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六人中举
昭宁二年 八月初二
京城的秋天带着一丝凉爽的气息,却难掩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期待。
贡院外,聚集着来自各地的学子,他们怀揣着梦想与抱负,等待着那决定命运的乡试开启。
秦钟身着一袭深蓝色长袍,头戴黑色方巾,神色沉稳地站在人群中。
他微微抬头,目光平静地看着贡院那高大威严的大门,心中虽也有一丝紧张,但更多的是对自己学识的自信。
作为户部尚书秦业的独子,皇后之弟,又在国子监深造过,
他深知此次乡试对自己的意义,这不仅是个人仕途的重要一步,更关乎家族的荣耀。
康近贤站在不远处,他穿着朴素的灰色布衫,洗得有些发白的衣角在风中微微飘动。
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忧虑,眉头微皱,嘴唇紧抿。
出身寒门的他,一路艰辛求学,此次乡试是他改变命运的重要契机。
看着周围那些衣着光鲜的学子,他心中既有一丝自卑,又暗暗发誓一定要凭借自己的才学脱颖而出。
万子墨则满脸笑容,在人群中穿梭自如。
他穿着一身明快的淡青色长衫,腰间束着一条白色丝带,显得格外精神。
“哈哈,今日终于能一展身手啦!”他大声说道,爽朗的笑声引得周围学子纷纷侧目。
他来自山东历城,父辈是历城县尉,家庭环境让他养成了开朗乐观的性格。
此时,又有三位学子结伴走来。
为首的是叶子禹,江南才子,年方十九,面容清瘦,眼神中透着聪慧与灵动。
他手持一把折扇,扇面上绘着淡雅的墨竹,举手投足间尽显儒雅气质。
跟在他身后的是周逸飞,山西人士,二十三岁,身材魁梧,面容刚毅。
他紧握着拳头,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决心,一副武人模样,却来考科举,视觉上有些反差。
还有一位是苏沐阳,来自福建沿海,十八岁,长相清秀,带着一丝海边人特有的灵动与狡黠。
“叶兄,此次乡试,你可有把握?”周逸飞问道,声音洪亮。
叶子禹轻轻摇着折扇,微微一笑:“逸飞兄,这考场如战场,胜负难料。不过,我自当全力以赴,不负多年苦读。”
苏沐阳眨了眨眼睛,笑嘻嘻地说:“管他呢,尽力而为便是。说不定此次能高中,从此平步青云!”
就在众人交谈间,贡院大门缓缓打开,考官们鱼贯而出。一位主考官高声喊道:“各位学子,按序入场,不得喧哗!”
学子们纷纷整了整衣衫,排着队依次进入贡院。秦钟稳步前行,眼神专注,心中默默回忆着所学的经史子集。
康近贤深吸一口气,脚步有些沉重地跟着队伍,他不断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康近贤,你一定可以的。”
万子墨则一边走一边东张西望,对贡院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进入考场,学子们找到自己的座位。座位狭小简陋,仅容一人伏案书写。
秦钟坐下后,轻轻抚平桌面,从包袱里取出笔墨纸砚,动作有条不紊。
康近贤的手微微颤抖,他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拿起毛笔,在砚台上蘸了蘸墨。
不一会儿,考题发了下来。此次乡试的题目是“论修身之道与家国之责”。
看到题目,秦钟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心中便有了思路。
他想起在国子监学习时,先生们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诸多教诲,以及自己对家国责任的思考。
他提笔蘸墨,在试卷上写道:“修身之道,在乎养德。德为身基,基固身正。
昔者,孔子一生修德讲学,言传身教,为后世楷模,家国皆受其益……”
他的字迹工整秀丽,行文流畅,将修身与家国的关系阐述得条理清晰。
康近贤看到题目,心中先是一紧,随后冷静下来。
他想到自己家乡百姓的困苦生活,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心中涌起一股悲愤之情。
他奋笔疾书:“夫修身者,当以家国为念。今之世,寒门子弟苦读难进,而富者尽享资源。
若欲家兴国安,当崇教育,重人才……”他的文字带着一股质朴的力量,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家国的深切关怀。
万子墨挠了挠头,思考片刻后,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他写道:“修身如筑屋,家国如梁柱。梁柱坚实,屋可安存。
