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时节,明德堂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这些都是各地官学的山长和教谕,奉朝廷之命前来取经。自从林月笙下令推广明德堂的教学模式,整个教育界都掀起了一场变革热潮。
\"诸位远道而来,请先看看我们的课堂。\"叶知秋站在讲堂前,目光扫过这些教育同仁。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学究,也有意气风发的年轻教谕,都带着求知的渴望。
医术堂里,林青雨正带着学生进行望闻问切的实践。一位年迈的太医惊讶地说:\"这些学生的手法,比我们太医院的学徒强多了!\"
\"因为我们重视实践。\"林青雨解释道,\"每个学生每周都要到医馆实习,亲自接触病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医术。\"
商道堂更让人大开眼界。赵世勋设计了一场模拟交易,让学生们分饰商贾、官员和百姓,演练如何处理商业纠纷。
\"妙啊!\"江南一位书院山长赞叹,\"这样的教学,比死读《盐铁论》强多了。\"
参观结束,众人聚在大堂讨论。一位老教谕忧心忡忡:\"明德堂的教学自然好,但要推广到全国,恐怕......\"
\"有何难处,不妨直说。\"叶知秋平和地说。
\"首先是师资。\"那位老者叹气,\"像明德堂这样既通古今、又知实务的教习,哪里去找?\"
\"其次是经费。\"另一位山长补充,\"实践教学需要大量资源,一般官学难以负担。\"
\"还有,\"一个年轻教谕说,\"很多地方的士绅未必认同这种教学方式。他们觉得,读书人就该专注科举。\"
叶知秋不慌不忙:\"这些问题,我们也曾遇到过。不如说说我们的解决之道?\"萧远珩,你来说说师资的问题。\"
萧远珩取出一份名册:\"明德堂现在实行导师制。让优秀的学生留校任教,再由他们培养新的教习。这样既解决了师资问题,也保持了教学理念的传承。\"
\"至于经费......\"叶知秋看向赵世勋。
赵世勋起身道:\"可以效仿南方分院的做法。我们与当地商会合作,让学生参与实际经营。这样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让学生学到真本事。\"
\"对士绅的疑虑,\"王子明插话,\"西北分院有个好办法。我们定期邀请当地士绅来观摩课堂,让他们亲眼看到实践教学的效果。渐渐地,很多人不仅改变了看法,还主动资助我们。\"
众人听得连连点头。一位老山长感慨:\"原来办法是有的,关键是要有魄力去改变。\"
正说着,外面传来喧哗。原来是各地赶来拜访的官员,都想亲眼看看明德堂的教学。
\"诸位大人,\"叶知秋镇定自若,\"不如也去看看我们的课堂?\"
于是,一场更大规模的教学展示开始了。除了常规课程,明德堂特意安排了一些特别的内容。
在实务堂,学生们正在研究一个真实的案例——某州发生水患,如何统筹救灾。十几个学生分成几组,从水利、粮储、民生等不同角度提出方案。
\"这些建议都很实用!\"一个知府赞叹,\"比我们府衙里那些只会背书的幕僚强多了。\"
女学堂的表现更是让人刮目相看。学生们不仅展示了传统女红、医术,还展示了账目管理、商业经营等才能。这让一些原本对女子教育持怀疑态度的官员,都不得不改变看法。
\"了不起!\"一位御史感慨,\"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发挥所长,为国为民尽一份力。\"
午后,叶知秧特意安排客人们与学生交流。那些官员们惊讶地发现,明德堂的学生不仅学问扎实,而且眼界开阔、见解独到。
\"这就是实践教学的好处。\"叶知秋解释,\"让学生们亲身体验,自然就能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
傍晚,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江南几个大族联名上书,要求在当地设立明德学堂。这些一向保守的世家,居然主动要求改革,着实令人意外。
\"原因很简单。\"赵世勋笑道,\"他们看到明德堂的学生在各地做出的成就,明白这才是教育的正道。\"
夜里,叶知秋和萧远珩在书房商议。各地要求设立明德学堂的请求纷至沓来,如何应对成了新的挑战。
\"不能贪多求快。\"叶知秋说,\"教育是百年大计,重在质量,不在数量。\"
萧远珩点头:\"可以效仿军中制度,先在重点地区建立示范学堂,再逐步推广。\"
正说着,王子明带来一份特别的礼物——各地民间私塾送来的拜帖。这些小小的私塾,也想学习明德堂的教学方法。
\"这才是最可贵的。\"叶知秋欣慰地说,\"教育的根本,在于惠及更多普通百姓。\"
次日清晨,来访的官员和教育家们陆续告辞。临行前,叶知秋对他们说:\"诸位回去后,不必完全照搬明德堂的模式。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道理——教育要与时俱进,要学以致用,要为国为民。\"
望着远去的车马,萧远珩感慨:\"想不到当年你的一个理想,现在竟然能影响整个天下。\"
叶知秋望着晨光中的明德堂,轻声说:\"教育就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要方向对了,总能让千树万树开花结果。\"
这一天,全国各地都在发生着改变。有的官学开始改革课程,有的书院尝试实践教学,就连偏远乡村的私塾,也在摸索新的教学方式。一场教育的春风,正悄然吹遍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