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八日,以苏轼上表的《湖州谢上表》有讥切时事之言被捕,押解进京,把他关进御史台。
李定为了给苏轼定罪,到处搜罗罪证。
把苏轼好友,驸马王诜刊印的《苏子瞻学士钱塘册》,作为了这场文字狱的主要证据。
另外苏轼在七年前所写的《独乐园诗》,也同样被列为证据。
“来,打开房门,让咱们也瞧瞧苏大学士在这里住的还可好。”
伴随着悉悉索索的开门声,李定几人推门而入。
御史台的一间屋舍内,整个房间没有任何的家具陈设,唯有屋内的西南角有一个恭桶,而苏轼坐在东北墙角,身前两步之外摆放着两只茶褐色带着缺口的破瓷碗,碗里放着的吃食,已经看不出到底是什么东西。
李定看着角落的苏轼,嘴角带着一抹得逞的笑意:“苏轼,你所作之诗文为何讥讽新法?可是对官家的决定不满?”
他看到苏轼被折磨成这副摸样,心里是真的畅快,恨不得仰天长啸温酒庆祝。
苏轼被这些人粗鲁的对待了好些时日,蓬头垢面,衣衫也是凌乱脏破。
他不得不承认当时他弟弟的预言是准确的。可是他忠君爱国,在任期间为民勤勤恳恳,何谈对官家不满。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这几日一直未曾进食,身上没有多少力气。冷眼看了一眼李定,闭眼不答。
“你不说?不认?那就大刑伺候,想来苏大学士想尝尝皮肉之苦!”
“再问一遍,认不认?”
苏轼明白这些人,是不会放过他了。他认与不认,最后都会是一个结果。
都说大宋不杀士大夫,可折磨人的手段并不少。
李定等人将那些不会造成外部伤痕的手段,在苏轼身上几乎试了一个遍,最后给苏轼定了一个‘谤讪朝廷,大逆不道’的死罪。
苏辙得知兄长出事后,远在应天府的他急得寝食难安。为此开始四处奔波打点,寻找出路。
他如今也只是个从六品的小小判官,能拿出来救他哥哥的也唯有这一顶乌纱帽。
大宋有一可以以官抵刑的制度,也被称作‘抵徒’。规定官员犯私罪时,五品以上的官吏可以以官职抵两年徒刑;九品以上的官吏,官职抵一年。
八月的应天府,这日夜里有些风凉。
苏辙原本已经躺下,只是因为兄长的事情辗转反侧难以安眠。
他动作极轻的在床榻上绕过已经睡熟的史盈心,借着微弱的月光走到了屋外。苏辙一身白色里衣被风吹动,好似有种乘风而去的念头。
“夫君,还在为兄长的事烦心?”
不知何时,史盈心拿着一件外袍来到了苏辙身前,动作轻柔的给他将衣服披在身上。
“你怎么醒了?”
虽然苏辙在极力掩饰,可史盈心还是听出了他的颓然。
“你不在,我不踏实。”
苏辙看着容貌不再年轻的妻子,不忍她与自己站在黑夜中吹风,搂着她的肩膀往屋里走。
屋内并没有将熄灭的烛火点燃,唯一的光亮便是那透过窗子照射进来的微弱月光。
“兄长的事,我打算以官抵徒。虽不知结果如何,但想来以后的日子怕是会更加艰难,盈心。嫁给我,苦了你了。”
“夫君,说的哪里话。你想做什么就去吧,左右咱们一家子不至于没了你这官职就真的饿死。”
她对苏辙永远都是爱与包容。
“盈心,谢谢你。”苏辙握着史盈心的手,微微用力。
翌日,苏辙再次向宋神宗上书《为兄轼下狱上书》:“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禀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
他决定用自己的官职去顶哥哥苏轼的罪,只是结果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与兄弟二人交好的张方平、司马光、范镇、王巩等人也纷纷为苏轼上书,就连政敌章惇也上书为苏轼这次的罪名打抱不平。
甚至已经被罢免卸任的王安石也向宋神宗上书,劝告官家莫要杀士大夫。
朝堂之上李定等人并不是一言堂,这日大朝会上宰相吴充站在文武百官的最前方,他手持笏板出列:“陛下,曹操尚且能对祢衡击鼓辱骂他一事赦免其人,我朝历来刑不上士大夫,还望陛下三思啊。”
吴充的话说的中肯,可那些一心想要苏轼去死的李定、蔡确几人却是坚持苏轼必须处以死刑。
朝中也有一些坚持中立的官员,对于朝堂上发生的任何事只要不会涉及本人都是以明哲保身为主。
一群大臣为了此事争执不下,最后还是年事已高的太皇太后,也就是宋仁宗在位时的那位曹皇后,派人传话给宋神宗。
“当年你祖父还在位时,苏轼苏辙兄弟二人中榜,就曾说过二子可为宰相之才,大者苏轼,小者苏辙也…”
宋神宗虽对太皇太后的话,有所触动,并没有立即释放苏轼。作为一个皇帝来说,疑心是帝王的通病。之后派身边近身侍奉的内官又私下观察了苏轼好些时日,才对苏轼放下心来。
十二月二十九日下达了圣旨,苏轼啫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绛州团练使、驸马都尉王诜,追两官,勒停。
秘书省正字王巩,监宾州盐酒务,押送。
着作佐郎、签判应天府判官苏辙,监筠州盐酒税务,且五年不得调任。
此次的事件便是着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有三十九人受到牵连,二十二人受到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