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雍朝河道的治理,都是朝廷拨款,出银子,付人工、购买材料、粮食、运输和管理,涉及经济统筹,河道工程等专业。
尤其人工费一项,占河道工程的三成左右开支。
河道的劳工,也有一小部分是(夫役),免费劳工即徭役制度。
徭役在前朝占差不多五成,到了大雍只有不到三成了,不要看免费的徭役劳动力减少了,实际上开销反而变少,效率更好了,工程质量也更好了。
大雍朝的徭役劳动力,是百姓来做河工中的“免费劳动”,这属于法定徭役。
大雍沿袭前朝,百姓需按“丁口”承担无偿劳役(如修河、筑路),理论上可节省人工成本。
可是做徭役的百姓,一来时间短,法定徭役通常每年仅 十几日,而大型河工需持续数月甚至全年,超过徭役的工期,朝廷还是需要支付工钱的。
范围有限:仅征调工程附近州县民夫,远距离调派需管饭或补贴(如《朱批谕旨》中多次提到“酌给口粮”)。
免费的徭役,修治河道也做得没有有偿顾工的好。
太上皇到康元帝,因人口增长和工程专业化,雇工逐渐替代徭役。
技术性工种(如石匠、木匠)必须付酬,日薪约 0.05-0.1两白银。
紧急工程(如决口抢险)需临时加价募夫,日薪可达 0.1两以上
除了人工费用,还需巨额银子,去支付关键项石料、木料:采买、运输硬性成本高(如山东运河条石需从山区运至河道,运费占材料价50%以上)。
柳枝、秸秆,需向农民购买,康元帝仅仅在河南采购“埽工”用柳枝,就耗银 8万两。
徭役的隐性成本其实很多的。
即便民夫无偿劳动,官府仍需提供每日 1-2升米(约合0.01两\/人\/日),数万人长期工程累计开支不小。
粮食也是大头,动辄几万人,十几万人半年一年的工期下来,口粮是需要很多的。
腐败损耗胥吏常克扣口粮或虚报人数,导致实际支出增加。
很多来服役的劳工,做事非常消极,做事很差的。
技术工程必须雇技术工的,如修建闸坝、疏浚深淤等需专业工匠,康元帝江苏清江浦工程中,雇匠支出占人工费三成以上。
若遇黄河决口等紧急情况,需跨省调夫,徭役不足时只能高价雇工。
严查贪腐压缩开支,康元帝是下大力气严惩河工官员贪污,虚报的。
康元帝五年河道总督齐苏勒被审计,但治标不治本。
雇佣大量有偿的劳工,是必不可少的。
有偿雇工进度远远高于消极应役的民夫,而黄河治理关乎漕运(朝廷命脉),康元帝宁愿多花钱保效率。
材料、运输、灾变应对等刚性成本无法缩减。
更倾向于“花钱买效率”,以确保漕运和民生稳定。
最终,河工开支的“高成本”反映的是传统农业社会应对自然灾害时的技术和管理局限,加上官员手中有权利,各种腐败或浪费。
康元帝被贾环的话吸引住了,一时间,没心思去逗小胖子了,问道:“什么?三条河道一起治理?”
只有一百二十万两银子,你想同时治理这三条急需的河段?
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三条河段,最少需要三百二十万两银子,整整少了两百万两银子,这些银子要从哪里筹?
可是贾环之前多次神奇的筹款,天赋极高的经济操作,还是让康元帝的心中升起一丝期待。
贾环道:“皇上,臣有个建议,可将三条河道的治理工程,分成多个小段的工程,分包给民间来做。”
唔?
将治理河道工程,分成小段工程,分包给民间承包?
这算是什么办法?
前朝以来,河道治理事关重大,怎么可能给民间商贾或者地方乡绅包来做?
兵部尚书汪文静呲笑道:“河道之事,关乎国家兴衰,百姓祸福紧密相连,维系社稷安危的命脉,贾大人,你竟然让这样的国之大,事交给民间商贾来做?这未免太儿戏了吧。”
陈砚之也道:“臣附议,汪大人说得极是,河道治理事关重大,不能交给民间商贾来做,商贾来做,必然要追求利益,河道大事,岂能给他们来赚钱?”
陈砚之,不是燕王府的人吗?
怎么也同意汪文静的提议了?
贾环冷静的道:“河道治理工程,给谁做,不会赚银子呢?”
这倒是事实,给政府与河道官员来负责总揽,一样是要贪污的,一样要赚银子的。
河道上上下下办差,也是要赚银子的,虚报工人,克扣粮食,竹子或者柳条编笼子装石头,整个治理过程,包括材料与运输,都存在各种贪污与虚报的。
首辅唐慎微有些不解,问道:“贾大人,你试说说看,将河道分成多段,给民间承包,有什么好处?”
(晚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