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慈禧皇太后叫来李莲英,让他秘密派几个心腹太监,暗中去调查在光绪皇帝药物中做了手脚的事。
奇怪的是,那些被召集去再次诊断光绪皇帝病情的太医们,在回家途中却突然遭遇刺客袭击,所幸只是伤了几个人,其他人并未致命伤害。
虽然这件事情使得调查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境地,但是张之洞等人觉得,既然调查已经开始,就不能半途而废,就此收手。不管前方阻力有多大,一定要一查到底,给大家一个交代。
于是,他们一边派人保护剩余太医的安全,一边派人暗中收集线索,查找幕后黑手。
众人心中暗自揣测,觉得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似乎都有袁世凯的影子在作祟。
他们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就是这个野心勃勃、手握重权的家伙,暗中对光绪皇帝所服用的药物动了手脚。
可是,他们也只能是猜测,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猜测,大家只能暂时按捺住心头的愤怒和疑虑,耐心地等待着暗中调查的结果。
毕竟,要想揭露这样一个位高权重之人的阴谋诡计,必须得有铁一般的事实作为支撑才行。
日子就这样在充满猜忌与不安的氛围中一天天过去,而那隐藏在暗处的真相,仿佛也变得愈发扑朔迷离起来。
其实,这些大臣对袁世凯的怀疑一点儿没错,就是他对光绪皇帝服用的药物中做了手脚,投了毒。
袁世凯一直想把光绪皇帝除之而后快,因为自从戊戌变法,袁世凯告密后,光绪皇帝就对袁世凯恨之入骨,几次想把袁世凯杀掉,以解他的心头之恨。
可是,苦于慈禧皇太后的保护,光绪皇帝无从下手,对袁世凯也奈何不了,只能怀恨在心,伺机而动。
后来,袁世凯在庆亲王奕匡和慈禧皇太后的大力支持下,他又顺利地进入了军机处,成了军机大臣。
光绪皇帝对此更是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当下派人就把袁世凯给做了,以解心头之恨。
袁世凯也看出了光绪皇帝对他的厌恶和憎恨。起先,袁世凯由慈禧皇太后罩着,他对光绪皇帝还没有多少的害怕和恐惧。可是随着慈禧皇太后逐渐老去,而又病魔缠身,不知道哪天一病不起来,去见阎王。到时候,光绪皇帝上台当权了,他还能放过袁世凯吗?
袁世凯这样一想,害怕了。
毫不怀疑,光绪皇帝当权后,首先下旨杀掉的人一定是袁世凯,因为袁世凯断送了他一生的政治抱负,毁掉了他美好的政治前程。
要不是当年袁世凯给慈禧皇太后告密,他现在说不定就是大清朝威风凛凛的皇上,九五至尊,他会把大清朝治理的富国强兵,繁荣昌盛。
这一切都因为袁世凯的告密而终结,最后付之东流,一切成了泡影,他还被慈禧皇太后终身软禁在瀛台。是可忍孰不可忍!慈禧皇太后驾崩后,他一定不会放过袁世凯的。
袁世凯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考虑,才不得不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光绪皇帝采取断绝措施,决定在他服用的药物里做文章。
袁世凯秘密派人收买了光绪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给光绪皇帝服用的药物中放了慢性毒药。
光绪皇帝吃了有毒的药物,肚子开始疼痛,脸色逐渐变黑,气息渐渐微弱,油尽灯枯,大限将至。
瀛台中的光绪帝,生命之火越来越微弱,整个皇宫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一场围绕皇权归属的风暴即将席卷而来。
就在文武百官,王公大臣们着手收集证据,决心查出谋害光绪皇帝幕后凶手的时候,慈禧皇太后的痢疾病又犯了,肚子疼得厉害,浑身发冷,而且这一次病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重。
