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时节,明德堂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会议。各地分院和联盟学堂的代表齐聚一堂,要共同商议教学标准的制定。
\"诸位远道而来,想必都带着自己的困惑。\"叶知秧环视众人,\"不如先说说各地的实际情况。\"
西北分院的代表先开口:\"边地情况特殊,除了汉学,还要教授游牧文化。可有人说这是削弱正统,该如何取舍?\"
\"我们这边也有困扰。\"江南代表说,\"商路发达,学生们更注重实用之学。但科举依然以经史为主,如何平衡?\"
各地代表纷纷发言,问题五花八门:有的担心标准化会限制创新,有的忧虑特色发展会偏离正道,更有人质疑新式教育是否会动摇科举根基。
\"有趣。\"叶知秧听完,踱步说道:\"诸位的困惑,其实都指向一个核心——什么才是教育的根本标准?\"
她走到舆图前:\"请看这幅地图。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南北方言不同,东西文化各异。若用一把尺子丈量天下,岂不是削足适履?\"
\"那该如何定标准?\"众人追问。
叶知秧胸有成竹:\"标准应当有'刚'有'柔'。'刚'者,是不可动摇的根本;'柔'者,是可以灵活的方式。\"
她取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方案:
\"根本标准有三:
其一,明德至善,教育必须以培养品德为先;
其二,知行合一,学问必须落到实处;
其三,经世致用,才能必须服务社会。\"
\"至于具体方式,\"她继续道,\"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西北重边务,江南重商道,京畿重政务,只要不违背根本,都是好的教育。\"
萧远珩补充:\"就像中医,脉法是标准,但用药要因人制宜。教育也是如此,原则要统一,方法要多样。\"
这个比喻让众人眼前一亮。有代表问:\"那考核如何统一?\"
\"考核也要分层。\"叶知秧解释,\"第一层考核品德才能,这是统一标准;第二层考核专业知识,这要因地制宜;第三层考核实践成果,这更要突出特色。\"
她让王子明取来各地考题汇编:\"诸位看看,这是我们收集的试题。其中有好有坏,正好可以借此明辨是非。\"
众人传看,很快发现了问题。有的考题死板僵化,有的过于功利,还有的偏离教育本质。
\"就拿这个题目来说。\"叶知秧指着一份考卷,\"'论天下大势',表面上看题目不错,但要求考生必须按照固定格式作答,这岂不是在禁锢思维?\"
\"那该如何改?\"
\"不如让学生们自由发挥,谈自己的见解。重点不是格式规范,而是思维是否清晰,见解是否独到。\"
这时,林青雨带来了一个特别的案例。她在义诊时发现,有些学堂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惜教授学生投机取巧之法。
\"这就偏离了根本。\"叶知秧严肃地说,\"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培养人才。要把这一条写入统一标准,作为红线。\"
正讨论着,李元祯从江南赶回,带来了意外发现:有些书院虽然改了名字,但教学内容和方法仍是老一套,完全没有实质改变。
\"这也不奇怪。\"叶知秧说,\"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与其强求他们立即改变,不如树立几个示范点,用成效来说服人。\"
她提议选取几个典型案例,派明德堂的教习前去指导。这些案例既要包括成功的经验,也要包括失败的教训,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参照。
傍晚,各地代表分组讨论具体标准。叶知秧特意安排不同地域的代表混编,就是要让他们互相了解,取长补短。
\"看,\"她指着认真讨论的众人,对萧远珩说,\"这才是教育的真谛——互学互鉴,共同提高。\"
夜深了,标准终于有了初步框架。除了基本原则,还包括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标准等具体内容。最重要的是,保留了充分的灵活性,让各地可以因地制宜。
\"这份标准,\"叶知秧总结道,\"不是约束,而是指引;不是枷锁,而是基石。望诸位回去后,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运用。\"
散会前,她特意叮嘱:\"标准制定容易,关键是执行。各地要定期汇报情况,遇到问题及时反馈。我们的目标,是让教育真正服务于天下。\"
深夜,叶知秧还在书房修改方案。萧远珩送来热茶,问:\"担心吗?\"
\"不担心。\"她抬头微笑,\"教育就像春雨,看似无声,却能润物无声。只要方向对了,道路就不会走偏。\"
窗外传来更声。在这个秋夜里,一个统一而又多样的教育体系正在形成。这不是强制的统一,而是和谐的共生;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创造性的发展。
明德堂的灯火依然明亮,照亮着教育改革的道路。叶知秧望着窗外的月光,心中充满期待。这场始于明德堂的教育变革,终将在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