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揖死后,贾谊从此伤心欲绝,长年泪流。泪水仿佛就如他的生命之水,流了一年多的泪水,贾谊的生命终于也枯竭了。33岁的贾谊在抑郁中离世…
贾谊之死,无论是对刘恒或是汉朝,都是一笔精神财富的巨大损失!在汉初,再也找不到一个像贾谊这般见识高远、才气贯世的天才思想家和政论家。贾谊的很多思想,都对汉朝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抑商扬农;禁止私人铸钱,主张归国家统一管理;采取切蛋糕分法,削弱封国势力,保持国家稳定…哪一个对国家的发展不是有利的?当然了,贾谊也对刘恒提出过差劲的意见,那就是主张废除和亲政策,对匈奴作战。甚至还信誓旦旦地说:只要让他带兵打匈奴,肯定不辱使命,把留在匈奴的汉奸通通抓回来治罪!
贾谊这个牛吹得过头了。幸好,刘恒没有采纳…
关于贾谊的早逝,从汉初的司马迁开始,便有后世多少文人替他婉惜。有诗为证: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七律咏贾谊》
话说回来,关于天才早逝,似已构成世界文化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象,甚至有科学家、医学家就此做过专题研究。他们认为,天才之所在厉害,关键在于过度开采大脑蕴藏资源。大脑的积极活动,需强有力的心脏和脑血管来完成。而天才在进行创造性极强的思维活动中,经常使用到大脑中常人用不到的部分,他们大脑所需的供血量就比常人要大得多,所以天才们的心脏就长期处于一种超负荷的运转中,这必将大大损害他们的健康,致使许多英才英年早逝…
事实上,贾谊之死并非因为以上所说的进行超负荷工作而过劳死,准确地说:他属于抑郁死!在论证到底是谁杀死了天才贾谊上,我们发现,有几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首先是不可测的命运,那就是梁怀王刘揖的意外骑马摔死。
再看打压贾谊的两批人:一批为周勃、灌婴等人;一批为邓通。当初项羽输给了刘邦,是虎豹输给了群狼;贾谊输给了周勃、灌婴、邓通,则是鸿鹄输给了群狼和麻雀;周勃和灌婴属于凶猛的狼群,邓通属于吱吱之麻雀!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话讲的不仅仅是一个生物现象,更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如从后者研究,就会发现:贾谊这等天才,无论是和周勃们,还是邓通们,都不能类聚到一起。他们共属一个生物圈,一旦挤进一个异类,必须群而攻之。也就是说:如你要进入群狼,你首先得是一只狼;要进麻雀窝,你首先得变成一只小麻雀。
但贾谊不属于草原,不更不属于枝头,他只属于天上!他是天才,是高高在上的鸿鹄,所以他注定是孤独、寂寞,甚至是无助的。一旦落在地上,受到伤害更是必然的!
最后导致贾谊之死的,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就是汉文帝刘恒!有一种爱,叫做明明知道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刘恒和贾谊的政治关系也许正是如此。贾谊爱刘恒,胜过刘恒爱贾谊。然而世间最悲痛的不是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不在一起的原因竟是由外人骚扰而造成的。
因周勃们骚扰,刘恒疏远了贾谊;因邓通的阻拦,贾谊继续臭老九的生涯
。难道说:刘恒心里就没有一个可坚持的准则吗?事实是:刘恒不但知道自己为什么抛弃贾谊,且知道为什么要抛弃。
说白了,皇帝也不是好干的。别看他整天高高在上,其实很多时候,他就像走在钢丝上的猴子,必须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寻找平衡点。所以说:刘恒不停地冷落贾谊,先偏向了周勃,后又偏向了邓通,都是站在钢丝上寻找平衡点的结果。
这就是政治,犹如男女交欢,却又不讲太多感情!
贾谊的隔代同伴屈原曾在《离骚》中叹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总是以美人自喻,天才配贤君犹如美人配香草。贾谊也像到处招惹人而又不得宠的美人,唯有独守空房,在命运的岁月里任容颜衰老,抑郁寡欢,最终被从窗前飞过的那片黄叶勾走了魂儿…
让汉朝人忧心忡忡的匈奴狼灾,终于降临这片黄色的土地!梁怀王刘揖坠马而死的同月,匈奴骑兵开始入侵陇西郡郡治狄道,不断攻击抢劫。
汉朝人并不知道:这仅仅是老上单于的试抢演习、未来大规模入寇的开始!不过,还是有人看出匈奴将有大动作的迹象。这个人,就是太子刘启的智囊:晁错。
晁错,平生为人刚正苛刻。早年随某大师学习申不害、商鞅的刑法之学,通晓典籍,因此被提为太常掌故。后来,刘恒发现满朝无人治《尚书》,又听说齐国有一叫伏胜的人是旧秦时代的博士。秦始皇焚书时,他把一部《尚书》藏于墙壁之中。直等到汉朝建立、汉惠帝废除书禁,伏胜才得以毁壁取书。但因年深日久,原书大半已损毁,只剩下29篇残简,于是伏胜就开始在齐地教授《尚书》,以后靠治《尚书》吃饭(后来汉武帝时期,鲁恭王刘余又在孔子旧宅的孔壁中得到29篇《尚书》残篇,合成58篇,由孔子的十二世孙孔安国考订笺注后,流传后世)
但伏老先生目前已九十多高龄,要想征召他入朝,实在是有些为难老人家。于是刘恒决定:让太常派人去跟班学习。太常领导一眼就瞧上了晁错,派他去齐国留学。晁错从齐国留学毕业后回到长安,果然是个镀过金的人,满嘴跑的都是《尚书》。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晁错因此被刘恒提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又迁为博士。
