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这种事?”
“少见多怪,自己有空去了解、了解便知道。比如西方的一些灯具,玻璃杯、玻璃瓶等,超百万的不在少数。”沈世杰跟他说。
比如tiffany的粉红莲花台灯,就拍出过两百八十万美元的高价。
那是一座台灯,制作于1906年,纯手工打造,由2000个独立组合的玻璃片构成,所有玻璃片都是手工切割,再用铜箔技术串接在一起。
“所以,这真是玻璃?”
“错!是琉璃,我们中国的艺术品。”沈世杰摇头。
这便是传说中的琉璃?李维上下打量着那块“玻璃板”。
他当然听说过琉璃,西游记中,沙僧不就是因为打碎了天庭的一盏琉璃而被贬入人间的吗?
从这也能反映出琉璃在古代的珍贵。
“感觉没有玻璃透明,表面还有一层金属鎏光。对了,这玩意是干什么用的?”李维问题多多。
没办法!他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实属为零。
“琉璃和玻璃的制造工艺都不一样,肯定会有所区别。这么说吧!每一件琉璃一出炉就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这是玻璃没法比的。
至于它是干什么用的,我也不太懂。”沈世杰将难题交给楚健。
众所周知,玻璃是沙子烧出来的。而琉璃是采用“琉璃石”加入“琉璃母”烧制而成。
相传,琉璃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的阴阳家搞出来的。
他们尝试用提纯后的金属铅去烧炼,这种方法炼制出的琉璃由于原料中不再含有铅矿中附有的众多杂质,因而更加光洁晶莹,更像玉石,而且熔炼温度也有所降低。
古法琉璃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火里来、水里去,要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古法琉璃的精品制作,相当费时,有的光制作过程就要十几二十天,而且主要依靠手工制作。
当中的各个环节的把握相当困难,其火候把握之难更可以说是一半靠技艺一半凭运气。
更关键的是,古法琉璃不可回收,不象金银制品,也就是说一旦出现一点点问题,十数天、几十道工序,多少人的努力就立刻付诸东流,所以世上没有两款一模一样的琉璃。
提到琉璃,就必须警惕水琉璃了。
“水琉璃”其实就是“仿琉璃”制品,而不是真正的琉璃。
一般的水琉璃都是以透明树脂胶加颜料浇制而成的树脂制品,其特点是成本低、技术含量低、工艺简单、易于批量生产。
那玩意等同于塑料,远远轻于真正的琉璃,商家常将水琉璃与大量的金属附件组合在一起,以其在重量上造成混淆,更有一些不良商家为蒙骗消费者,常在水琉璃制品底部,暗藏铅块等重物,以造成“真琉璃”的假象。
楚健又从那堆东西中找到一个老旧的匣子,递过去:“看看,那块琉璃是不是镶嵌到这上面的。”
沈世杰等人一看,将那块琉璃对比一下,果真发现刚刚好可以镶嵌到匣子上方的凹陷处。
“这盒子真不错。”
“我国古代的箱匣,向来不差。其精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以至于现代中式礼盒设计仍深受其影响,从中汲取灵感。”
箱,作为一种方形器具,在古代主要用于收藏衣物。而匣,则通常呈方形,用于盛装各种物品,其中大的被称为箱,小的则被称为匣。
古代比较少用“盒子”这个名称。
最初,这些箱匣主要用来盛装食物,并配备了提手,以便于携带,这种带有提手的匣子被称为提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箱匣的功能逐渐多样化,除了衣物和食物,还可以用来装载文具、册页等物品。最终,箱匣演变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包装形式。
常见的箱匣种类繁多,包括书箱、官皮箱、药箱、镜匣、轿箱、百宝盒以及香盒等。
沈世杰:“楚哥,这好像是个镜匣。”
楚健微微颔首:“你没看错,确实是个镜匣。”
镜匣,顾名思义,是用来盛放镜子的,其设计巧妙,不仅便于携带,还能有效保护镜子免受损伤。
像眼前的这件镜匣,内藏可支起之镜,古时女性常以此为梳妆之用。
在古代,这也属于高档货,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才能拥有。
这玩意因铜镜易生锈,为了保护其完整,便有了镜囊、镜匣及开合自如的镜台等物应运而生。
楚健告诉这些人,明清时期,镜匣尤为盛行,以黄花梨木和红木为上乘材质,木纹自然、打磨光滑、包浆温润,再配以精湛雕刻,造型简朴而不失闺阁之秀美。
其实,与女性钟爱的精致镜匣形成鲜明对比,古代帝王将相们则钟爱另一种被誉为“皇帝的玩具箱”的匣子——多宝盒。
专为陈列古玩器物而设计,多宝盒巧妙地将格内空间划分为多个纵横交错、高低不一的精致小格,用以陈列各式文玩珍宝,使得每一件珍品都能得到妥善的安置与展现。
“如果单单是刚才那块琉璃,价值有限,顶天就是十来万,但再加上这镜匣,那就不一样了,价值不会低于五十万。”沈世杰估价。
他对这杂货铺老板也是服了。
什么东西都拆开来。
“这又是你家孩子拆的?”
杂货铺老板讪讪一笑,继续硬着头皮点头:“孩子不懂事,调皮得很。”
李维翻了个白眼,暗道:我看调皮的是你。
不过,无非也就是多给二十万缅币,几百块人民币而已,李维懒得计较。
刚才那顶官帽被分成三样,这镜匣被拆成两件,一共就是五件,所以李维给了一百万缅币。
倒也无伤大雅,问题不大。
杂货铺老板有点小心思,也是人之常情,谁不想多挣点钱?
“这些都不要吗?”杂货铺老板拿到钱,笑得见牙不见眼。
何大柱尝试自己碰运气,拿起一样自己看着很老的物品,没记错的话,自家老头子也入手过类似的东西。
“这东西怎么样?”他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