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山,储秀宫,一个大早上,翰林院学士刘茞,就在给朱皇帝汇报外朝大事。
“第三项”
“是来自工部,良渊郡王朱尚书,王左侍郎的联名奏章”
“是关于燧石的采购,好像用度不够了,燧发枪的改造,耗费了不少存货”
“他们还提出,六个步兵营,刚刚装备了遂发鸟铳,训练的太频繁了,消耗了大量的备用燧石”
“第四项”
“还是吏部张尚书的奏章,是关于五军都督府的”
“他提出,五军空缺的同知、佥事、经历和都事,太多了,怎么办?”
“是陛下这边,直接任命,还是等朝廷庭推出一份名单,以备陛下参考任用”
“第五项”
“来自兵部,是龚左侍郎的奏章,是关于川南,夔东府的改编”
“奏章里提到,荆国公王光兴将军,宁国公王有进将军,岐侯贺珍将军”
“这三位将军的部众,对朝廷的整编,好像情绪蛮大的,极其不配合”
“最后一项”
“还是来自兵部,关于缅甸和阿拉干”
“缅甸西北的当督郡城,格礼城,阿拉干的吉大港,”
“他们的意思,这两个地方的兵力,是不是少了点,毕竟都是朝廷宗室的封地”
“一旦发生边境冲突,或高山夷人,土人偷袭”
“这几个城池,丢失事小,朝廷发兵夺回来就是了”
“倘若,宗室大王出事了,必然会震惊朝野,群臣激愤”
哔哩吧啦一大堆,费了不少口舌,刘茞总算汇报完了,关于最近几天的朝政要事。
这个翰林院学士,最近可春风得意了,精神抖擞,走路都带着一阵旋风。
从永昌开始,朱皇帝就一直在外领兵打仗,只带上了一些小年轻,或是世家子弟。
而他这个翰林院学士,却是一直留在大后方,无所事事,等同于废弃了。
想不到,朱皇帝刚回师昆明,就把他提拔起来了,留在身边重用,统筹整个侍从室的郎中。
所以说,被闲置了大半年的他,立马成了中华王朝的政治新星,炙手可热啊。
“王夫之”
“陈恭尹”
“屈大均”
“好,很好,都入朝了”
“这样吧,让他们先干一阵子,熟悉一下朝政大事”
“过段时间,待朕有空的时候,再接见一二,听听他们的高见”
龙座上的朱皇帝,听完刘茞的汇报后,放下手中的大茶缸,沉吟了一下,开始做出回应和指示。
心中暗忖,这几个大名人,名气很大啊,也是很高傲自居。
但是,朱雍槺的中华王朝,生机勃勃,正处在国力快速增长期。
可不是永历王朝,权臣军阀一大堆,朝政混乱,内斗内讧不止的傀儡王朝。
所以说,再怎么高傲的名人志士,也顶不住治世能臣的诱惑,流芳千古啊。
在朱皇帝眼里,名气再大,也没个卵用,先干出个业绩再说吧。
毕竟,他的朝廷,已经走上了正轨,过于重用名人大儒的话,很容易打破朝廷的格局。
“鸿胪寺”
“龙总兵在滇西,军事比较忙,先让右少卿高荣轩,暂时顶上吧”
“告诉他,好好跟那些小国朝贡的使臣,聊一聊,安抚一下,拖住就行了”
“实在不行,就多带他们逛一逛,下馆子吃花酒,好吃好喝供着”
“最好,能留那帮二五仔,一个月以上”
“到时候,吴三省将军,镇国将军朱慈煃的大军,也应该拿下了占城国”
“这可是开疆扩土,容不得半点差错”
“必须阻止他们回国,以免打乱东南半岛的平衡格局,把朝廷处在不利的局面”
没错,朱皇帝的大朝会,已经过去了十几天时间。
不出意外的话,在广东和阿拉干的明军,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
反正出动的兵马不多,战船都是现成的,锦衣卫八百里加急,速度更是飞起来。
没错,朱皇帝就是要搞偷袭,趁着过年时间,还有朝贡的空档,突袭搞掉占城国。
到时候,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朱皇帝的朝廷,肯定是不会妥协的。
同样,一个月时间过后,大西南的土司,也搞定的差不多了。
空闲下来的龙世荣,武将一个,再去威慑扯皮,那些朝贡的使臣,不服就干吧。
更何况,这么短的时间,大明就敲掉了一个小国家。
中南半岛,东南亚的一众小国,包括铁头娃南越和北越,他们的国王,只会肝胆俱裂,噩梦连连。
两世为人的朱皇帝,非常清楚,现在是17世纪,是最佳的扩充版图时机。
他的大明王朝,多吃一口,他的子孙后代,华夏子民,就能拥有更多享之不尽的资源。
“关于,新朝的中层官员任命”
