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独断乾坤
对于宣德帝此时此刻的变脸,顾行晋心中早就已经有准备了,所以,也是沉着应对。
如果他现在赞同宣德帝的想法,等,到大周朝后期王朝更替时。如果大周是因为太监专权覆灭的话,怕是他会时不时,被人从历史上拉出来鞭尸。
对于这点名声之类的,顾行晋不觉得有什么。
但是现在不同了,他也要为子孙后?代考虑,虽然以后的事说不准。所以,综合想了一遍,他是不能同意背这个锅的。
宣德帝想监察百官,但让他背锅实在太不厚道了!
而且太监基本上都是穷苦出身,宫里也是不让太监识字的。
除了宫里主子身边的大太监,才有机会认识一些字。
但也不是太多,这些人上了朝堂,本来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被压榨的小人一朝得势,享受到权力的快感,到时反而会成为一个隐患!
“陛下,微臣并非质疑陛下的决策,只是此事牵连甚广,且宦官干政实乃大忌,极易引发朝局动荡,百姓不安。微臣一心为陛下,为大周的长治久安着想,还望陛下明察。”
宣德帝沉默不语,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朝堂上的气氛愈发凝重,众人皆屏息以待,等待着宣德帝接下来的话,
顾行晋接着就道:“陛下,负责监察之人必须熟读大周律法,执行者必须公正严明,一切以大周律法为依据,这就不是宫里的几位内侍能懂的。”
顾行晋根本不想参与,是宣德帝要求他出头挑起的。
历朝历代太过出格的官员,最终没一个能够有好下场的。所以,顾行晋根本就不想提什么改革的。
可他无法拒绝宣德帝,只能是硬着头皮进行下去。
同时内心也开始做其他的打算,如果非要如此的话,那就想办法让家人都能平安无事。
至于他自己,顾行晋相信以他的智慧和历史经验,应该能平安活下去。
“陛下,此举是万万不可的!”一位大臣痛心疾首地说道。
“陛下,顾行晋这样的提议,完全是为了个人政绩,不顾国家安危!”另一位大臣言辞激烈。
顾行晋只觉得无语,他不都已经和他们站一块了,还给他扣帽子呢!
“韦大人,你此言过了!下官可不是为了什么政绩的。”
一听顾行晋的话,那韦大人冷哼一声,不屑的道:“狡辩!“
顾行晋张了张口,只能道:“韦大人,那本官又狡辩了什么?”
韦大人被怼的一时间说不出话来,“你…….”
“好了,不要吵了!”
宣德帝的这一声呵斥,顿时让周围都安静了下来。
满脸不耐的宣德帝,捏了捏眉头缓解了点不适。
接着又看向满朝的文武百官,冷着脸道:“朕执掌乾坤三十多年,对文武百官,皆宽容有加,赏罚分明,你们说朕可有说错?”
群臣们跪在金銮殿上,安静的仿佛整个金銮殿无人一般。
“陛下圣德,对臣等都是施恩多过处罚。”解居升跪拜道。
李德海看着眼前这一幕,也是气愤不已,这些个大臣哪个尾巴干净的,是陛下不计较那么多,不然这里头大半都要受罚。
按他说的,陛下就是太过宽容了,才让满朝文武敢反对陛下的想法。
他们这些没根的人,对陛下可是忠心耿耿。
这些个大人平日里,对他们这些阉人多有鄙夷,也就顾大人看他们的眼神,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人。
可没想到竟然顾大人也反对,让他们这些身残之人监察百官。
亏的他之前还觉得,顾大人这人不错,还透露了好几次消息!
可结果呢,我呸!
此刻也是顾及着,还在上朝,不然李德海都想吐他一身唾沫了!
李德海只觉得他之前的好心,此刻都喂了狗一样的恶心。
朝中大臣们都是一个德性,还是陛下好,念着他们这些奴才,李德海此刻除了感动,更多的是,想给自己两个嘴巴子了!
他之前犯傻了,净做一些蠢事!心中打定主意,他以后只效忠陛下。
“那朕的提议,你们反对又是什么意思,朕要设立监察院,也是你们让朕太失望了!”
