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城北门之外,赵斌登台拜帅,是为南路精忠大帅岳飞,西路护国大帅高宠,东路卫国大帅章启旸。
一时间高台左右,文武群臣可谓群情激愤,可赵斌却还不罢休,又点手封了北路大帅,“韩世忠身更百战,义勇横秋。连营淮楚,虎视无前。实乃我朝忠良,更兼勇武过人,当为我大军北路忠勇大帅!”
只是韩世忠一家如今只有韩溪云身在开封,因此只能是贤王妃身披亮银甲,上台带父接过兵符令箭,随即立在赵斌背后,一面韩字帅旗飘扬。
但见这由金大坚督造的帅台之上,赵斌一人背手而立,站在高台正中,身背后赵影、赵福捧玺持锏,再往后一字排开乃是东南西北四路大帅,而在四人身后,高台边缘硕大的旗杆之上,高悬五面大旗,旗上分写赵、岳、韩、高、章五个大字。
可五面大旗落在众将眼中,台下众将却是神色莫名,倒也不为其他,只因为其中熟悉大旗太多。而且这五面大旗,除了旗面颜色和名号不同,其余部分都是一般无二,具都是上嵌八宝,珍珠为饰,一看这些旗曾就同为一套。
不过台下文武中有知道其中故事的,看向赵斌眼中更多了三分火热,不为其他只因为这数面大旗现世时间不一,非是一时一地一人所有,可今日这些大旗却同聚开封城外,同时成为赵斌麾下的帅旗,又何尝不是证明赵斌乃是天命所归。
像高宠身后这面帅旗,旗面似火入日,乃是一面正红色大旗,而这旗正是当年狄青征西之时,取回开封的辽国镇国之宝珍珠烈火旗,只是此旗除了刀剑难伤,不惧水火外,也再没什么神异之处,故此这面旗便又被赐予狄青,也算是慰劳狄青西征不易。
因此这面旗就一直留在狄青家中,后来传至狄杰手中,现在为高宠帅旗。
而在岳飞身后这面大旗,众人就更熟悉不过了,毕竟无论是岳家军众将,还是西北众人都没少与这面大旗厮杀,正是那大金镇国之宝珍珠宝云旗,要说兀术对这面旗也是真够宝贝的,几次大败而归都没丢了这面大旗。
但是这次赵斌兵围开封城,兀术孤身南逃,却再也顾不上去摘这面大旗,当然也正是因为他将大旗留在军中,所以暗卫和赵斌才一时没有发现,这位四太子经过这十余年的打击,竟然也能做出这弃大军南逃之事。
所以这面宝旗随着开封城被破,自然也就落到赵斌手中,现在成为岳飞的中军帅旗。
除了这两面外,章启旸背后乃是玄色大旗,上用金漆写就斗大一个章字。而这面旗却是当年藕塘关时,突兀出现在金节床头,咱们牛将军娘家送来的彩礼。
如今金节虽然还在西北三关坐镇,但是这面旗却被金节交由牛皋的夫人戚赛玉,现在这面旗随着牛皋领兵进驻开封城,戚赛玉携子进京,也被戚赛玉带来开封城中,赵斌分定帅旗时,自然去向牛皋讨来这面宝旗。
毕竟就牛皋这性子,家里有一面能避刀枪,不惧水火的大旗,实在很难不让人知道,而这面旗也被牛皋起了个名号,唤作珍珠玄水旗。
至于说韩溪云身后的那面大旗,却是当年鄱阳湖内,柴进所赠青色大旗,如今随着其余几面大旗,便称为珍珠青木旗。
赵斌背后这面大旗,却是旗色明黄,乃是暗卫从开封城府库之内,寻出来的宝旗,与其他四面大旗一般无二,旗名珍珠厚德旗。
原本大宋立朝之时,太祖赵匡胤言说,“国家受禅于周,周木德,木生火,合以火德王,其色尚赤”,定下了大宋乃是火德之朝,可后来随着太宗登基,这位却起了否决自己兄长的心思,只是那时太宗去世不久,所以太宗帝便寻了一个布衣上殿,提起此事。
这个名叫赵垂庆的布衣登殿后,以五代都是短命王朝,不配承袭盛唐,而大宋如今当远迈五代,这盛唐为土德,大宋便该为金德。
要知道,这五行始终说,一朝之“德运”可不是能随便更改,毕竟这火德、金德可是关系从朝臣君王的服色,到大军的军旗颜色,再到农历民书,都需要重做修改。
因此朝野之内,自然为此争论不止,自雍熙年到宋真宗天禧四年,仅仅大规模的举朝争论都有三次,可却都没能动摇大宋火德的地位。而也就是在天禧四年,最后一次关于德运的争论时,竟然有朝臣提出,大宋应该“绍唐之土德”,并且还进献这面珍珠厚德旗,希望以旗为镇国之宝。
可宋真宗一看这情形,却急忙止住了关于德运的争论,毕竟从一开始改火德为金德,到现在改火德为土德,要是再这么讨论下去,恐怕这五行五德大宋都要来上一遍才甘心,到那时不说冥冥之中能不能真有什么帮助,但是朝堂内外可就乱了。
所以,自天禧四年以后,真宗便止住了朝野关于德运的讨论,维持大宋火德之说,至于这面代表土德的珍珠厚土旗,自然也就积压在府库之内,直到如今才被赵斌重新从库内启出。
当然,当年关于德运争论的乱像,赵斌虽然没能亲眼所见,但也深知此事变动对朝野的影响,因此便早早制止了李纲、赵鼎关于修改德运的讨论,而这面厚德旗也被赵斌降为中军帅旗,而非王朝之宝。
这五面大旗,真可谓旗旗皆有故事,旗旗背后都是风云际会,只是现在这些故事,却没时间在这帅台之上细讲,毕竟只定下四路大帅,总不能让岳飞他们四人拎着兵刃,去和兀术那边的联军厮杀。
因此紧随拜帅之后的大事,便是又一次的重新整军,像岳飞麾下的精忠军自不用多说,便是之前的十五军岳家军人马,至于忠义、神勇两军倒也没有太大变动,只不过是补充些战时损失的兵马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