“既然是外朝的庭推结果,也经过了吏部的考核”
“那就任用吧,朕就不再插手了”
“但是,要告诉张尚书,别忘了万历皇帝的考成法,年底了,应该给一个满意的结果”
“该辞退的辞退,该罢免的罢免,倘若有不服者,让他们来找朕”
“再告诉张尚书,新朝新气象,有时候要有魄力,多提拔任用,年轻有冲劲的基层官员”
“至于,五军都督府的空缺”
“先这样吧,暂时不补充了,能正常运转就行了”
“待将来,条件合适了,朕自然会慢慢安排”
哔哩吧啦,眯着眼睛的朱皇帝,又敲定了两个大事。
没错,两世为人的他,非常清楚一个道理,水至清则无鱼,有时候也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朝廷的六部,二十四司,五寺三法司,是空缺了一大堆中层官员。
这一部分的空缺,朱皇帝是不打算插手了,任由他们自己去庭推,去分这个大果果。
千里为官,也只为钱财权势,得让一些官员,有上升的通道和希望。
没错,朱雍槺是皇帝,但整个朝廷的正常运转,缺不了几百个重臣和中层官员。
这些人,才是新朝的核心,朱皇帝需要给他们一定自主权和利益,那也是交易的一部分。
当然了,五军都督府,朱皇帝肯定是不会放手的,毕竟涉及到兵权。
反正,现在的五军,就是一个空架子,所有的兵权,都在朱皇帝自己手里。
不出意外的话,里面空缺的同知、佥事、经历和都事,也是朱皇帝的交易筹码之一。
就像那个吴三风,久经战阵,经验丰富,又新投诚过来,五军都督府就是最好的归属地。
待将来,一大批老将,战功赫赫,年老体弱,不方便冲锋陷阵了。
老辣的朱皇帝,就会全部塞进五军都督府,它就能立马能正常运转了,对抗朝廷的文官系统。
“燧石啊”
“这个就有点麻烦了,毕竟咱们的不行啊”
“这样吧,传旨兵部和工部,让他们核算一下”
“现有的存货,到底能装备多少兵营,要能保证正常的训练和作战”
“实在不行的话,优先保证皇家亲军,六大步兵营,骑兵营”
“当然了,二炮营和所有明军的抬枪,肯定要改装的,不能半点马虎”
“如果,能保证这些军队的装备,再考虑前线的正统明军,最后才是土司明协营”
“再有一点”
“待会,传一个口谕给陈少府”
“让他的皇家国贸,所有的商行,都动起来,优先采购交易海外的燧石”
“有多少要多少,这些都是战略物资,损耗太大了”
没错,刚刚装备的遂发鸟铳,工部就发现了问题。
这些老工匠,还有刚刚装备遂发鸟铳的军队,发现了一个大问题,燧石消耗太快了。
遂发鸟铳的原理,是扣动扳机后,燧石击捶火门盖,溅出的火星,点燃火药池里面的火药。
因此,燧石必须是高强度,高硬度,合适的尺寸。
即便是欧洲红毛夷人的燧石,质地都有点脆弱,击发50次左右以后,就必须重新打磨或更换。
所以说,经过大量装备以后,这个大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了。
当然了,这个问题,朱皇帝不是很清楚,也没必要知道。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控制装备规模,优先装备自己的核心精锐。
还有一点,下旨少府,去采购更多的燧石,以保证日常的消耗,维持军队的战斗力。
六大步兵营,皇帝亲军,骑兵军团,二炮营,这些核心兵马,加起来就有近7万人,火力足够了。
“对了”
“遂发鸟铳,是军中的新式装备,发现新问题,是很正常的”
“朕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不会揪着不放”
“告诉他们,不用提心吊胆,诚惶诚恐,日夜担心朕的责难”
“朕说过,功是功,过是过”
“告诉工部的老工匠,有那么多的时间,就应该好好琢磨,改进完善新式装备”
“一旦完成重大改革,提高鸟铳的打火效率,朕必有重赏,升官发财,一样都少不了”
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工匠也不能例外的。
事在人为嘛,朱皇帝相信,凭着中华五千年的悠远历史,从来就不缺什么顶尖人才。
只要舍得投入,给得起高官,肯定能完善遂发鸟铳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