群臣们都不敢出声,尤其是御史台,汤首辅此事他们早前就听到一点风声了。
“你们这群御史,只会盯着朕的一言一行,时不时参朕一回,其他的事你们可做了?”
御史台的官员们,惭愧的低下了头。
“陛下息怒,是臣等的错!”御史台的御史大夫磕头道。
越说越愤怒,扫视着殿下噤若寒蝉的群臣。
“息怒,你们只会让朕息怒!朕如今欲整顿朝纲,你们却百般阻挠,难道是心中有鬼?”
薛仁杰忙解释道:“陛下臣等并非有意违抗圣意。只是这监察之职至关重要,需要谨慎……”
“够了!朕不想听你们废话!”宣德帝呵斥打断了薛仁杰的话。
宣德帝猛地站起身来,双手背在身后,在龙椅前踱步。“既然这么多人反对,那就说说你们反对的理由。”
薛仁杰和其他人人对视一眼,才道:“陛下,老臣觉得监察院,就由朝中的官员担任即可,不必非要用到宫廷内侍,而且陛下百官中有不少才华横溢的。”
礼部尚书见薛大人这么说,也躬身道:“陛下,薛大人说的有理,朝中不少官员都能担此重任,无须让内廷参与!”
接着一些官员也说出他们的理由,朝堂上一片慷慨激昂,就想着能借这些理由说服宣德帝,放弃重用宦官的打算。
宣德帝紧锁眉头,听着朝臣们说话。等差不多了,看到顾行晋默不作声。
“顾行晋,你呢怎么说?”宣德帝问道。
宣德帝亲自点名,让顾行晋深吸一口气,拱手说道:“陛下,微臣以为,监察之责,当交于清正廉明、深谙律法之官员。
可于朝中设立专门之监察机构,选拔贤能之士,令其独立行事,由陛下对其问责。至于启用内廷一事,还请陛下慎重。”
杨铮见此也道:“陛下,老臣以为,顾大人所言有理。陛下,应当从朝堂上挑选忠直之士,赋予监察之权,亦可达到目的。”
魏济也觉得这样不错,“陛下,臣也觉得杨尚书的话不无道理,这样更适合当前的情况!”
工部尚书也表示同意,“魏大人说的不错。”
宣德帝冷哼一声,目光凌厉地扫过众人:“朝中官员?朕看未必!如今朝中官员相互勾结,结党营私者不在少数,又如何能保证他们公正监察?”
宣德帝的这番话,让整个朝堂气氛都紧张,百官皆噤若寒蝉,不敢轻易发声。
顾行晋神色坚定地道:“陛下,只要制定严格的选拔标准和监督机制,定能筛选出来。”
宣德帝俯视着群臣,知道这些人是不会同意,将太监安插进去。
要不是这些个大臣,让朕失望,朕又怎么会重用太监。
作为皇帝,难道不知道前朝发生的事吗?
前朝的那些事,宣德帝他这个当皇帝的,再清楚不过了!
今日为何提出来,也自然是有他的道理,更多的是对朝臣的不信任。
阉人权势再大,没有子孙后代,倚仗的只能是他这个皇帝。
双眼淡漠的看了一眼顾行晋,顾行晋也明白,宣德帝这是对他不满,可那又如何,眼神没有一丝的躲避。又将视线看向群臣。
宣德帝缓缓坐回龙椅,目光阴沉地说道:“朕心意已决,用内监和大臣设立监察院,进行监察百官之责任一应事务必须上报朕!”
“陛下,万万不可如此,此乃祸乱朝纲,还请陛下三思!”薛仁杰一听更是连连磕头。
“还请陛下三思!”
顾行晋心中暗暗叫苦,深知此事陛下真一意孤行,那他在朝堂上怕也是处境艰难了!
早知道宣的帝问他的时候,他就不多嘴了。原本以为不过是设立一个部门,没想到宣德帝竟然是这样的打算。
“陛下……”
宣德帝眼眸微冷,看向顾行晋,“顾爱卿,此事既然是由你提出,那你就当任第一任的监察使。如果有所懈怠,朕严惩不贷!至于内廷的人选,就由朕亲自决定。”
“陛下,三思呐!”六部官员纷纷磕头恳求。
就是武将也不想阉人入朝,恳求陛下放弃这个打算。
“此事万万不可,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宣德帝大手一挥,怒声道:“都给朕闭嘴!朕已经决定,谁若再敢多言,以抗旨论处!”
