,作为宁朝的统治者,身负祖宗基业的传承重任,肩扛着庇佑万千黎民百姓的神圣使命,犹如背负着一座巍峨的高山。
他的心中,无时无刻不怀揣着对宁朝千秋万代繁荣昌盛的深切期盼与宏伟愿景。
那是他日日夜夜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他在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心中坚守的信念。
他又怎能眼睁睁地看着宁朝在悠悠千年之后,被冠上“弱宋”与“奴清”类似的名头。
背负起这般令人不堪回首、遭人唾弃的名声,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后人指指点点,沦为千古笑柄。
这份担忧,恰似一团浓重得化不开的阴霾,沉甸甸地笼罩在他的心头,如同跗骨之蛆,紧紧缠绕,挥之不去。
它时刻如同一口尖锐而响亮的警钟,在他耳边长鸣不止,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之声。
这声音提醒着他,务必要时刻警醒,从那些可能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历史教训中,小心翼翼地汲取智慧与力量。
为宁朝的未来谋求出一条稳健、坚实且光明的发展之路。
唯有如此,宁朝才能够在岁月的洪流中,傲然挺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辉煌光芒。
书写下一段段令后人敬仰与传颂的壮丽篇章,而不是在历史的漫漫长卷中,留下黯淡、耻辱且令人痛心疾首的一笔。
而覃芊落对此一无所知,她丝毫没有察觉到皇上那复杂的心思。
也不知太上皇自她出现以来,就养成了记录她所给出的新奇物件以及心声里吐露的独特言论的习惯。
这个习惯,如同皇室传承的珍贵血脉,历经岁月的洗礼,如今的皇上也一脉相承,视作无比重要的使命。
他精心记录着每一个与覃芊落相关的重要瞬间,仿佛这些点点滴滴都将成为国家未来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指引。
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照亮着国家前行的道路,引领着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稳步前行。
众臣望着锦瑞昭王渐行渐远的背影,那身姿挺拔,步履沉稳,直至消失在宫殿的转角处,
他们心中对于此前覃芊落与凤卿云交谈心声里隐含深意的思索,也如同袅袅青烟,渐渐飘散。
毕竟锦瑞昭王已清晰表明,那关乎皇权兴替的重大论题,乃是百年甚至千年之后才可能出现的历史情境。
于当下而言,他们心中明镜似的,深知自己身负着不可推卸的重大使命——为国家筑牢坚实根基,这才是当务之急。
他们明白,当下的每一份努力、每一个决策,都如同为一座宏伟的大厦添砖加瓦。
唯有根基稳固,方能抵御未来岁月中可能遭遇的狂风骤雨、惊涛骇浪。
哪怕未来面临着狂风呼啸、地动山摇般的艰难险阻,他们的子孙后代凭借这深厚的底蕴,也能如浴火重生的凤凰。
迅速恢复元气,让国家再次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傲立于世。
这般思索间,众臣的视线仿若被一股无形却强大的力量牵引,不由自主地再次聚焦在那辆静静停驻的蒸汽车上。
此刻,蒸汽车在宫殿外的阳光下闪耀着金属的光泽,仿佛散发着神秘而诱人的气息。
众臣的眼眸中满是难以抑制的光芒,那是一种源于内心深处的跃跃欲试,恰似即将出征的战士眼中燃烧的斗志。
在他们眼中,这蒸汽车绝非仅仅是一件新奇的机械造物,它更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
能够开启通往全新未来的大门,引领承霄国踏上一段波澜壮阔、充满无限可能的伟大征程。
在这群满怀期待的大臣之中,季暮笙的情绪尤为高涨,兴奋之情如汹涌澎湃的潮水,几乎要将他整个人淹没。
作为承霄国报业发行的践行者,季暮笙对报业的发展前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见解。
蒸汽车的成功问世,对于整个承霄国而言,意义非凡。
这不仅是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为报纸的发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在季暮笙的心中,早已精心谋划了无数个日夜。
此刻,他的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犹如熊熊燃烧的火焰,驱使他下定决心。
要在承霄国发行的第一张报纸上,以最隆重、最醒目的方式,将锦瑞昭王福星的身份昭告天下。
而这一极具影响力的想法,也幸运地得到了皇上的默许。
毕竟,承霄国有福星降世,此乃举国同欢、万民同庆的祥瑞之事。
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承霄国的天空,理应让天下百姓都能知晓这一喜讯,共同沉浸在这份难得的喜悦与荣耀之中。
于是,在蒸汽车量产的那个意义非凡、值得铭记史册的日子里,覃芊落轻轻翻开承霄国发行的第一张报纸。
