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是一个极具特点和争议的历史人物。
海瑞一生克己奉公,生活极其简朴,穿着布袍吃糙米,让老仆种蔬菜自给。
他死时家徒四壁,仅留下麻布帐和破竹箱,佥都御史王用汲只能凑钱为他送葬。
不惧权贵,敢于直言。
如海瑞任淳安知县时,曾惩治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还向嘉靖皇帝上《治安疏》,批评皇帝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等弊端,甚至提前买好棺材,做好必死的准备。
海瑞在地方任职期间,积极为百姓谋福利。
他推行清丈、平赋税,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被百姓誉为“海青天”。
海瑞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刚正不阿,力求公正断案,处理案件时注重证据和事实,不畏权势和人情干扰,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屡平冤假错案。
但海瑞在行事风格偏执,他的一些行为被认为过于极端和偏执。
比如他在推行廉政时,对官员的处罚有时过于苛刻,不惜动用酷刑,这种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腐败,但也引起了部分人士的反感和抵触。
海瑞一心想要恢复太祖时期的严刑峻法等制度,如主张恢复剥皮囊草的刑罚惩治贪官,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想法显得有些不切实际,难以得到广泛支持。
且海瑞过于坚持原则,被认为不通人情世故。
在官场中,他不阿谀奉承、不结党营私,这种特立独行的作风使他在官场上树敌较多,也让一些人对他敬而远之。
如果要用一句话去评价海瑞,作者对他的评价便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纯粹人,也是皇帝手中一把双刃剑。”
只看执剑之人如何用他。
而时锦初对于网友争议的海瑞“迂腐”之说,她对此则是抱着辩证的角度去看待,海瑞一心想要恢复明太祖时期的一些严刑峻法和旧制度,如恢复“剥皮囊草”等酷刑来惩治贪官。
在当历史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这种做法与时代发展有些脱节,难以得到广泛认同和推行,显得有些不切实际和刻板。
再者海瑞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可能过于坚持原则,不懂变通。
例如在推行一些政策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各方利益的平衡,导致在执行过程中遇到较大阻力,也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满。
但更多时候不能将其归结为迂腐。
而是世俗,倘若你能做到海瑞这般那将无所畏惧。
真正做到了知世故而不世故。
时锦初并不认为海瑞此人“迂腐”,在当时的背景与历史当中,人都是环境的产物,与其说海瑞迂腐......
不如说海瑞是儒者之中极致的巅峰,更是大成理想主义者。
对,极致的大成者与理想者。
海瑞太纯粹了。
而现实纯粹的人往往更容易内心遭受挫折。
社会运行有着一套复杂的规则和潜规则,纯粹的人通常秉持着简单而坚定的价值观,如绝对的诚实、公正等,可能不擅长或不愿去迎合、理解这些复杂规则,在人际交往和工作中容易碰壁。
在职场中,晋升等往往不仅取决于工作能力和业绩,还涉及人际关系等因素。
纯粹的人可能专注于工作本身,不屑于搞关系等,在竞争中可能处于劣势,不管在职场还是官场上都容易成为易成为众矢之的。
而像海瑞这样纯粹的人,在立场上鲜明容易引发对立。
他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不轻易妥协,这可能会使与持有不同观点或利益的人产生直接对立,树敌较多。
心理和情感上更是遭受打击。
理想与现实的极致落差。
纯粹的人对世界和他人常抱有美好的期望,当现实与理想不符时,他们所受的心理冲击更大,容易产生失望、沮丧等负面情绪。
所以还说海瑞迂腐吗?或许他只是一直坚守本心不愿退让改变,他从来只是想为百姓谋福祉罢了。
海瑞任人评说,入关后自我大儒为我辩经。
至少,百姓们永远记得海瑞的好。
这便足矣。
......
嘉靖年间。
朱厚熜突然感觉很累,无力地摆了摆手,对侍卫说道:“把海瑞放了吧。”
转头又看向海瑞,声音疲惫却带着几分决绝。
“今日之事,朕已知晓,一切便听由你上谏。”
严嵩听闻,双腿一软瘫倒在地,嘴里还在不停地喊着:“陛下,冤枉啊!这是海瑞的阴谋!”
然而,嘉靖帝此刻已不想再听他狡辩,大手一挥,严嵩就被如狼似虎的侍卫押了下去。
海瑞见严嵩被抓,心中并未有多少快意,他深知眼前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他整理了一下衣衫,向嘉靖帝行了大礼,说道:“陛下,如今当务之急是抗倭,臣愿亲赴沿海,整顿军备击退倭寇。”
嘉靖帝看着海瑞,眼中满是复杂的神色,沉默片刻后,缓缓点头:“朕准了,一切事宜,你可便宜行事。”
“臣听令!”
而在不久之后,严嵩及其党羽被一一清算,朝堂风气为之一新。
朝堂之上的势力党羽再次清洗一波,该换人的换人,该杀头的杀头,突然得知快嘎的嘉靖帝也不知是不是良心发现了。
临死前准备做个好皇帝。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太祖骂他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原因,着实有点太侮辱人了。
可说话的那人是太祖,嘉靖帝便只好咽下这口气,把自己气的不得劲又无处发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