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烟见她神游天外,朝着白延礼尴尬一笑,暗中撞了撞凤离的胳膊,提醒她回神。
凤离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脸红了红,道:“抱歉,走神了。”
白延礼温声问道:“你在想什么?”
凤离脱口而出:“想办学校······”话一出口,她便有些后悔。
她只是有个大概的想法,却贸贸然说了出来,怕是要遭嘲笑了。
白延礼果然笑了,不过不是嘲笑,而是夸她:“我家小离果然长大了,都想办一家书院了。”
隔壁耳力好的南谨行捏碎了手里的茶杯,吓得明天明地二人悄悄往后退了几步。
凤离不好意思的道:“我只是这么一说,并没有······”
许是看出了她的窘迫,白延礼为她倒了杯茶,道:“你想办什么样的学校呢?白家也有书院,说不定能帮你。”
他温和带笑的眼神让凤离的心定了下来。她组织了一下语言,道:“大凡读书人,想的都是依靠科举一飞冲天,但这类人入仕之后,为国家和百姓做的事情要么不多,要么干脆就搜刮民脂民膏以弥补自己前期的辛苦。我不否认有好官清官,但就我听过的,那些在官场迷失自我乃至成为罪人的亦不在少数,拉帮结派、官官相护在官场上更是常态。且这些人自诩是文士,是君子,藐视非文科出身之人,排挤与自己政见不合之人,搞得朝堂乌烟瘴气。”
“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能够接受教育的人太少,且书院能教的类型单一,导致这些读书人自视甚高,没有了最基本的道德礼仪,没有了做人的底线。书上常说教书育人,但我们现在的书院书是教了,人却没有育好。我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竞争的心态。”
“竞争的心态?”白延礼本来只是抱着不打击她的心思听她说,没想到她却说出了自己未曾想过的事情,顿时严肃了许多。连一心念诗的荀老夫子都坐直了身子,目不转睛的盯着她。
凤离点头道:“不错。我说的竞争不是指他们在科举上没有竞争,而是指他们在所学类别上没有竞争。现在的书院,都只教学子熟读典籍,教他们作诗写文章及骑射和棋类,好一些的便会多教些为人处世之道和治国之典,其余与民生相关的却是半点不让他们沾。这样的人出了学校之后自然无法站在百姓的角度去做事,而蔑视百姓的人,又怎么可能当好官,为国家效力呢?”
“所以我想的是,咱们为什么不设立专科学校,招募所有有心学一门技术的人入学?”
她说得有些口渴,停下来喝了口茶。
隔壁,南谨行亦听得津津有味。他转头对明天道:“去拿纸笔,把王妃说的话记下来。”
明天刚要出去,就听他笑着说了一句:“不愧是我家阿离,心中装着家国百姓,才担得起安王妃之名!”
明天和明地猝不及防的接了一嘴狗粮,还得笑着附和:“是是,王妃最厉害!”
另一边,凤离接着道:“圣人曾言有教无类,说的是教育不该分人,不管什么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我觉得,这里还可以加上一点,就是教育也不该分种类,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技术,都应该传承给下一代。现而今,咱们许多民间的绝技靠的都是家族或师门传承,传着传着就消失了。如果我们能够把这样的人集中起来当夫子,把技术交给愿意学习的人,那百姓多了吃饭的本领,技艺也能代代传承,何乐而不为?”
白延礼和荀老夫子思考着她的话,没有开口。
凤离还说道:“古往今来,咱们还是把教育局限在一个小范围之内,如果可以,我想打破这个局限,让每一样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百姓、有益于进步的技术和思想都能被记录、被传承、被发扬光大。如此,社会才会不断进步,人们才能越来越好。”
“白大哥,我想,如果真把这样的学校办起来了,那我们就可以给所有的书院和学校下达要求,即每个学生想要毕业,都必须达到学校制定的毕业标准,成功毕业的人将得到书院下发的证书。有些行业必须拥有专门的证书才行。比如一个人想当官,那他必须要有文科类学校的毕业证书。有人想行医,那就要有医科类的毕业证书。有人想做陶瓷,也要有陶瓷学校的毕业证书。还有建筑类的等到。这样一来,我们起码能保证参与这些行业的人确实有相应的本事而不是去混吃等死。”
“一旦我们实行学校证书制度,那学子们便会有危机感,而不是自觉在学院读过书便与旁人不同。另外,所有的毕业证书都是国家承认、全国通用的,这些只会舞文弄墨的学子也再没有资格去藐视别人。只要他们有了危机感,失了优越感,便会沉下心来好好做人做学问,于国于民都是好事。”
“还有,国家也不应该只以科举选人才,完全可以从专科学校中选拔相应的人才。比如桥梁建造、水利、道路、御医、刺绣、制衣、商业、武术等等,这类人才都是国家和百姓需要的,朝堂之上,官员并不仅限于文官,还应该有各门各类的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白延礼思虑道:“按你所说,这样的学校最终不是也会变成文科类学校一样,只偏重一门吗?如果只学某一科,那文化知识跟不上,也难有大发展吧?”
对此,凤离早就想好了:“所以每个专科学校都应该开设基础文化课程,包括基本的国学、算术、德育、体育等等,其余的琴棋书画可视学生兴趣开设相应的兴趣班,不强求。”
荀老夫子又提出疑问:“可是这样学习的周期会不会长了些?据我推算,这样至少要有五年时间才能入门。”
“学习周期长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真本事,但考虑到有些家庭确实负担不起,所以我们可以为他们设立半工半读制度,即帮助他们在读书之余赚取学费,对于确实困难的设立助学金,同时设立奖学金,对家庭有困难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予以奖励。”
“这样的学校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啊!”吴烟虽不太了解,但听着就感觉很烧钱。
凤离认真的道:“再费钱,只要有利于国家和百姓,也都要去做的。就好比有个地方面临决堤,难道我们能因为烧钱就不去修吗?而且,我们设立的学校不只让朝廷出钱,还可以拉富人入股,朝廷占主导权,在平时可以给富人一些政策上的优待,这样朝廷、股东和学校都能获利。”
她的思路清晰了许多,愈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这是她的世界,她想让这里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