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 章是战是和
多尔衮看着泣不成声的代善,心中也不禁感到一阵痉挛,皱眉说道:
“诸位都左右看一看,如今太祖皇帝的十六个儿子,只剩下六个,五十九个孙子中,有二十二人战死沙场。
和硕礼亲王的五个儿子,已经战死了三个,两个待嫁的女儿也披甲执弓参与战斗,他家中的奴才也在历次出征中十不存五。
大清国王爷家的处境都如此凄惨,试想百姓家的状况,又到了何种地步?
皇上,不能再这样不死不休的打下去了,马超并不是一个莽夫,他懂得如何运用宽恕与杀戮收拾民心,应该会给咱满人留下一条活路的。”
他的话语中,既有对战争残酷的无奈,也有对马超的一丝期许。
“简直是一派胡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他马超之前多次与咱们签署盟约,哪一次不是他的缓兵之计,这才给大清国招来了今日的灭国之战。”
济尔哈朗的话声刚落,豪格就紧跟着怒吼道:
“皇阿玛在龙门沟驾崩,就是他马超带兵设下的埋伏,目的就是要击杀我大清国皇帝。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才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男人们,应该用生命去践行的誓言。
皇上,难道你不想为父报仇,却愿意跪在仇人的脚下摇尾乞怜吗?”
豪格的每一句话,都如同一把重锤,狠狠撞击着众人的内心。
“和硕肃亲王,你真是太放肆了,怎敢当面质问皇帝?”
多尔衮斥责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威严,试图用摄政王叔的身份压制豪格。
“我与皇帝同是太宗皇帝的儿子,现在只是在与兄弟陈述事实,不要因为年纪小,而被胆小偷生之徒蒙蔽。”
豪格不甘示弱的出言回怼,他挺胸昂头,双手叉腰,怒视着身材比自己矮半头的多尔衮,那气势汹汹的模样,似乎随时都有可能拳脚相向。
主战派与主和派剑拔弩张,气氛愈发紧张,一场更大的斗争风暴,似乎即将在这奉天殿内掀起。
当年皇太极意外战死沙场,豪格曾与多尔衮一同争夺皇位。那时的他,意气风发,满心都是对大清国最高权力的渴望。
可他却万万没有料到,多尔衮竟与老谋深算的代善暗中勾结,在大清国的权力再分配中翻云覆雨,将年仅六岁的小福临送上了皇位。
这就犹如一记沉重的闷棍,打得豪格措手不及,心中的愤懑与不甘一直窝在心底,这使他倍受煎熬。无时无刻不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皇位。
去年豪格独自率军征伐山东时,意外与倭寇势力有了深入接触。
一开始,他带着警惕与好奇的心态,试探性的与那些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接触。
可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倭寇所展现出的先进武器装备,让豪格大开眼界,心中不禁暗暗称奇。
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倭寇对待他竟然彬彬有礼,言辞之间满是尊崇与恭维,这极大的满足了豪格的虚荣心。
一来二去中,豪格竟对这些倭寇心生好感,一个大胆而又疯狂的念头在他心中悄然滋生,他渴望能借助倭寇的力量,夺回那本就该属于自己的大清国皇位,重新登上权力的巅峰,让天下人都对他俯首称臣。
代善人老成精,早已习惯了权力争斗,看着豪格那副择人而噬的凶狠模样,心中不禁充满了悲哀。
他深知豪格与多尔衮之间的矛盾,就犹如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一旦冲突起来,会给本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大清国带来灭顶之灾。
于是他清了清嗓子,走到两人之间,缓缓开口说道:
“这般生死攸关的时刻,咱们就不要再拘泥于那些繁文缛节了。
谁心里有什么想法,就都痛痛快快地的说出来吧!只要是对咱大清国有利的,本王就会全力支持他。”
“和硕礼亲王所言极是,谁提出的建议能对咱大清国有好处,本摄政王自然也会鼎力支持。”
多尔衮紧跟其后,目光扫视着众人,不紧不慢的说道。
“但马超乃是杀死先皇的罪人,这血海深仇不共戴天。
就算大清国的八旗兵全拼光了,也绝不能主动去向马超求和,否则,这将会让满人蒙羞,让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不得安宁。
至于大清国向倭国求援,请他们帮忙击败人民军,然后再与其一同开发辽东的提议,本王也坚决不会同意。”
同为摄政王大臣的济尔哈朗,也神情严肃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既不同意向马超主动求和,也不支持向倭寇寻求庇护。
但他话中的细微变化,却隐隐透露出,他之前那宁可玉碎不愿瓦全的强硬态度,如今已经悄然出现了松动的迹象。
代善当即就捕捉到了这一微妙的变化,意识到转机或许就在眼前,他便轻叹一声,说道:
“咱们金人与汉人之间的争斗,已经持续了几千年之久。
想当年,我们的祖先在最为辉煌强盛的时候,曾一路南下,以雷霆万钧之势攻破了北宋的都城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这对父子皇帝掠至辽东。
这一战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那段历史,被汉人称为靖康之变。他们对这段耻辱的历史,一直是耿耿于怀,难以忘却。
而每当汉人强盛辉煌后,咱们金人就会收起锋芒,藏起刀枪,以最卑微恭顺的态度向汉人示弱,拿出金银财宝、矫健马匹、珍贵山参,以及精美的毛皮去贿赂汉人,以求能寻求到辽东的安宁。”
“汉人都是些欺软怕硬的奴才,根本就不配拥有关内的草场和肥沃的农田。”
豪格满脸不屑,大言不惭的说道,全然忘记了此刻大清国岌岌可危的处境。
代善看着豪格这副模样,不禁苦笑着摇了摇头,继续语重心长的说道:
“我们之间虽然争斗了数千年,但终究是同属一个祖先的兄弟民族,我们的身体里,都流淌着一样鲜红炽热的血,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更改的事实。
可倭寇又算是什么东西呢?他们那副尖嘴猴腮、如同猴子般的矮小长相,让人看了心里就觉得厌烦。
孔圣人曾经说过,非吾族类,其心必异。我想大概就是指那些倭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