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寿这个人其实很复杂,作为武人出身,相比起他那个通经义善易数的哥哥,殷寿的勇武果敢显然才是风雨飘摇的大商所需要的。
人王有没有文采不重要,但作为人王,首先就是要敢做决定,能打!
其实这也是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你说你微子启通经义善易数,可人族发展到现在总共才多长时间?
就算文字这一载体在黄帝时代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可就眼下这百分之一都不到的识字率,通经义有什么用?难道你还指望那些传承不怎么样的边陲小部落看得懂你云里雾里的经义嘛?
作为殷商太子,殷寿无疑是最合格的,跟着闻仲学习兵事,自身又是天下一等一的猛将,只要帝乙这边给出来个目标,殷寿基本不用怎么思考直接去办就是了。
就眼下这个环境,什么人文啊,农事啊,这些都有专门的人去处理,从帝乙的角度来看,殷寿无疑就是继承殷商社稷的最佳人选。
不过老人王显然不懂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在上位的初期,殷寿确实是英明神武了一段时间,但朝中的托孤重臣实在是太多了,在前期殷寿或许还能耐着性子朝中的这些大臣们的建议,可习惯了在军中说一不二,这世间一长,殷寿性格上的缺陷就完全体现出来了。
若是朝中没有掣肘,就拿那个触及传统触及贵族老爷们利益的解放农奴废除人牲的制度来说吧,按照殷寿的性子,那真是谁反对,第二天殷商王师大军就已经走在平叛的路上了。
但自上而下改革这件事从来都不是脑门一热就能解决的事情,经常参加革命的朋友都知道,当权利的上层集团想要改善当今社会的现状,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该如何将自己给推翻。
殷商的军队固然强大,殷寿号称殷商第一猛士,放眼天下就没几个武将是他殷寿的对手,但行军打仗除了兵员素质之外影响战争成败的最大因素莫过于后勤。
再加上洪荒复杂的路况,没有贵族们的支持,就算他殷寿想要以战养战都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更别提殷寿从未真的低头看过奉他为人王的民众,相比起那些付出了无数鲜血才换来的变革,这所谓废除农奴取缔人牲于殷商整体贵族圈子而言更像是这位新上任的人王失了智一样。
在马车进入朝歌后的第三天,筹备多时的殷商王师终于打算赶赴界牌关,看着殷寿的新玩具,饶是比干不通军事此时也是看出了这銮驾的不妥之处。
如此庞然巨物在大军之中便如那头顶的大日一般耀眼,而考虑到战马负载的问题,这銮驾除却内部骨干之外基本都是由木头制成,若是銮驾内部走水亦或者火雨齐发,那这战事不是炸了嘛?
虽然比干已经做好了换一个王上的准备,但让比干亲眼看着殷寿去送死,比干显然是做不到的。
不过早已料到比干会出来搞事的殷寿压根就没给比干觐见的机会,好不容说服爱妃陪同自己御驾亲征,若是在让这比干跳出来搞事,殷寿是真的害怕自己压不住心中火气直接将自己王叔的脑袋拿来祭旗。
命令人王近卫将比干拦住,身披云纹金甲的殷寿也是来到了銮驾二层的作战平台上,看着麾下将士,殷寿心中也是升起了一股久违的情感。
人王剑拔出,剑尖在太阳星的光辉之下闪烁着寒光。
“殷商勇士,随本王,踏平西岐!”
……
从汜水关被攻克再到殷商王师出征中间隔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在这两个半月的时间里,殷寿在忙活着为自己出行准备新坐骑,这西岐方面自然也没闲着。
吞并了东鲁五万将士,西岐的兵力可谓是空前壮大。
看着眼前列装整齐的大军,即便已经七十多岁了,姬昌心中也不免升起一抹豪迈之情。
想当年自己还是西伯侯的时候,麾下也不过五万的兵马,如今西岐的兵马已经壮大了数倍,若是再算上那些投降的东鲁降卒,以及近些时日来的扩编,西岐的兵马数量已然是达到了十五万。
可随着大军数量的增多,摆在姬昌面前的问题也是一点都不少。
最简单的,那就是物资运送的问题,作为殷商为数不多的几个粮仓之一,西岐的粮食一直都很富裕。
但随着西岐与殷商开战,因为数次被人反推入境的缘故,即便土地再富足,无人打理无人收割那也是收不来一粒粮食的。
若是在西岐境内,物资运输在路上没有那么多消耗,维持十万兵马倒是不成什么问题,但扩军十五万,大量青壮劳力的抽离哪怕他姬家已在西境积累百年此时也不免有些捉襟见肘。
为了解决物资的问题,姬昌可谓是想尽了办法来提高物资的运输效率,可眼下能用的手段总共就那么几种,战线拉的越长西岐的运输压力就越大,虽然姬昌也很想乘胜追击一鼓作气的扩大他西岐的版图,但现实情况就是,打下汜水关之后,想要东出便是将他姬昌揉碎了,此时也很难再攥出一点油水出来。
为此老头整日愁的不行,若不能乘胜追击,等到殷商那边缓过气来,就凭这十五万大军恐怕很难抵挡有太师闻仲有殷寿的殷商大军。
可粮食这东西并不会凭空从地里变出来,哪怕是那陈塘小圣人弄来的新粮也一样,地瓜土豆收获率固然高,但连年的征战使得西岐的耕地总共就那么大一点,虽说还能拿过去积累的陈粮应急,可眼下……
既然自己解决不了问题那就找能解决问题的人来,作为贤明之主,姬昌并不否认自己才能上的不足,但招贤这事说起来轻巧,西岐连年的征战让该走的人差不多都走光了,靠现有班底解决西岐困境,若这些人有能力解决,那此时的西岐大军不是早就打到界牌关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