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显露神威慑服薛延陀
“呃~,啪嗒~。”顿时所有薛延陀部众,全部被压趴在地上,好像有座大山压在背上,让他们有种就要被压扁的感觉。
“啊~,天神饶命,我等愿降,请天神宽恕。”薛延陀部众赶紧歇力大喊祈求宽恕。
“啊~,北王殿下饶命,罪臣愿降,请您收回神力,宽恕罪臣吧。”夷男惨叫着大声求饶。
“天神饶命,罪臣等愿降,请您收回神力,宽恕罪臣过错。”其他部族首领紧跟着大声求饶。
“这次是真心归顺吧?”李恪俯视夷男问。
“薛延陀真心归顺,绝不敢再有二心,如再敢心生妄念,必遭天诛地灭,还请北王殿下宽恕。”夷男赶紧大声发誓求饶。
“吾等真心归顺,绝不敢再有二心,如敢有二心天诛地灭,还请天神宽恕。”薛延陀众部族头领紧跟着发誓。
“既然真心归顺,那本王姑且饶过你们一回,都平身吧。”李恪说话间缓缓减轻,施加在众人身上的重力。
“多谢天神宽恕之恩。”薛延陀部众感受到身上的压力消失,心里总算松了口气,赶紧跪伏在地叩拜谢恩。
“夷男,薛延陀还是由你们自行管理,只要是真心臣服听从号令,本王不会插手你们部族内部事务,可听明白记清楚?”李恪看着跪伏在高台上的夷男和诸部头领问。
“呃,多谢北王殿下恩德,薛延陀众部族永远以北王殿下号令为尊。”夷男愣了下,惊喜的叩拜谢恩。
“多谢北王殿下恩德,吾等愿意永世仆伏在您脚下,但有所命莫敢不从。”诸部头领跟着叩拜谢恩。
“好了,都平身,各自领着你们的族人回去吧。”李恪摆手让薛延陀部众起身回家。
“北王殿下,此地离我部汗帐不远,请您和众大唐勇士到营帐暂歇,臣等让人准备丰盛酒菜美人,招待殿下和诸位将士。”夷男起身代表薛延陀部众盛情邀请。
“不用了,本王和将士们还要赶往西域,等回程路过时再说吧。”李恪说着转身迈步一闪,回到之前所骑马背上,背后的神光已经消失。
“北王殿下万岁。”三万定北军将士激动的举手高喊。
“哈哈哈,将士们,转向西方出发。”李恪笑着挥手下令,随即调转马头,率先向西行去。
“臣等誓死追随殿下。”三万将士调转马头,再次排成四行整齐军列,跟随在李恪身后缓缓前行,随后逐渐加速很快消失西边。
三万定北军精锐将士,跟随在统帅身后匀速西行,直到夜色降临才在一处河湾停下脚步扎营休息。
次日天刚蒙蒙亮就起身洗漱,简单吃过早饭收拾整理营帐,在号令下集合列队,随即在李恪指令下翻身上马,继续向西挺进。
一路西行先是收服内乱不休的西突厥各部,为冲突各方划定各自领地,要求各部不得再起争端。
随后又相继收服西域大小部族,以及楼兰,精绝,高昌,于阗,车师,乌孙,大月氏,疏勒等等三十六国,横穿几千里到达咸海边,将西域正式收归大唐,用以夷治夷策略,让诚心归顺的西域各部自治。
在咸海边休整了几天,李恪率领定北军调头返程。
回程速度缓慢很多,在西域各部盛情邀请下一路吃吃喝喝,走走停停,同样路程走了将近三个多月才回到定北城。
从炎热贞观五年九月出发,直到贞观六年四月初,依旧飘雪的漠北初春才到家。
回到定北城休整了几个月,九月初北王李恪派出数路使者,快马赶往四周部族,召集北庭都护府突厥各部,薛延陀,室韦,以及离得较近的西突厥部族。
让各族首领在十月中,率领精锐将士到定北城集合。
十月初北庭都护府辖区,各旗大小旗主率领旗下精锐战士,先行一步到达定北城外扎营。
之后十几天里,薛延陀,室韦和西突厥部族首领,先后率领各族战士到达定北城外扎营。
北王李恪派人将各族首领迎进内城,在北王府设宴款待众人,并派人给城外扎营的各族将士,送去充足的粮草补给。
十月二十一,李恪率众将出城,检阅各族将士。
十月二十七,北王李恪为主帅,兼中路军行军总管,执思失力和杨云为中路军副总管,亲率定北军三万精锐将士和两万西突厥将士为中军。
命苏定方为副帅,兼北路行军总管,薛延陀可汗夷南和契必何力为副总管,率领薛延陀六万将士为北军。
命阿史那思摩为南路行军总管,阿史那社尔和康苏密为副总管,率东西突厥五万部族将士为南军。
各军另外携带两万后勤将士,共计二十二万将士,兵分三路离开定北城,向东进发东征高句丽。
东征大军,从北,中,南三方包抄高句丽。
三路大军先派出数路前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快马闪击城池,后方各军快速跟进占领各城,在高句丽人还未来得及反应前,快速杀穿大小城池,迅速占领大片区域。
当高句丽反应过来时,鸭绿水以西城池大多失守,只剩下几座靠近江边的城池,也已陷入大军包围中,只留面江东门。
对城门紧闭的数座城池,先用抛石机对包围城池轰击数日,随后派出全身覆甲勇士手持刀盾,利用攻城车,攻城梯等攻城设备,同时杀上三面城墙。
随着先登勇士在城墙上站稳,其他将士紧随其后涌上城墙杀进城内。
城墙失守的高句丽守军,在慌乱中纷纷从东门出逃,等他们逃到江边时,再次被骑兵赶上包围在江边,有人跳江试图游向对面,有人跪地投降,负隅顽抗者和跳江者大多被射杀。
随着最后几座城池被破,大战暂时停歇,随即开始绞杀占领区内的顽抗逃窜者。
用了十天基本清剿完大部顽抗者,剩下少量零散顽抗者,交给那些归顺者继续清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