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的普通百姓并非愚昧无知之徒,自然不会蠢到去守护齐国与琅琊十二国的社稷。
接管计划公布不久,琅琊的普通百姓便安定下来,并且自发地互相帮助,耐心等待大周王师前来接管。
……
十月,琅琊一带异常热闹。
大周王师按照预定计划,全面接管琅琊一带。
姬宫湦接连颁布王命诏书,内容不再有任何顾忌。
其一,齐侯购偕同琅琊十二国国君,枉顾社稷子民,卷走府库弃国而逃,实乃叛周背民之恶行,现对齐侯购与琅琊十二国国君废国夺爵。
其二,齐国戡乱军正式并入大周王师序列,与逐鹿军东海戍卫团及中原游击团,合并整编为固定建制的逐鹿军。
其三,管庄进献齐国原有疆域,又率领齐国戡乱军并入大周王师,正式敕封其为逐鹿军中郎将。
其四,齐国原有疆域设立胶西郡,胶东半岛设立辽东郡,琅琊一带设立琅琊郡。至此,大周帝国已有四十个郡。
其五,齐国与琅琊十二国原有子民,皆可入籍大周帝国新国人。
开春雪化之前,大周帝国将持续运送粮食物资,帮助齐国与琅琊十二国原有子民渡过寒冬。
待到明岁气温回升,再参照此前接纳模式,分散安置到各郡县。
除上述五道王命诏书外,琅琊一带海岸线还发生一件大事,但是姬宫湦并没有正式公布,而是让人故意制造悬念。
其实,便在齐侯购等人登船后不久,戡乱军所驾驶的海货船便在不远处巡游,见到齐侯购所在船队,立即发动围堵截击。
结局不出所料,齐侯购所在船队无一幸免,全都在熊熊大火笼罩下,沉入大海之中。
很快,琅琊一带海岸线的渔民,便陆续传出消息。
齐侯购与琅琊十二国的国君登上出逃船队,结果刚驶离海岸码头不久,便因为不知名的原因,导致整支船队的所有船只,都突然燃起熊熊大火。
最终,所有船只的残骸都沉入大海,齐侯购与琅琊十二国的国君等出逃者,自然是无一人幸免,悉数葬身鱼腹。
有人传说,其等背叛周室,抛弃自家子民,枉顾万千性命,上天因此震怒,便降下炽热的天火,将整支船队焚烧殆尽。
也有人传说,齐侯购与琅琊十二国的国君等人出逃时,由于划分钱财谈判失败,引发内讧与火拼。
无论是何种传说,都可以明确一点,齐侯购与琅琊十二国的国君等出逃者,均已命丧大海。
齐国与琅琊十二国,在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
算上此前弃国而逃的燕侯衮,曾经的九大诸侯国,晋国、翼国、宋国、卫国、陈国、鲁国、齐国与燕国等八大诸侯国皆已消失,仅剩位于云梦大泽的楚国。
从始至终,楚君熊仪表现得皆是无比忠诚。
大周帝国正式设立,楚君熊仪曾特意派遣使者熊甯,前往镐京王城庆贺。
对于大周帝国大举开疆拓土,接连兼并各类诸侯国的事,楚使熊甯表现得异常淡然。
根据太常姬黁的奏报,楚使熊甯曾经指出,楚国居于荆蛮,其他诸侯国历来鄙视楚国,彼此之间本就极少联络。
周楚约定划江而治后,楚君熊仪便陆续与其他诸侯国断绝联系。
大周帝国接连并合其他诸侯国,确实有一些传闻传入楚国,但是楚君熊仪对此并未在意,只言那些诸侯国罪有应得。
楚国身为大周帝国屏障,周天子亲自加封伯爵诸侯国,将永远追随大周帝国。
姬宫湦见此,便没有急于吞并楚国,而是继续推动楚国往南开垦。
此前大周帝国收购巨蛇皮肉,楚国商贾纷纷组建商队,前往五岭捕杀巨蛇获利。
捕杀方式颇为简单粗暴。
先是追踪巨蛇的活动痕迹,逐步锁定巨蛇窝所处的大致位置,接着开始环绕巨蛇窝所在山林,点燃地上的枯枝落叶,只留下一个狭窄的小缺口。
大火与浓烟很快便让巨蛇惊慌失措,随后只能往小缺口处逃窜。
小缺口处,早已布置有好几个捕捉陷阱,只要巨蛇途经小缺口处,便会触发倒钩绳索机关,最后将巨蛇缠绕紧实。
得益于这种捕杀方式,大量巨蛇变成皮肉,丘陵也因此变得干净许多。
尤其是火势经常会失控,无形中提升楚国往南开垦的速度。
伴随五岭巨蛇数量逐渐减少,楚国探路之人早已越过五岭,开始深入岭南地区。
西周末年,雨水较为丰沛,其实主要指关中、中原与西北等传统王朝核心区。
江水以南的降雨量,整体上与姬宫湦前世相差无几。
岭南地区则恰恰相反,非但不似姬宫湦前世史书所载那般,与原始的热带雨林无异,反而处于较为干燥的时期。
春夏时节雨水依旧照常,秋冬时节则会进入漫长的干燥期,有时候整个秋冬时节,都没有几场像样的雨。
换个角度,特别像姬宫湦前世非洲的雨季与旱季。
通常情况下,只需要秋冬时节的一场普通山火,便能将岭南的大片丘陵烧得光秃秃的。
杂草灌木一律化为草木灰,树木则变成没有叶子的木架子。
直至第二年开春,在春雨的滋养下,才开始有所恢复。
如果赶在第二年开春之前,把树木砍倒,并将树根挖出来,平整好山坡,便能得到一块可以开始耕种的薄地。
根据这种情况,楚君熊仪制定新的开垦计划。
先行略过开垦五岭以北,修通翻越五岭的道路,随后全力开垦岭南地区。
……
姬宫湦暂时无暇顾及楚国。
齐国与琅琊十二国灭亡后不久,吴国方面也陆续传回来最新进展。
太宣太史柸以周天子使臣的身份,抵达吴国都邑梅里时,得到吴国国君姬夷吾的热情接待。
随后,双方正式会面商谈。
太宣太史柸对吴国旧事颇为熟悉,与吴国国君姬夷吾彼此佐证,确定宫中典籍所载无误后,才开始进入正题。
自从姬宫湦设立东海郡,与吴国名义上管辖的疆域,中间只隔一条江水。
东海郡郡治与吴国都邑梅里,相距却长达五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