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些城破后,吐蕃君臣在红山顶上燃起五堆烽火,召三勇部火速回援。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尚赞磨的下勇部主力被李晟的陇右军困在拉里岗动弹不得,达札路恭的上勇部主力更是在象雄遭到段秀实的安西军击溃,唯一能从战场上抽身而退的,就只有尚息东赞的中勇部主力。
尚息东赞是吐蕃仅次于尚结息、达札路恭之后的第三名将。
尚结息被王臣斩杀之后,尚息东赞就变成了吐蕃第二名将。
不过,尚息东赞之所以可以率中勇部的十万主力从悉诺罗驿抽身而退,并不是因为郭曦和曹令忠指挥失误,也不是河西军和朔方军作战不力,完全就是地形所致。
悉诺罗驿战场所在位置,就是现在的唐古拉山口,海拔五千两百多米,是全世界铁路及公路到达的最高点。
这么高的海拔,氧气极其稀薄。
在这么个地方,不要说是打仗,就是简单走几步路都会变得气喘吁吁。
氧气稀薄还在其次,主要是山口的天气复杂多变,尤其经常下雨下雪,这就严重制约了河西军及朔方军的大炮,战斗就重新变回冷兵器拼杀。
河西军和朔方军虽然骁勇善战,但是在高原上肯定没有吐蕃兵更适应。
所以,即便吐蕃中勇部在唐古拉山口修筑的墩台没那么多,也不坚固,但是效果却比信图河谷以及怒江河谷的墩台好得多,河西军及朔方军的六个军团七万多人,愣是被挡在唐古拉山口的北侧不得寸进。
所以看到烽火之后,尚息东赞留下三万军队坚守悉诺罗驿,他自己则率领中勇部的十万主力大军火速回师逻些。
吐蕃军有三个勇部,分上中下。
上勇部的兵力大约为二十万人,中勇部大约十八万人,下勇部的兵力最少,只有约十五万人,加上四卫戍部以及通颊东岱,加起来将近六十万人。
当然了,这六十万主要是奴从,精兵也即桂勇只有十多万。
那现在,上勇部的二十万大军,除了被困在山上的杰哇秋央的三万人,以及分守在各处的五万人外,达札路恭麾下十二万人的主力机动兵团已遭击溃,十几万溃兵正沿着信图河谷朝东方漫山遍野的溃逃,段秀实亲领的三个军团正在追击。
中勇部的十八万人,其中五万人留在防备南诏的前线,三万人留在了悉诺罗驿,剩下十万人组成的机动兵团跟着尚息东赞,正昼夜兼程回援逻些。
下勇部的十五万人,包括通颊东岱的一万人,五万跟着尚绮心在西川,剩下十一万人则被困在拉里岗动弹不得。
即是说,吐蕃将近六十万大军,有能力回援逻些的就只有尚息东赞的十万人马。
然而从悉诺罗驿(唐古拉山口)到逻些足有一千多里,沿途又都是高海拔地区,即便是常年生活在高寒地区的吐蕃人吐蕃马一样走不快。
所以说,短时间内吐蕃君臣别指望会有援兵。
……
何况王臣压根不怕,甚至还盼着吐蕃军回援。
王臣真是一点不急,因为局势已经落入他的掌控之中。
当大勃律军团顺利的走出羌塘,吐蕃的灭亡就已经是板上钉钉,纵然雅拉香波山神降下神迹也已经救不了吐蕃,在劫难逃。
所以攻破逻些之后,王臣并没有第一时间进攻红山宫。
而是将随行的冯河清、姚汝能、狄遇仙等一众文职召集到一起,准备善后事宜。
“三件事。”王臣一贯言简意赅,没有半句多余的废话,“其一,立即接管逻些城中的库藏,清点所有钱粮财赀,连同截获的牛羊牲畜,做好记录。”
“喏!”度支使冯海清应了一声喏,当即带着转身离开。
王臣又道:“第二桩,向附近蕃民宣讲我们大唐的政策,从现在开始,他们就不再是贵族的奴隶,而是人格独立平等的自耕农,然后按丁分田分农具及牛羊牲畜。”
“甚?分田分农具还要分牛羊牲畜?”狄遇仙愕然说道,“将士们能同意?”
裴典也道:“大都护,据在下的观察,卫藏的耕地非常少,攻灭吐蕃后必定还要在逻些派驻一个军团,按一卒两百亩的标准根本就不够,又哪有多余的耕地分给蕃民?”
“不,耕地肯定够的。”王臣摆手道,记忆中卫藏地区的耕地超过六百万亩。
眼下处于隋唐温暖期,卫藏地区即便开垦度不能跟后世比,五百万亩肯定有。
吐蕃大概的人口分布是卫藏地区约一百万口,安多地区(青海包括河湟谷地)大约一百万口,康区(西康省及云南西北部)约一百万口。
卫藏地区约一百万口,壮丁数量大约三十万。
刨去已经参军的壮丁,最多还剩二十五万丁。
按照一丁十亩的标准,两百五十万亩耕地就够。
剩下的三百万亩耕地,足够负担逻些军团的府田。
但是逻些军团的府兵除了耕地,还必须得有牧场,好处要给足。
“啥意思?”裴典道,“大都护是说,驻防吐蕃的府兵除了耕地,还有牧场?”
“对,每卒除了两百亩耕地外,额外再加一千亩高山牧场。”王臣笑着说道,“否则,有谁会愿意跑到雪域高原上安家落户?”
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待遇就越优厚,没毛病。
所以中原的府兵只有每卒五十亩耕地,像安西、辽东的府兵就有两百亩地,但是到了吐蕃、都播这样的苦寒之地,除了每卒两百亩耕地外,还要额外再加一千亩牧场,反正就是不能让为国戍边的将士受穷。
稍稍一顿,王臣的目光又落在了姚汝能的身上。
“姚汝能,你敢不敢上红山宫劝吐蕃君臣投降?”
“当然敢,上山劝降不过是小事一桩,有何不敢?”姚汝能真不怕。
“好。”王臣欣然点头,又说道,“只要你能劝得吐蕃君臣下山投降,这次灭蕃之战,你就是首功!”
“喏!”姚汝能叉手道,“在下这便上山。”
领了军令,姚汝能当即便一个人上了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