宣德帝大手一挥,怒声道:“都给朕闭嘴!朕已经决定,谁若再敢多言,以抗旨论处!”
朝堂之上,瞬间鸦雀无声。薛仁杰等人面面相觑,满脸的无奈与悲愤。
曹安武更是重重磕头道:“陛下,您就是砍了臣的头,臣也要说,此事万万不可,不能违背了祖宗!”
姜彦堂也是极力劝说,“陛下,还请陛下慎重考虑,切莫冲动行事!”
宣德帝看着朝中没有一个大臣,站他这一边,心中怒火越发高涨。
这时还有人道:“陛下,微臣等人也是为了大周着想,太监参政之风万万开不得!”
宣德帝脸色铁青,怒喝道:“来人,曹安武和姜彦堂二人忤逆朕,杖刑二十!”
御前侍卫们闻声而动,对陛下抱拳道:“是,陛下!”
侍卫动手要将他们拖了下去,曹安武还是朗朗道:
“陛下,您今日就是打死臣,臣也坚决反对,祖宗礼法弃不得!”
杨铮在一旁立刻说道:“陛下,还请饶了二位将军,臣等谏言陛下刺耳,可是忠言逆耳,还望陛下莫要一意孤行!”
宣德帝怒目圆睁,狠狠地瞪着杨铮:“杨铮,你也想跟着一起受罚吗?”
杨铮赶忙跪地,“陛下息怒,臣不敢,只是二位将军忠心耿耿,还望陛下开恩。”
宣德帝冷哼一声,“暂且饶过他们,若再有下次,定不轻饶。”
“多谢陛下!”杨铮感激道。
此时,顾行晋再次开口道:“陛下,微臣……”
宣德帝哼了一声,说道:“你莫要得寸进尺!此事已定,无需再议,退朝。”
说罢宣德帝也不管群臣什么反应,径直离开了金銮殿。
李德海大喊了一句,退朝,随后赶紧去追陛下!
群臣望着陛下离开的背影,无奈的道:“臣等,恭送陛下!”
顾行晋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哼!”薛仁杰路过顾行晋身旁时重重的冷哼一声。
秦高钦更是视他如无一物一般,仿佛没看到顾行晋一样。
杨铮看了一眼顾行晋,只是摇了摇头,随后就离开了。
“唉,顾大人好自为之!”解居升叹了一口气。
顾行晋被这样一番阴阳怪气,想叫住人却没人搭理他,让顾行晋非常尴尬。
魏济深吸了一口气,随后才道:“顾贤侄,你今日实在是……”
顾行晋苦笑了一下,“魏伯父,有道是身不由己,要知道,小侄也不会……”
顾行晋说了一半,没继续说下去。
魏济叹了一口气道:“你和老夫一块走吧,此刻无须多说什么。”
“嗯。”顾行晋点点头。
只能无奈地,随着魏济一同离开。
顾行晋心事重重地回到家中。
他坐在书房里,眉头紧锁,不停地叹气。
齐雯湘端着冰镇的甜汤给他送来,看到他这副模样,担忧地问道:“相公,究竟发生了何事,让您如此忧愁?”
顾行晋回过神来一看,见是齐雯湘就道:“没什么,只是一桩小事线,不小心索断了,你怎么来了。”
齐雯湘见他不愿意多说,也不追问,“知道你回来了,给你送点甜汤降降暑气。”
“辛苦你了!”
齐雯湘不在意的道:“这有啥,不过就是一份甜汤罢了!相公尝尝,我亲自熬的。”
顾行晋接过来道:“好,厨房的事交给下人,这么热天别自己下厨!”
另一边,薛仁杰等大臣,在薛府相聚,共同商讨对策。
“诸位,陛下执意要用内监察此事若处理不当,必将危及朝纲,必须想办法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