博士晁错除博采各家之长外,还有一个特长,那就是策论。我们知道:策论是贾谊的绝手活。如贾谊说他自己第二,没人敢说自己第一。现在贾谊死后,晁错如说他自己第二,一样没人敢说自己第一。
我们找不到贾谊和晁错的交往片段,但纵观晁错的一生,他的诸多思想仍摆不脱贾谊的影子。最明显的地方就是:都主张重农主义、弱诸侯主义。两人不同的是:面对北方来势汹汹的匈奴,晁错没像贾谊那样跳起来喊打,而是提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建议。
晁错先上了第一篇奏章《言兵事疏》,指出用兵大旨在得地形、卒服习、器用利三事。地形有高下的区别,匈奴善山战、中原善野战;士卒有强弱的分别,选练必精良、操演必纯熟,毋轻举而致败;器械有利钝的区别,劲弩长戟利远、坚甲利刃利近,贵因时而制宜。再指出匈奴有长技三:中原之马弗与、中原之骑弗与、中原之人弗与;而中原有长技五:匈奴之众易挠乱、匈奴之弓弗能格、匈奴之兵弗能当、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匈奴之足弗能给。与匈奴作战,应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最后提出以夷制夷的策略:使降胡、义渠、蛮夷等作为前驱,结以恩信,赐以甲兵。险阻地区,就由这些外籍兵团出击;平原地区,则由汉朝战车兵团和弓箭进攻。两者合一,互相支援,才可构成万全之策。
紧接着,晁错又上第二篇奏章《论守备边塞疏》第三篇奏章《论募民徙塞下疏》,提出募民实边的策略。该策略最大的好处就是可大大减少国家的战争成本
。道理是很显然的:匈奴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只要是没饭吃、没衣穿就过来抢,抢完就跑。于是汉朝要打他,农人不得不放下地上的活、商人不得不停下手头的生意、军人不得不背井离乡、皇帝不得不亲征…导致一旦匈奴来袭,整个国家上上下下都手忙脚乱,心躁不安。这就是匈奴留给汉朝人的后遗症。晁错认为,要想治好这个后遗症,最好办法就是鼓励百姓搬到边塞居住。鼓励的办法就是:开始几年的吃住穿行,通通无偿赠送。同时奖励百姓开垦边塞,免其税赋。更有诱惑的条件还在后头:只要愿搬往边塞居住,有罪者,赦其罪;无罪者,拜其爵。这样,边塞居民可春来劳作;闲来吹风;战时则保家卫国,可谓两全其美。
汉文帝12年(bc169)12月,黄河在东郡酸枣县决口,东溃金堤(东郡至平原郡一带黄河两岸的石堤),东郡大面积受灾,国家征发大量劳力前往堵塞决口。
汉文帝12年(bc168)1月,汉文帝下诏:赐各诸侯王的女儿各二千户封邑。2月,汉文帝下令放出汉惠帝刘盈时代的后宫美人,让他们**间去自行婚嫁。3月,汉文帝下令取消出关、入关用‘传’的制度。
本年,晁错又上《贵粟疏》,提出入粟输边之策。便是令百姓纳粟入官,接济边关军饷。而政府作为回报,承诺:有罪可以免罪,无罪可以授爵。按照入粟的多少,为级数的等差。
此疏虽开了后世卖官鬻爵的滥觞,但在当时的汉文帝看来,晁错实在是太有才了!真正的策论,不在于它能否让人心情澎湃,而是它的可行性。对刘恒来说,晁错的策论真是一场及时雨。于是,他全部采纳,颁布实施。这些政策实行后也有了相当的成效,晁错一时得宠。
汉文帝听从晁错建议,免除当年一半租税。在地方上设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
汉文帝13年(bc167)2月16日,汉文帝下诏“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供祭服。其具礼仪”
秦朝时,宫廷内有秘祝之官。作用是一旦遇到天灾,便移过于下。夏天,汉文帝下诏“天道,祸自怨起、福自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现在秘祝之官却把这天灾移过于下,这是彰显朕之不德,大不妥”下令废除秘祝之官。
5月,一个叫淳于缇萦的少女的上书深深打动了汉文帝刘恒。事出有因:齐地名医、太仓令淳于意被人告发有罪,被判肉刑,押往长安执行。
淳于意无子,只生五女,临行时都去送父,相对悲泣。淳于意怒道“生女不生男,事急无所用”为此二语,激起了淳于缇萦的血性,遂与父同赴长安。到长安后,淳于意被下狱,淳于缇萦则冒死上书,说自己父亲在地方上为官廉平。不小心犯了法,要受肉刑。但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受肉刑之人以后便想改过自新也不可得了。所以自己愿意被没入官婢,以赎父亲之罪,让父亲能有日后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后颇受感动,马上下令赦免淳于意。另外,淳于缇萦上书中“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两句话打动了他的恻隐之心,汉文帝下诏革除肉刑,让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改定刑律。
汉律中的肉刑分为四种:一为髡,即剃光头发;二为黥,即脸上刺字;三为劓,即割鼻子;四为斩左右脚趾…张苍、冯敬等众大臣会商后上奏:髡刑、黥刑皆改为城旦、舂;劓刑改为笞三百;斩脚趾刑改为笞五百。
6月,汉文帝下诏免除当年田租。
起点中文网.qidianm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手机用户请到qidianm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