李莲英一刻不离地陪在慈禧皇太后左右,他派人叫来医生杜仲骏,让他给慈禧皇太后看病。
杜仲骏给慈禧皇太后把脉后说:“大总管,老佛爷是受了点风寒,并无大碍。只是人老了,免疫能力下降,有点风寒扛不住。吃几副药,调理一下,静养几天就好了。”
“那你就快快给老佛爷开几副药,让老佛爷喝了,尽快把老佛爷的身体调理好,让老佛爷好起来,朝廷还有许多大事等着老佛爷裁决哩。”李莲英催促杜仲骏说。
杜仲骏赶紧给慈禧皇太后开了几副药,李莲英派人去太医院抓回了药,让人尽快熬制药,端来让慈禧皇太后服用。
其实杜仲骏是不敢说,他心里明镜似地清楚,慈禧皇太后已经病入膏肓,油尽灯枯,日薄西山,行将就木了。她的大限也快到了,说不定就和光绪皇帝驾崩的日子不差前后。
当然,这么重要和机密的话,他是不能说给慈禧皇太后他和李莲英听的,也是不能说给其他军机大臣听的,他也是不敢说的。
因为这话一出口,就会引来朝廷上下一片混乱。说不定整个国家就会出现一片混乱,百姓就会涂炭生灵,流离失所。
为了国家的安定,老百姓的安危,他只能把这些话深深地埋藏在心里,永远不说出来。
两宫都得病了,卧床不起,这可急坏了军机大臣们和李莲英,他们再也无精力和时间去调查谁在光绪皇帝的药物中做了手脚,让光绪皇帝吃了中毒药物的事情了。
他们现在面临的最迫切的事情是,一是担负起处理国家大政的事情,二是积极准备两宫的后事问题。
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匡自然就承担起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他召集军机大臣商议两宫的后事问题。
“各位大臣,现在皇上已经大限将至,很快就不行了。可是在这关键时刻,老佛爷又病倒了。咱们不得不一起商议一下有关皇上和老佛爷的后事问题。请各位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庆亲王奕匡说。
“王爷,微臣以为,我们应该尽快派人前去西陵给皇上找块‘吉地’,为皇上准备陵寝吧,不然来不及了。”张之洞捻着胡须说。
“对,王爷,张大人说的对,皇上现在病得很重,应该尽快给皇上修建陵寝,说不准哪一天皇上龙驭宾天,到时候咱们就有点措手不及,手忙脚乱了。”鹿传霖说。
当然,大家只谈光绪皇帝的陵墓,不说慈禧皇太后的陵墓。这不是说慈禧皇太后没有光绪皇帝重要,主要是光绪皇帝岁数年轻,陵墓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过,更别说修建了。
而慈禧皇太后则不同,她的陵寝早已经修好了,它在东陵的普陀峪,所以,这次光绪皇帝的陵寝就打算修建在西陵。
庆亲王奕匡点头称是,“张大人说得对,那此事就交给你去办吧。”
张之洞领命而去。
然而袁世凯却心怀鬼胎,他不想让光绪皇帝驾崩后顺利下葬,他怕光绪皇帝的陵墓建成后,成为某些人缅怀旧主反抗他的象征。
于是他暗中指使手下到处散布谣言,说光绪皇帝是被奸人毒害致死,在入土之前必须查清事情真相,否则就会有不祥之兆降临大清。
一时间,京城里人心惶惶,议论纷纷,谣言四起。
庆亲王奕匡听到谣言,勃然大怒。
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
庆亲王奕匡知道,这谣言必定是袁世凯捣的鬼,意图是在破坏局势稳定。
但是,他更清楚,当前首要任务仍然是筹备两宫后事,而不能被谣言蛊惑。他一边安抚民众,一边加紧落实光绪皇帝陵寝事宜。
同时,他也派亲信留意袁世凯的动向,以防他再生事端。
慈禧皇太后这边,病情愈发严重,意识开始出现时而清醒,时而模糊的情况。
她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朝中暗流涌动,可是却无能为力去掌控这个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