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出版社发内部通知了,你看了没?”王强一脸神秘,凑到张海东跟前。
“啥通知?”张海东正埋头整理画稿,头也没抬地问。
“说是为了跟国外那些连环画竞争,咱国内出版社这次打算主推科技题材的连环画。
只要是科幻题材,而且审稿能过,稿费直接升一级,还是双倍稿费!”
“升一级还双倍稿费?那我现在是3级画家,升一级的话,一幅画稿费就是17元。
一本连环画算100幅,那就是1700元,双倍稿费就是3400元呐!
这可比画普通连环画挣得多太多了!”
张海东一听,立马来了精神,停下手中动作。
“那可不!你知道画科幻连环画还有啥好处不?”
“还有啥好处?快别卖关子了,赶紧说!”
“这科技题材的连环画容易往国外卖,能创外汇。
要是真创汇了,还会再补发一份稿费,这就相当于四倍稿费了!画一本连环画就能赚6800元。
而且发行到海外还能拿到版权费,又能拿3400元。
这么算下来,画一部科幻连环画,你就能成万元户啦!”
80年代初,1万块钱属于“巨款”,购买力极强。当时,普通工人月工资约30到50元,1万元相当于普通工人200到300个月的工资。可在大城市里买一套不错的房子。
“真的假的?那谁还画普通连环画啊,都去画科幻连环画得了!”
张海东满脸激动,声音都不自觉提高了几分。
王强看着兴奋得不行的张海东,却没跟着乐,反而摇了摇头,不说话。
“你咋这表情?咋啦?”张海东察觉到不对劲,疑惑地问。
“你知道啥是科幻题材吗?就这么瞎激动!”王强一脸无奈,白了张海东一眼。
张海东一下愣住了,张了张嘴,半天才憋出一句:“啥是科幻题材啊?”
“哎呀,你连这都不知道,还想着画科幻题材的连环画呢!”
“那你倒是说说,到底啥是科幻题材啊?”张海东眼巴巴地望着王强。
“通知上说了,科幻题材是以科学知识、科学原理为基础,
融合丰富想象,对未来世界、科学技术、宇宙探索、外星生命以及因科技发展而引发的社会变革等进行虚构创作的题材。
它常探讨科技与人类、社会、自然的关系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包含科学幻想元素和一定科学逻辑,有较强的前瞻性、探索性和思想性。”
“你讲了这么多,我还是一头雾水,没弄明白科幻题材到底是啥样的。”张海东皱着眉头,一脸苦恼。
“唉,看来你没这赚大钱的命,还是老老实实画你的普通题材连环画吧。”
王强叹了口气,脸上带着几分调侃。
“真就一点儿办法都没有了?”张海东心有不甘,眼睛里还透着一丝期待。
“办法倒也不是没有。咱们画不出来科幻题材的连环画,主要是缺好故事。
要是能找到会写科幻故事的人,不就解决问题了?”王强摸了摸下巴,给出了自己的主意。
“对呀,可上哪儿找能写科幻故事的人呢?”张海东眼睛一亮,连忙追问。
“当然是找那些接触最前沿科技的大学生了。大学生脑子活,又了解最新科技,写科幻故事再合适不过。”
“那哪个学校的大学生能接触到最前沿科技呢?”张海东紧接着问。
“那肯定得是北京的清华和北大啊!全国最厉害的学生都在这两所学校,
他们能接触到顶尖的科研资源,写科幻故事的素材肯定不缺。”
“这可太好了!正好我的下一部作品还没想好画什么呢,我收拾收拾东西去北京!”
生活中,有些人只会嘴上说得热闹,真到行动的时候就没了下文,典型的嘴强王者。
可张海东不一样,他是实干派,想做就去做。
张海东琢磨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得先去出版社瞅瞅通知原文。
到了出版社,将通知他仔仔细细地看了个遍,心里愈发觉得这事儿靠谱。
正准备走呢,他又听工作人员说这通知内容马上要在报纸上刊登。
张海东等着报纸发售,一早就守在报摊前,一口气买了好几张。
回到家,和家人商量好后,就匆匆忙忙收拾行李,赶去火车站,坐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
这边张海东刚到北京,另一边,文化部的一位领导正坐在办公室里看报纸。
看到青岛出版社刊登的那条关于应对国外连环画冲击、主推科技题材连环画的信息,满脸不屑。
他刚看完今年所有出版社出版连环画的数量统计,发行量都达到7亿册了,
这销量已经是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销量最高的一年了,哪来的什么危机?
