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大部分工业都是建立在30年代,或者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按30年代的规格重建。50年代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得力于这批工厂和基础设施。
但是到了70年代,这一批本应被淘汰的工业架构,却因为领导层缺乏危机意识而因循延误没有更新改进。这些过时的工业架构不单效率低而且耗能大和污染环境。
但是,由于苏联是生产能源的大国,领导层当时正陶醉在高油价带来的美好时光,幸灾乐祸地旁观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饱受石油危机的煎熬,却没有意识到改革的时间窗口已在悄然关闭。
西方国家的70年代就是一场恶梦,由中东战争诱发的石油禁运使油价在1973年的数月内飙升400%,随着高油价而来的是恶性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
在此前西方的经济体系中,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从来没有同时发生过,因此启用了一个新词来形容此现象:滞胀(stagflation)。
1973至1975年间美国国民收入下跌6%,失业率增加至9%,西欧比美国更为倚赖中东石油,因此情况更严重,连日本也出现二战后首次经济衰退。
在这次西方经济大衰退的阴霾下,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正静悄悄地展开。由十八世纪末发展出来的大型“烟囱工业”(s oke s mtack industry),因为耗费大量能源和污染环境,逐渐面临淘汰。
在英国的谢菲尔德(Sheffield)工业区, 70年代中因为钢铁业不景气而失去的职位便有15万个,其他的重工业也遭受类似的损失。在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超过10万名钢铁工人失业。
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至伊利诺伊州的重工业地区,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社会上一片愁云惨雾,这个地区便被美国人自嘲地称为“铁锈带”(Rust Belt)。
然而旧工业不消失新工业便无从兴起。在阵痛过后,更有效率、更节能环保的新工业诞生,取代了陈旧耗能耗资源的重工业。由于注重效率,西方国家生产力大幅提高,传统工业所需的劳动力人数大减,部分职位随着旧工业永远消失,新职位则环绕新兴的知识密集工业应运而生。
这种情况就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与凯恩斯(John Keynes)齐名的经济大师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所称的“创造性的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是市场经济自我调节的表现。
西方经济这一次宏观调节的过程始于1973年,一直延续至80年代中叶才渐渐走出谷底。
这恰好是里根发力出击苏联的时刻,而苏联在错失70年代改革窗口以后,纵然困兽犹斗,却再无力回天。
苏联没有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进行经济改革,导致其经济严重跛脚,工业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0%,农业因为集体农场的失败而年年歉收,使莫斯科每年须花大量外汇向西方购买农产品。
并且数十年来对环境保护的忽视使工业污染日趋严重,大大影响国民健康,以致婴儿死亡率上升,平均寿命下降。
这些社会和经济问题都在70年代相继出现,要是没有及时得到石油外汇的化解,苏联恐怕撑不到里根政 府的最后一击。
苏联的好运也逐渐走到尽头。1982年11月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去世,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从1983年起西伯利亚的石油产量开始下降,使这个得天独厚的能源大国出现能源供应紧张的现象。基本原因是苏联工业不太考虑成本,习惯性地大量耗费能源,西方学者称为“富裕中的危机”(Crisis amid Plenty)。
先后继承勃列日涅夫的两位苏共领导人安德罗波夫(Yuri Andropov)和契尔年科(Konstantin Chernenko)分别在1984年2月及1985年3月去世,最后54岁的戈尔巴乔夫(Mihail Sergeevich Gorbachev)继承了这个危机重重的大帝国,企图扭转乾坤,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
苏联经济病入膏肓,可以从与东欧国家关系的转变看出一点端倪。苏联对东欧国家的经济支持众人皆知,但很少人知道80年代中期,东欧国家反过来支持苏联。
根据哈佛大学苏联研究学者施特恩塔尔(Susanne Sternthal)进行的研究,在80年代中期苏联反欠华约国家不少债务,原因是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以长期贷款的方式共同开发能源项目,才能保证维持提供能源和矿产输出。
1984年苏联接受东欧兄弟国的贷款,以补贴开发西伯利亚的天然气和铁矿,苏联则每年以能源和矿产原材料抵偿债务。
波兰驻日本大使鲁拉日(Rurarz)在1985年投奔西方后向《华尔街日报》披露:波兰虽然欠西方280亿美元,欠苏联50亿美元,但却不得已给苏联100亿美元贷款,作为建设输气管道进入华沙和建设煤气工厂的投资,苏联资金短缺的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苏联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国际能源价格自80年代初的高峰回落,能源收入向来占苏联总收入60%以上,它的减少使苏联从西方赚取的外汇大减。
苏联一向以低于市场价售卖能源给东欧,为了更多从西方赚外汇,苏联因此削减输往东欧国家的能源配额,从1981到1984年,输出东欧能源从190亿美元减至100亿美元左右。
为了继续购买西方的工业器材和粮食,苏联只好向西方借债,东欧国家在这期间也欠下西方不少债务,资料显示在1985年东欧国家欠西方共590亿美元。
总的来说,苏联所承受按时还债的压力很大,引述戈尔巴乔夫顾问沙赫纳扎罗(Georgi Shakhnazarov)的话,“为了挤出还债的钱,不惜让人民勒紧裤带,一切可以外销的东西,如石油、棉花、汽车等都得输出国外,但到了1985年,连这些方法都用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