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全录、丁鹏飞发现情况不妙,私下做了大量工作,叮嘱企业管理层负责人,一定要配合镇政府做好企业改制,可是进度已经远远落后。
另外三家镇办企业已经改制成功,这两家镇办企业仍然处于清产核资阶段。
清河镇财政所账上有近800万元资金,镇党委开会研究,决定立即开始建设办公大楼,地址选择在清河旁边。
这块土地以前已经征用,只是因为缺少资金才没有动工。
办公大楼图纸是由靖海广厦建设集团免费提供,还做了模型图,摆在清河镇党委会议室。
这座办公大楼共有六层,外表看起来朴素、典雅、庄重,在镇党委会议上获得通过。
经过公开招标,靖海广厦建设集团中标。
清河镇财政所预付200万元工程款后,该集团派来施工队,开工建设办公大楼。
应李远方要求,石小磊把建筑力量倾斜到清河镇,清泉水库、学校工程、住宅小区、办公大楼建设全都如火如荼进行。
雨季来临,清河河道及十里河堤工程已经施工完毕,河道宽阔,河堤用青石砌的表面,看起来很是壮观。
河堤两旁的绿化带各有五十米,并不是单纯的绿化,按照设计图纸,要建成风景区。
前期清河镇筹集部分资金,南津县水利局以治理清河的名义拨付部分资金,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
整体地形已经按图纸建成,现在是修建散步的道路,放置奇石、石雕、假山等景观,还要栽树、种花、种草。
两场大雨过后,清河里储满水,形成“一河清水、两岸秀色”的景观体系,成为清河镇一道靓丽风景线。
清河旁边的住宅小区尚未建成,所有的楼房已经销售一空。
镇机关宿舍楼也在建设中,有些机关干部隔三差五要去看建设进度,盼望能够早日搬家。
清河镇驻地的环境越来越美,建筑塔吊并不影响美观,代表着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在前期道路建设、镇区改造建设中,拆除临近主道路的民房,建设多层楼房,用于服务性行业经营。
这些临街门市房有楼间距,露出后面破败的民房,与越来越美的环境极不协调。
清河镇驻地共有三个村庄,大部分是茅草屋顶,杂色石头砌成外墙体,室内用土坯垒成隔断墙,很多房子接近危房状态。
这些房子是几十年来陆续建成,没有统一的规划,选址杂乱无章。没有一条笔直的街道,房屋门口堆满柴草。
有的地方比较宽敞,村民用篱笆墙隔离,或者用来种菜,或者用于养鸡、养猪。
由于布局混乱,环境卫生和消防安全问题突出。
在镇党委会议上,杨建章提出建议:“小城镇改造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倘若能够拆除三个镇中村民房,重新规划、重新建设,清河镇将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小镇、旅游小镇、度假小镇。”
他还挂出镇区改造规划图纸,这其实是李远方当镇长时就设计出来,只不过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还没有推进到“镇中村”改造这步。
在图纸中,这三个村庄整体搬迁,形成井然有序的新村,房屋结构是仿古式四合院。
孟中杰摇头道:“县城里的‘城中村’还没有开始改造,因为涉及村民安置,很容易激发社会矛盾。
“镇中村”与“城中村”区别很大,难度更大,因为村民小农意识更强,觉得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不愿意与城镇发展融为一体。”
韩东林也随着说道:“有些村民很难缠,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性格相当固执偏激,内心排斥‘镇中村’改造。
还有些奸滑、刁钻之民,总想着从中捞取好处,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对这样的‘钉子户’,工作方法稍微有不当之处,他们就会上访。”
董清萍推心置腹地说道:“十里清河风景区即将建成,距离打造生态小镇、旅游小镇、度假小镇目标又近了一步。
‘镇中村’旧房大煞风景,已经到了非搬不可的地步。
任何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民也不例外,他们也想改变自己的居住条件,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做好村民思想工作,积极推进‘镇中村’改造。”
徐玉英担忧道:“这些村住房的特点是院子比较大,村民可以种菜,搞些养猪、养鸡鸭之类的副业补贴家用,全部搬到新村,就不能搞副业,村民的生活会受到影响。”
秦义生激进地说道:“村民的观念也必须改变,要由小农意识转向现代文明意识。
既然打造生态小镇、旅游小镇、度假小镇,还让镇政府驻地村民养殖家禽、家畜,搞得臭味熏天,就名不符实了。
至于村民副业收入,可以广开渠道。门市房建起来,村民可以购买或者租用做生意。镇里的企业多了,可以去上班挣钱。将来九齿钉耙山景区开放后,还可以向游客卖些纪念品。”
王昌建问道:“改造‘镇中村’需要大笔资金,如何来筹措?”
杨建章回答道:“通过镇办企业改制,镇财政收入的资金投入镇中村改造,这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老百姓分享改革的成果。”
包云峰不高兴地说道:“打造生态小镇、旅游小镇、度假小镇是清河镇亮点工程,在还要建设办公大楼的情况下,推行‘镇中村’拆迁,会花光镇办企业改制带来的资金收入,镇财政可能又要变成资金紧张了。”
李远方拍板道:“小城镇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剩下‘镇中村’改造这个最大的困难,早解决、早受益,越拖越不好办。
既然大部分同志统一了思想,支持整体搬迁‘镇中村’,我们就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力以赴地把这项工作做好。”
会议研究决定,成立“镇中村”改造领导小组,李远方任组长,包云峰任副组长,其余党委班子成员任成员,工作办公室设在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办公室,制定了方案,立即开始实施。
考虑村民租房困难,无法在原地拆建,经过与三个村的村民代表协商,在镇驻地西南方向征地建设新村。
建房费用由镇财政出,村民以旧房置换新房,原来那片地归镇政府。
尽管有的镇领导主张建设楼房,村民代表不同意。
因为他们还要种田,院子里要放拖拉机、农具,还有些烧火做饭的柴草,因此党委会定下住房为仿古四合院式样。
消息传开后,村民们议论纷纷,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大多数人处于观望状态,决定随大流,大家搬迁就随着搬迁。
清河镇党委派机关干部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的同时,新村建设破土动工,准备先建设一排样板房,让村民参观后作个比对,自然会做出搬迁的决定。
以前村民们建房,准备好建筑材料,请几个瓦匠就能建设起来。
镇政府建房使用正规的建筑公司,建筑过程严格按照标准施工,很快建设完工一排样板房。
新房用青石铺的地基,上面用钢筋混凝土打圈梁,立柱也是钢筋混凝土,青砖砌墙,上面再来一层圈梁,然后再安装木梁,铺设防水材料及青瓦。
新房有三间青瓦顶正房,院西建设厨房、厕所,院东建设储藏室,厢房皆是钢盘混凝土平房,从外面看,简洁大方,也方便村民晾晒粮食。
尽管新房看起来古色古香,可是没有使用传统的木制门窗,使用宽敞明亮的原木色铝合金门窗,没有挖水井,每家每户通上自来水。
村民们看了建房过程,参观了样板房,感到非常满意,村里的老人发出感叹,即使旧社会的地主,也没有这么好的居住条件!
接下来的拆迁动员工作就好做了,在动员大会上,参会的村民全部签署了协议。对于没有参加会议的村民,镇机关干部和村干部上门做思想工作,几乎都同意搬迁。
考虑新房的建设速度,清河镇用分区域、分批次拆迁。
但是,在先行拆迁的区域,有两户村民坚决不同意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