她的目光刚触及报纸,便瞬间被映入眼帘的内容所吸引——她的名号醒目地刊登在报纸之上。
周围还配以精美的纹饰,仿佛在彰显着这一消息的重要性。
初见之时,她的心中不禁泛起几分无奈的涟漪。
她生性低调内敛,向来不喜欢这般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身份,这种做法与她一贯的行事风格着实相悖。
然而,当她静下心来,细细回味这一路走来所经历的点点滴滴。
从最初来到这个陌生的异世朝代,到如今与众人携手共进,她的心中顿时涌起一阵感动的热潮。
这个朝代,宛如一位宽厚仁慈、包容万物的长者,给予了她无尽的善意与温暖。
从太上皇那和蔼可亲的面容、充满智慧的引导,到如今圣上的信任与支持,再到朝中每一位大臣的尊重与配合。
乃至天下千千万万百姓那淳朴而真挚的情感,都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怀与接纳。
无论她提出的想法是多么超乎常人的想象,在外人看来是多么的荒诞不经、不切实际。
他们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相信她、支持她,给予她坚定不移的信任与毫无保留的鼓励。
这份情谊,犹如冬日里那缕最温暖、最明媚的阳光,轻柔地洒在她的心田。
驱散了所有的阴霾与寒冷,让她在这个原本陌生的时代,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与安心。
仿佛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
时光恰似那指尖滑过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如同一首悠扬的诗篇,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翻过了一页。
转瞬之间,一年的光阴已然悄然远逝。
在这白驹过隙般匆匆溜走的一年里,覃守正将全部的心血与精力,毫无保留地倾注于培养接班人这一至关重要的使命之上。
而这位被寄予厚望、即将挑起朝堂大梁之人,并非旁人。
正是当年覃芊落收留的那群贫苦书生中的一员——裴砚辞。
覃守正对待这份意义非凡的传承大业,可谓殚精竭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他亲自陪伴在裴砚辞身边,如同一位兢兢业业的引路人,手把手地悉心教导。
整整耗费了一年的时光,未曾有过丝毫懈怠。
在这悠悠三百多个日日夜夜里,覃守正宛如一位辛勤耕耘的园丁,精心浇灌着裴砚辞这颗蕴含无限希望的幼苗。
他将自己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十载所积累的宝贵经验。
从朝堂之上瞬息万变的权谋斡旋,到关乎民生的每一项细微事务的考量,皆事无巨细地倾囊相授。
把治国理政的深邃方略,从宏观层面上对国家未来的高瞻远瞩规划。
到微观领域里具体政策的精准执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裴砚辞。
还将为人处世的圆融智慧,从与同僚之间如何和谐共处、携手共进。
到面对复杂困境时怎样沉稳应对、化险为夷,一一悉心教导,唯恐有所遗漏。
在覃守正无微不至、春风化雨般的教导下,裴砚辞恰似一棵在肥沃土壤中深深扎根、茁壮成长的树苗。
每日都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丰富的养分,逐渐抽枝发芽,向着天空奋力伸展。
他在知识与智慧的滋养下,不断磨砺自己,提升能力,最终成长为一个足以独当一面、德才兼备、堪当大任的合格丞相。
无论是处理纷繁复杂的政务,还是应对朝堂之上的各种风云变幻,裴砚辞都能展现出沉稳与睿智,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待到裴砚辞羽翼渐丰,已然能够熟练且出色地掌握丞相一职所需的各项才能与智慧,覃守正心中满溢着欣慰之情。
他回首自己为宁朝奉献的一生,从初入朝堂时的意气风发,到如今两鬓斑白,自觉已为国家鞠躬尽瘁,使命已然达成。
此时,他的内心深处萌生出一股强烈的告老还乡、安享晚年的渴望,如同倦鸟归巢,期盼着能在宁静的时光中度过余生。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覃守正怀着对朝堂深深的眷恋与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毅然决然地向皇上递交了辞呈。
他的言辞恳切而真挚,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表达了自己对隐退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朝堂新力量崛起的信心。
皇上深知覃守正为宁朝的江山社稷殚精竭虑,付出了毕生心血,一路伴随着国家历经风雨,从艰难初创走向繁荣昌盛。
如今见他去意已决,且朝堂之上已出现如裴砚辞这般才华出众、能力卓越,能够顺利接过丞相重担的贤才。
心中虽满是不舍,但也深深明白,应当尊重这位老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