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儿:给他们养老钱是我能做的最大让步,去了也没什么说的,那么尴尬的坐在一起,还不如就这样,各过各的,倒也自在。
柳氏:
“娘啊,我就更不能去了。
如今他们这般境地,我要带着孩子送上门,就相当于羊入虎口,大过年的可别找这不自在,等到了上元节,我再让人送去点银子和吃的,也就行了。”
张氏也没再劝,作为长辈,有些事她确实该提点两句,不过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和难处,罢了,数九寒天的,在家欢欢喜喜过大年是最好的。
这个冬天半月村的雪特别多,每十天半月的就会下一场。
幸运的是村里人有很多家盖了新房子,没来得及建房的,也翻新加固了一番,这个对半月村的人来说,是温暖,幸福,富足……
年后的几天里,大家都在吃剩菜中度过,当初那一大桌子美味珍馐如今折到一起,热了又热,直到实在看不过去,都便宜了院子里的大黄。
年前大伙儿把该忙的事忙完,正月里也没什么事做,小孩子都玩疯了,大人们带着东西走亲戚,家里来客人,再做一大桌新菜,等亲戚走了,继续吃剩菜,周而复始……
日子转眼就到了正月十五,上元佳节。
这天早晨,宋安宁和香香穿衣服的时候捏了捏自己的肚子,一层,两层……
之前还纤细的腰肢如今堆了两三层脂肪,半个月没进空间习武,人也倦怠了。
可是宋安宁却没当回事,正月十五,还有一个月,香香就要回去了。
剩下的一个月,她只想陪着香香,香香想做什么就去做,想吃什么她都给找来,只有这半年,还是不要留下遗憾的好。
“阿姐,这些日子咱们吃了好多好吃的,都胖啦哈哈……”
“是啊,昨晚我偷偷去空间量了一下,重了八斤呢。
你吃了两次年夜饭,比我多吃了好几天呢……
瞧这小肉肉……”
“嘿嘿嘿……”
香香傻乎乎地笑着,捏着自己肚子上的肉,手感还挺好的呢。
这一大早,外面就不消停,宋家人早早起来,刚打开院门没多久,村里的几个娃娃就来找宋泽远宋安月出去玩。
今日镇上有花灯,也有烟火,傍晚,百姓会聚集在平安镇,逛灯会,猜灯谜,好不热闹。
而过了今晚,这个年也算过了一大半,书院学堂开课,各种小铺子也都开门做生意了。
“阿姐,我们还没看过这里的花灯节呢。
听阿爷说,还有打铁花,可好看啦。”
宋安宁正帮香香梳头发,拿起一对红宝石珠花作为点缀,又仔细看了下自己的成果,满意点点头,也顺口回道:
“我也没见过现实的打铁花,今晚好好看一下。
下午要提醒我,别忘了把视频打开,让爸妈也看看,跟咱们一起热闹一下嘛。”
“好咧!”
上午,家里人都在厨房里忙着包汤圆,这还不够,村民们一波波上门送自家包的汤圆,宋安宁几个也没闲着,又把自家包的送去别家。
短短一个时辰,宋安宁已经跑了八九家,视频那边,看着两个女儿忙慌慌的送汤圆,刘艳和宋成波也不禁偷笑。
“给这两个丫头累坏了,刚开始还乐颠颠的,到后来,都苦着一张脸。
哈哈哈……”
二老一开始还不理解为什么要互送汤圆,还是宋安宁解释了一番,说汤圆代表团团圆圆,一切圆满。
所以汤圆必须由自家人亲自动手包好,再把这样的福气送给关系好的人家,算是一种祝福。
“阿宁啊,别拉着脸!多笑笑嘛!
咱们要入乡随俗,你们这样年轻,多跑两趟没什么的。
等会儿妈也给你和香香做好吃的,等你去平安镇逛完灯会,回来就能吃。”
“好,谢谢妈妈啦!也辛苦老爸择菜啦。”
听到有好吃的,宋安宁感觉自己干劲儿十足,还能再送十家。
整个上午,忙忙碌碌,跑了十几家,终于在半下午的时候,家里做了一大桌饭菜,煮了百家汤圆。
“今儿是十五,上元节。
过了今晚,大伙儿也都忙起来啦。
多的话不说,多吃饭,吃饱了咱们去镇上逛逛。
家里大人要看好小孩子,人多,容易有拐子。”
宋大山提点了两句,便让大伙儿开吃,张氏有些不放心,又多说了几句:
“阿远,阿月,小川,小渔,还有老二家的荷儿,阿寻……
听说拐子就喜欢偷他们这个年纪的。
元英啊,好好看着你家元宝,这孩子胖乎乎的,招人喜欢,容易被人盯上。”
张氏越说越不放心,饭也吃不下了,真想去村口,告诉所有人一遍,要小心孩子被偷。
在场的人都知道,每年逛灯会,都有丢孩子的,本来是团圆喜庆的节日,到最后,偷孩子的人家天都塌了,哭得肝肠寸断,也无济于事。
“阿奶放心,我们都在呢,一定把咱家这几个小孩儿看得牢牢的。
阿娘抱着阿月,爹抱着阿远,我和香香带着小渔,小海哥看住了小川,元圆就明叔和元英婶带着吧。
迎春姐和阿星姐带着安荷,元宝哥和大哥牵着泽寻,这样二叔抱着最小的,二婶领着安茹,小叔和小姑牵着阿爷阿奶慢慢走,也就没什么事了。”
宋安宁安排得非常合理,同时用意念告诉香香,把村里所有老人孩子都装上定位卡,同时扫描周围的情况,只要有异常,立马警报。
香香十分紧张,握着拳头,精神集中,严阵以待。
“放心吧阿姐,香香今日多吃点东西,一会儿我要保护好这些小可爱。”
“嘿嘿,相信你啦!
多吃些,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嘛。”
饭后,众人穿了厚厚的袄子,系上披风,坐着马车去镇上。
家里人越来越多,年前宋丰和肖明又去镇上买了几匹马,马车也都配齐了。
像这样全家都出动的情况,也都能坐上马车。
到了村口,宋二和跟他家大儿子站在那里,只要有村民出去,他都会提点两句,要看好孩子,别丢东西,早些回来。
他家如今也有两辆马车,已经到镇上,又回来了。
这是宋大山和宋二和一早商量好的,六辆马车能拉不少人,来回跑个几趟,半月村的百姓也不用坐牛车或步行,大家都方便。
宋安宁他们到镇上时,天还没黑,可远远望去,城门口的人可不少,已经热闹起来了。
“再说一句,牵好孩子,荷包贴身放着,人多容易走散,这无所谓,只要孩子不丢就成。
都进城吧。”
宋大山一声令下,宋家人领着一群小不点汇入人群当中,这平安镇他们来过许多次,今日,这城格外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