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二看着阿娘已经将他们三兄妹的棉衣全部拆开,就知道,今年他们三人都有新棉衣棉鞋了。
这日子过的啊,是越来越有盼头了啊!
第二日,何二起床,习惯的,从锅里拿出阿娘煮好的红薯,就准备开工了。
半个月,积攒的鳝鱼已经一条不剩了。
这可是小五百斤啊,爹娘怎么出货的这么快。
这出货快了,他的压力也大啊。
天气一天天变冷,再过个半个月,你就是将诱饵送到鱼的嘴边,它们都懒的张嘴了。
刚出门,就看到爹娘推着独轮车回来了,车上,三条麻袋还湿漉漉的。
一个竹篮,里面也装的满满当当的。
“二,今天不钓鱼了,我们去你姥爷家。”
啊,这不钓鱼,他是真舍不得啊,都是钱啊!
可自己重生,还真有些想念外婆。
大宝没有去上学,村小学,农忙假日和村里是同步的。
三丫睡眼蒙蒙的被阿娘叫醒,一听说去姥姥家,她也精神了起来。
每年只有过年时,才会去姥姥家,姥姥家里就会拿出脆脆的红薯片,还有炒好的南瓜子和豆子,有时还有松子榛子。
还能吃上野鸡肉和兔子肉。
腌制好的兔子肉,在口里是越嚼越香。
阿爹拿出家里的背篓,先将米缸里面的稻米装了十斤的样子,又拿出三包白面,应该有个五斤的样子,放在背篓下面,这才将两瓶酒,一块灰布,一块篮布放进筐里。
想着,又将今天刚买的一斤大肥肉也放进筐中。
“娃他爹,这就不要带了,要是油沾在布上就不好洗了。”
“没事,我拿枯荷叶隔着呢,脏不了布。”
看到娃他爹将东西全部装好,阿娘也不好多说什么。
家里本就是他爹当家,再者说了,以前有婆婆在家里扒拉东西,她们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每次回娘家,和空手没有俩样。
现在手头一下宽裕了,也算是补下以前所欠的吧。
三丫不知道自己阿爹将一斤大肥肉也装进背篓了,要不然,她哪怕不敢怎么闹腾,小嘴也会瘪上个小半天的。
小路其实不算太窄,就是吭吭哇哇的,不少低洼处,还有车轮碾压出来的有些深度的痕迹。
这路其实就是小河不高的河堤,哪怕有时候绕些弯子,也能看到这条闪着金光的玉带。
道路两边长满荆棘和茅草,偶尔有一两棵小树,树身也是七弯八扭的,就这么倔强的立在路边。
整个路上几乎没有什么行人。
小丫头兴奋劲一过,就走不动了,自然的,就背在了阿娘的背上,不多久,就睡了过去。
小人儿一睡着,就不好背了。
阿爹只能将她从阿娘背上抱下,抱进了怀里。
“这小丫头,倒是越来越压手了。”
“那可不,这几个月,家里鱼肉就没有断过。”
何二有些自得,接口道。
“瞧把我家老二能的,二,累不累,要不要娘背你。”
“这才哪到哪啊,我看哥好像很累的样子,要不您就背我大哥吧。”
这把大宝给气的。
你这瞧不起谁呢。
大宝几步就跑到一家人前面,还折了根小树的枝条,抽起两边的荆棘茅草来。
二宝有四个舅舅,大舅黄贵金。
阿娘是老二,按家里排过来,应该是黄贵银。
女娃,就得有女娃的名,于是就成了黄桂英。
二舅黄贵同。(铜)
三舅黄贵钢。(铁)
小舅黄贵喜。(锡)
从取名就能看出,姥爷,姥姥,对儿子闺女是一样的看重,没有半点重男轻女的毛病。
不过这小舅,就真的是小舅,到今年也才16岁,比去部队上当兵的三舅整整小了十岁。
何二记得很清楚,这小舅,读书那就是一锅浆糊,调皮捣蛋确是一等一。
读到五年级,就将班里一个同学开了瓢。
老师没有过多指责几个打架的娃,只是让这小子付医药费。
这小子吓的不敢回家,直接跑到姐姐家。
当时,天都已经黑了,何高义只能借了一元钱,将自己这个小舅子抹黑送回村,先将一元钱送给被他开了瓢的同学家里,这才将这小子送回了家。
到了上初中,姥爷拿着棍子追他追了老半天,可这小子就是不愿再上学了,把姥爷气得哟,只能一个劲的骂姥将幺儿给宠坏了。
幺不再上学了,姥爷姥姥自然是从老大家分了出来,和幺儿一起单独过了。
不过这小舅读书不咋的,进山挖坑设套,爬树掏鸟倒是一把好手。
一张嘴,更是溜得不得了。
后来,还成了他们圆湾村书记,日子反倒是几个舅舅中过得最好的一个。(城里的三舅除外)
想到这个皮皮的小舅,何二不由的嘴角翘了起来。
可能是年龄最近的原因,几个舅舅中,他打小就和这小舅舅最是亲近。
进入窑弯村时,家家户户都是炊烟袅袅。
一条狗子见到有生人进了村子,开始猛的叫唤起来,然后就是十多条狗子呼应着冲了出来。
这就是山脚村子和窑湾村不同的地方,这里十家就有八家养上一条土狗。
而窑湾村呢,二百多户人家,就没有一家养狗的。
如果村里要是跑进一条野狗,全村上下,都会双眼放光。
那哪里是一条狗,分明就是行走的肉肉!
一条大黑狗,耳朵还缺了一个角,何二立刻大声叫道:“黑鬼,过来。”
大黑愣了半晌,感觉这家人有些熟悉,谨慎的慢慢靠了过来,鼻子嗅了嗅,这才摇起了尾巴。
狗群立刻就停止了狂吠。
阿娘也认出了,这是她阿爹家养的大黑狗。
“黑鬼,带我们回家。”
大黑尾巴摇的更带劲了。
狗叫自然是引来不少的村民。
“哟,桂英回来了啊。”
黄桂英自然笑着大婶子,二婶子,招呼个不停。
一行人,说说笑笑的往姥爷家方向走了过去。
姥爷家,基本也在村里的最东头。
这里的人家,建房就没个讲究了,东一家,西一家的,前前后后,上下高低参差不齐。
有的人家的屋檐就紧挨着后面的晒场。
村里的道路也是上下蜿蜒。
如果对村里不熟悉,进了村子,想出去,少不得转晕头。
还真靠山吃山,小舅家的房子墙壁,全是石头砌成。
这些形态各异的石头,也不知道是怎么砌得齐齐整整的。
最让何二佩服的就是,小舅家两间半屋子的屋面,直接就是厚约二十公分,宽也约四十公分,长度约莫4米的条石一块块搭建的。
不仅仅是他家,各家各户房子大都如此。
还真是,一房管数代,半点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