在他看来,青岛出版社发的这消息,纯属危言耸听,夸大其词。
当然他知道现在青岛出版社每年赚取着大量的外汇,没必要在这件事上与青岛出版社较真,所以就当不知道。
再说张海东,好不容易到了北京,直奔清华大学。站在清华校门口,看着进进出出的学生,他一下子懵了。
他心里直犯愁:这么多学生,我该咋问,才能找到能写科幻故事的人呢?
王海东根据与同学们询问搜集来的信息,对于机械,化学,生物方面的的佼佼者进行了沟通,
张海东愿意将稿费的一半分给创作者,很多人虽然很感兴趣!但是听说要写剧本,都纷纷的摇头,一方面是学业太忙了。
另一方面是以未来技术写剧本自己能力有限,
张海东问了好多人都没结果,有些心灰意冷。
就在这时有人给张海东提出建议,在公告了上发布信息,
同时将国外连环画在外入侵中国的事情讲清楚,让大家激起爱国欲望!这样可能会有有能力的人站出来。
张海东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谢过这位同学后,来到学校公告栏前。以最大号字体、最醒目的方式写下一则启事。
“同学们,当下国内连环画市场正遭受国外同行的强烈冲击!
国外的连环画,凭借新奇的设定和精美的画面,正一步步侵蚀我们的文化阵地。
而青岛出版社为了扭转局势,决定大力推广科技题材的连环画。
现在,我急需各位拥有才华的同学伸出援手,共同创作科幻故事剧本。
我愿将一半稿费拱手相送,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场扞卫我们本土文化的战斗!”
公告一经发布很多人都过来了解情况,张海东很快就和一位有文学素养和专业能力的人达成了合作。
自从与这位名叫苏然的同学达成合作意向后,张海东和苏同便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创作中。
苏同是清华中文系的高材生,对文学创作有着极高的热情与天赋,课余时间还辅修了其他学科,这让他在科幻题材的知识储备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几个月后,这本凝聚着张海东和苏然心血的科技题材连环画正式出版发行。
一上市,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追捧,尤其是青少年读者,被故事中神奇的科技和动人的情节深深吸引。
首印的50万册很快销售一空,出版社紧急加印。
同时该连环画发行到了海外,反响也很是不错,这让张海东和苏同赚的是盆满钵满。
王强望着张海东名利双收,心里满是羡慕与懊悔。
当初,他顺口跟张海东提了出版社内部通知,又出了去高校找编剧的主意,没想到张海东真把这事儿做成了。
那本科技题材连环画在国内掀起热潮,还成功出海,赚了大钱。
张海东从普通画家变成业界名人,成了万元户。
很多时候王强忍不住想:“我当时咋没胆量试试呢?白白错过好机会。”
张海东的成功引得业内人士竞相追随。大家听闻他的经历,觉得这方法可行,便纷纷效仿,背着行囊奔赴高校。
一时间,校园里掀起一场寻找科幻人才的热潮。
与此同时江卫民满心困惑。江卫民留意到,很长一段时间青岛出版社接连推出多部优秀科幻作品,市场反响热烈。
然后江卫民叫来了秘书去调查,
很快,秘书带着调查结果向江卫民汇报。
江卫民听完,承认自己眼光和格局小了。
青岛出版社经过开会讨论决定创办青岛科幻月刊,面向全国征集稿件,每月出版一本科幻短篇或者长篇连载的科幻文学作品。
当然这些作品能不能改编成连环画这要靠连环画创作者们自己沟通了。
青岛出版社财大气粗,给出的稿费比普通文学领域高。
青岛出版社还设立奖励机制,每半年评审投稿作品,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一等奖奖金5000元,二等奖3000元,三等奖2000元,优秀奖也有500元。
如此丰厚奖励,对科幻创作者来说是难以抵挡的诱惑。
消息传开,文学圈引发震动。投稿者从全国各地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