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定北城修建完成迁入
新建北王府和北庭都护府衙门,占据内城一半面积。
剩下一半面积建有定北城府衙,府法司,督察院,税局,府财库,靖安局,侦捕局等府级衙门驻地。
剩下的地块全部用水泥,砖块和木料,建设新式两到三进的四合院,分配给北庭都护府和定北府,各高层文武官员居住。
外城四个城区,按之原武川镇居民人口,加上想要定居在定北城的突厥部众人口,共计十万出头,按已婚人口重新分成户。
同样用新建筑材料在外城,修建带小院子的双层民居,然后由每户居民出一人,按抽签所得城区街道房号分配院子。
在四条贯穿外城的主干道两侧,修建临街三层商铺楼,产权归定北城所有,由县财库负责出租收租,所得租金作为定北城地方财政收入之一,用于定北城的各项必须开支。
内城和外城四大城区,各有驻扎一支静安卫,负责日常巡逻维持内外城治安和救援防火等。
外城四角各设一座军营,各驻扎一支军队守卫城防,由北庭都护府直接管理和调遣。
随着定北城建设完成,北王李恪领着,从长安抽调来的北王府官吏,原蜀王寝宫的太监宫女等,正式入住内城北王府。
成公公被任命为北王府总管太监,吴尚仪被任命为北王府内府总管。
北王府官吏和部分突厥文武官员,同时入职北庭都护府,成为首批北庭都府文臣武将。
皇帝任命的定北城知府元信,领着府法司,督察院,税局,财库,静安局,侦捕局等官吏,跟着从城外临时营帐,迁入定北城各行政治安衙门,正式主持定北城日常管理事务。
抽签得到小院的定北城新居民,随后从外城四门有序搬入,院子所在外城区入住新家。
城外剩下的大部分突厥族人,在李恪任命的各旗旗主带领下,相继拔营离开定北城,前往阴山山脉四周水草丰茂的区域定居。
李恪将汗庭十多万突厥部众,分为大小一百二十多旗,大旗一万人口,中旗四五千人口,小旗一千多人口,任命突厥大小将领为旗主,在阴山山脉四周广阔区域,为各旗划定放牧耕种领地。
随后又将东突厥所有部族头领,招到定北城会面宽抚,在众突厥部族头领宣誓效忠后,同样将这些大小部族头领任命为旗主,通过协商划定各旗领地。
之后设宴款待这些新晋旗主,几天后亲自送他们出城道别,嘱咐大小旗主率领各自部族,守护好旗下领地,有困难要相互帮助,如有解决不了的危机,可派人前来定北城求助。
众突厥旗主感激拜谢后,翻身上马带着各自护卫赶回部落。
李恪放手让突厥人自治,北王府和北庭都护府只管大方面的事情,不插手突厥各旗内部事务。
处理完前期各项事务,时间已经进入公元630年,贞观四年五月初。
草原上的积雪已经融化的差不多,绿色植被重新覆盖大地。
在三月底,李恪将曲辕犁提前设计出来,让工匠制作出来。
四月初积雪开始融化时,让一部分突厥部众在定北城四周,用曲辕犁开垦出不少试种田。
这次耕地向定北城上下,展示了曲辕犁更省力,犁地更快更深,转向方便等各种优势。
随后从识海空间拿出些土豆,红薯和玉米,特意腾出一些帐房用于育苗。
进入五月初气温回暖,积雪基本融化正是播种的好时节,安排农户从育苗帐房里搬出苗种,陆续在定北城四周的试种田里种下,接下来就是等待几个月后的丰收。
五月中,李恪命人先将水泥和烧制配方方法,以及曲辕犁实物和制作图纸等,送回长安呈献给皇帝。
这两种能够改变时代的物品出现,让大唐君臣为之惊喜。
看过试用效果后,皇帝李世民马上下旨,让工部按照制作方法和图纸,先将曲辕犁大量制作出来,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向全国推广。
同时让工部在城外寻找合适地点,按图纸修建烧制水泥的火窑,先试烧几批水泥试用,烧出合格水泥再扩建更多水泥窑,争取早日量产用于铺设全国的主要交通干道。
皇帝为此赏赐不少宝物,给远在阴山北的儿子。
随着李氏曲辕犁在全国快速推广,北王李恪的名字很快就被大唐农民记住。
时光匆匆三个月很快过去,随着时间进入八月,土豆和红薯已经到了收获时间。
“总算等到收获时节,大家跟本王出城,看看这次试种的几种天赐粮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李恪迈出北王府翻身上马,笑着挥手让定北城众文武官员跟上。
“是。”众文武官员驱马,跟在北王身后从西门出城。
等他们出城来到城外的试种田边时,已经有众多定北城百姓在翘首等待。
“见过北王殿下千岁。”众百姓看见领头近前的李恪,全部高呼着鞠躬拜见。
“大家免礼平身,哈哈哈,看来大家都很期待这次的试种结果,本王相信上天赐下的粮种,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说不定会有大惊喜,大家可不要被吓到哟。”李恪伸手虚扶,轻松自信的跟众人说笑。
随即翻身下马,领着众文武缓步走到土豆试种田边,看着显露在地面郁郁葱葱的叶茎,说明土豆长势很好李恪很是欣喜。
这次试种三种粮食各种了三百亩,分别在城池四周的平地,丘陵,山坡等地形,开垦出共计九百多亩不同地质的耕地,测试三种食物在不同地质种植的结果。
“开始吧,让他们挖时小心点,不要太用力挖坏了地下的粮食。”李恪向身边的苏定方微笑吩咐。
“是,北王殿下有令,挖时小心些,别太用力挖坏了粮食,现在开挖。”苏定方领命转身,向站在田间的农户们挥手大喊。
“遵命,开挖咯。”农户们笑着大声呼喊,随即挥动锄头开始小心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