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魏征如此帮李承乾,不完全是师徒关系,更多的是让魏征看见了李承乾的胸怀天下,看见了为百姓造福的心。
不然以魏征的性格,不可能在朝堂上顶着得罪整个国子监大儒的风险去解围。
李世民彻底傻眼了,看着这么多大儒要告老还乡,他瞬间头痛欲裂。
看了看房玄龄和杜如晦,在看看长孙无忌。
希望这三个大唐顶尖的谋士能够站出来说两句。
对上李世民的眼睛,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都没有要站出来的意思。
这让李世民深深叹了一口气,有些失望。
不料这时站出来一个人,让李世民欣喜。
可看清楚人的时候,李世民又是一阵头疼,因为站出来的是裴寂。因为前两天他告病并未上朝,今天不料竟然来上朝了。
裴寂和长孙无忌是站在一起的,这就让李世民下意识以为是自己的大舅哥站出来解围了。
看清楚是裴寂,李世民才会如此失望。
这位是谁?那可是太上皇的人,他要是能帮李世民恐怕太阳都要从西边升起了。
“陛下。”
裴寂捧着笏板道:“臣以为此事皆因太子殿下而起......”
来了来了,李世民开始扶额了。
这是找到机会就开始抨击朕吗?
“既然谏议大夫王珪弹劾太子,臣建议先把这件事处理了,后面的事自然迎刃而解,至于孔颖达等人,可以稍后处理。”
“所谓事有轻重缓急,没有任何的事情能比太子的事情还大。”
嗯?
李世民脑中细细一想,怎么感觉裴寂似乎是在给朕解围?
不不不,不对,肯定不是朕。
眯着眼跟裴寂对视,李世民能够确定,这老家伙肯定不是给他解围,倒是......想给太子解围。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裴寂话音刚落,太上皇的老臣纷纷站出来附议。
这已经很明显了,是太上皇留下来的老臣开始支持李承乾了,这让李世民既欣喜又忐忑。
欣喜的是李承乾竟然能够得到这群老臣的支持,忐忑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太上皇又在耍什么花招。
众大臣看见这么多人站出来支持裴寂,聪明的人也反应过来了,这都是在给太子解围的啊。
王珪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一个九岁的孩子,没想到竟然得到了太上皇一派的支持。
他每天来上朝,怎么不知道这件事?
难道是......王珪看着李世民,心中出现了各种猜疑。
这种猜疑同样出现在了五姓七望的官员脑中,在想是不是要去拉拢一下太子,一个九岁的孩子应该不难吧?
如果拉拢过来了,他们就能够跟李世民对抗了。
就在五姓七望官员想入非非的时候,长孙无忌站出来瞥了眼王珪,随即抱着笏板道:“陛下,昨夜臣就在如意楼,太子殿下去如意楼乃是为了长安学子,并不是谏议大夫所言有损大唐国威。”
“在臣看来,太子殿下的行为,乃是大唐之福,光是一首《不第后赋菊》,就说明了唐朝科举中的问题。臣昨夜细细想了太子殿下的话,认为不改变这个问题,大唐未来危矣。”
嘶!
哗!
整个朝堂瞬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什么叫大唐未来危矣?
特别是五姓七望,死死盯着长孙无忌,咬牙切齿的样子,恨不得能说:你长孙无忌清高,为了保自己外甥,什么话都敢往外说,难道你长孙家就不招纳贤才为己所用?
李世民听着长孙无忌的话皱了皱眉,问道:“辅机细细道来。”
“是。”
长孙无忌想了一下,便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明显就是在嘲讽科举制度是存在问题的,九月八形容的便是秋考,后面形容的不就是菊花盛开其它花凋零吗?表示着学子们的顽强,甚至可以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在臣理解中便是菊花香,如果学子比喻成为菊花的顽强,那么是不是代表着整个长安都布满了这种顽强的意志,落榜学子的不甘?”
“满城尽带黄金甲,可不可以理解为黄色的菊花布满长安?”
“整首诗的意思,我想就是落榜学子带领着大唐百姓攻陷长安,特别是太子殿下还提醒了众人,科考的不公允,所以让落榜学子会认为考进长安不如打进长安容易。”
哗!
昨夜在如意楼的官员毕竟是少数,这首诗他们也是刚刚听长孙无忌所说。
第一次听见这首诗,就感觉到了杀气和震撼。
特别是长孙无忌最后一句话,考进长安不如打进长安容易。
众官员纷纷看向了五姓七望,这不就是这群世家弄出来的吗?