故修身者,当强自身,助家国,兴乡梓……”他的答卷语言活泼,观点新颖,展现出独特的思维方式。
叶子禹则不紧不慢地展开试卷,他的眼神中透着从容与自信。
他写道:“《论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修身亦当如此,以省为要,以责为重。当修品行,担家国之责……”他引经据典,将儒家经典与修身齐家巧妙结合,文章文采斐然。
周逸飞看着题目,眉头紧锁,思考良久后,挥笔写道:“修身之要,在立志。志存高远,则行有方向。
昔岳飞精忠报国,志在收复山河,其修身之举,为后世传颂……”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观点鲜明,体现出他对修身立志的深刻见解。
苏沐阳眼珠一转,略作思考后写道:“修身需求变。当今之世,商贸渐兴,当开眼界,
学新知,以助家国……”他的想法大胆新颖,反映出他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感知。
时间在紧张的书写中悄然流逝,考场内一片寂静,只有笔尖在纸上摩挲的沙沙声。
有的学子眉头紧皱,苦苦思索;有的学子则下笔如飞,文思泉涌。
秦钟写完最后一个字,轻轻放下笔,仔细检查了一遍答卷,心中感到一丝欣慰。
他知道,自己已经尽力将所学展现出来。康近贤的手有些酸痛,但他依然认真地检查着,
他希望这份答卷能为自己的未来带来一丝曙光。
万子墨写完后,伸了个懒腰,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他对自己的答卷很是满意。
林羽轩放下笔,轻轻合上试卷,他看着窗外的天空,心中默默祈祷:“愿此次能得偿所愿,不负父母师恩。”
周逸飞则紧握着拳头,眼神坚定,他坚信自己的观点能得到考官的认可。
苏沐阳偷偷看了看周围的人,嘴角微微上扬,他觉得自己的答卷一定能与众不同。
九天的时间转瞬即逝,
八月初九这一天随着一声锣响,考试结束。
学子们纷纷放下笔,交上答卷。他们走出考场,有的神色轻松,有的满脸忧虑。
秦钟、康近贤、万子墨、林羽轩、周逸飞、苏沐阳六人聚在一起。
“此次考试,大家感觉如何?”万子墨率先开口。
叶子禹微微一笑:“尽力而为,听天由命吧。”
康近贤有些担忧地说:“我出身寒门,不知此次能否……”
秦钟拍了拍他的肩膀:“康兄不必忧虑,凭你的才学,定能高中。”
周逸飞大声说道:“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尽力了。若能高中,自是幸事;若不能,也当继续努力!”
苏沐阳笑嘻嘻地说:“对,说不定我们六人都能高中,到时候在朝堂上大展身手!”
众人听了,都不禁笑了起来。他们的笑声在贡院外回荡,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学子们一边等待放榜,一边在京城中交流学问。
秦钟时常与叶子禹探讨经史,两人见解独到,互相切磋,学问都有了不少长进。
康近贤则与周逸飞一起研究治国方略,他们都希望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万子墨和苏沐阳则四处游玩,领略京城的风土人情,结交各方朋友。
终于,放榜的日子来临。
八月十三清晨,贡院外早已围满了人。秦钟等人也早早赶来,他们的心中既紧张又兴奋。
当榜单缓缓张贴出来,人群中顿时一片喧哗。
秦钟的目光迅速在榜单上搜寻,当看到自己的名字位列第五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康近贤紧张得双手握拳,眼睛死死地盯着榜单,当看到自己的名字位列第四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中了!我中了!”
万子墨跳了起来,大声欢呼:“哈哈,我也中啦!”万子墨位列第十二。
叶子禹、周逸飞、苏沐阳也都在榜单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苏沐阳荣登榜首,叶子禹紧随其后,位列第二名,周逸飞第三名。
六人相视一笑,眼中满是喜悦与自豪。他们知道,这只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他们去闯荡。
“今日我们一同高中,实乃人生一大幸事。日后,我们定要相互扶持,为国家为百姓做一番大事业!”秦钟说道,眼神坚定。
众人纷纷点头:“愿与秦兄共勉!”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他们迎着朝阳,迈向新的征程,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