“胡说。”王珪立马站出来,他乃是太原王家在长安的掌权人,这种时候他当然要站出来驳斥:“齐国公,这首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学子们谋反的意思?”
“不第后赋菊,难道不第这两个字还不是最好的解释吗?”长孙无忌看傻子一般的望着王珪。
只读诗的内容或许还以为是称赞科考之时,长安学子遍地都是,代表着繁荣。
可带上这首诗的名字,那意味就完全不同了。
李世民也严肃的皱紧了眉。
其实他也想过这首诗,但没想到会有如此严重,或许是没有意识到严重性。
“齐国公莫要危言耸听。”王珪发现自己反驳不了,打算改换套路冷哼一声:“哼,不过是一届学子,何以有谋反的能力?”
这话说进了多数的大臣耳中。
大唐是骄傲的,是无可战胜的。
光朝中武将就所向披靡,几乎从无败绩。
有这些武将在,就是整个大唐的定海神针。
长孙无忌更是无语,瞥了眼王珪:“谏议大夫,难道你没听我刚才说是未来,以后吗?”
“现在我大唐猛将如云当然不怕,难道人不会有生老病死吗?你敢保证吗?”
话中含义很明显。
大唐现在有猛将,可这些猛将多数都是李世民人格魅力招揽而来的,也就是天策府的人。
可未来呢?
没有李世民这样有魅力的皇帝,未来那些猛将会不会入朝为官?还是被五姓七望等世家给招揽?
李世民瞬间就明白了长孙无忌的意思,眼光如刀看向王珪。
单单一眼,王珪就吓得双腿有些发软。
他有些气愤,好端端的知道今天就不弹劾太子李承乾了。
身为谏议大夫,不就是走走正规手续嘛。
上朝不是弹劾李世民便是弹劾太子李承乾,要么就是一些大臣。
被他知道了李承乾去青楼能不弹劾吗?
怎么就魏征站出来搅浑水,裴寂站出来解围,长孙无忌站出来把矛头直接指向了世家。
难道他长孙无忌就不是世家了吗?
关陇勋贵,就比五姓七望差一丢丢。
唉。
长孙无忌看王珪无话可说,转身就对李世民举起了笏板:“陛下,还有月于就要科举了,此时太子殿下这首诗恐怕传遍长安,朝廷应当立即想出对策,如果解决科举不公平的问题。”
“不然到时整个长安数万学子闹起来,这事可不好收拾。”
立马所有大臣的心跟着提了起来。
特别是礼部和民部的官员,数万学子闹事,恐怕第一个倒霉的就是他们两个府衙。
礼部负责的是科考,民部负责的是考生统计。
魏征此时也跟着站了出来:“陛下,此事由太子殿下提出,不如我们可以询问一下太子殿下解决办法,毕竟是太子殿下发现了科举的不足之处。”
什么?
其它大臣惊讶的张大了嘴,不敢置信的看着魏征。
太子才九岁。
你让太子上朝谈论科举这等国家大事?
裴寂也站了出来,不理会大臣们的诧异说道:“陛下,臣附议,太子殿下虽年幼,可看待事情本质似乎与大臣们不同,年纪越小发现的东西可能会越多,不如宣太子上朝,谈谈关于科考的不足。”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这下不止是裴寂的太上皇一派,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勋贵也是站出来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李靖这个时候看魏征、裴寂、长孙无忌都站出来了,他便也跟着附议。
最奇怪的李孝恭这边皇亲贵族看李靖都站出来了,他们只能跟上了。
整个朝堂之上除了五姓七望的人傻呆呆的站着,三分之二的人都站了出来支持李承乾上朝。
李世民也算是看明白了,李承乾不知不觉的似乎拉拢了整个朝堂三分之二的人,而且是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拉拢的。
瞬间有些哭笑不得。
九岁孩子竟然有如此心机。
拜李靖为师,看中了李靖和李孝恭的关系,皇亲贵胄李孝恭算是领头羊。
拜魏征为师解决了朝堂上第一大喷子,保全了自己的面子。
最早开始劝说太上皇,恐怕是为了拉拢太上皇那边的人吧?
之后就是长孙无忌,这些小事之下,身为亲舅舅的长孙无忌绝对的支持太子。
这一番操作就拉拢了三分之二的人。
要不是朕年轻力壮,能够压得住长孙无忌和武将一派,恐怕这朝堂都要变成太子的一言堂了。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