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小说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张士诚,又名张九四,兴化白驹场人,元末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元朝末年抗元起义领袖中,有“友谅最桀,士诚最富”之说,因受不了盐警欺压,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奉为首领,袭据高邮,自称诚王,僭号大周,建元天佑。

张士诚自年轻时代起,就做当地盐场的帮闲记账一类杂差,很能损公肥私,凭关系让三个弟弟干上操舟运盐的营生,顺便走私贩盐,张士诚轻财好施,很似《水浒传》中的“及时雨”宋江,颇得当地老百姓欢心。从人品上讲,张士诚为人是元末群雄中数一数二的“好人”,不奸险,能容人,礼待读书人,但乱世大伪,既然他没有杀妻灭子的“气魄”,根本就熬不到“最后胜利”的那一天。

由于张氏兄弟向寿州附近诸富人家卖盐期间多受凌侮,不少大户还欠钱不给,加上盐场一个弓手丘义没事就辱骂张士诚,惹得张氏兄弟杀心顿起。恰值当时天下已乱,于是张士诚和他三个弟弟,以及一个名叫李伯升的好汉,当时一伙人一共才十八位,起事时,他们并无远大理想,只是杀人泄愤而已。就这十来号人,先冲进盐场保安室把弓手丘义乱刀剁死,然后遍灭周围诸富家,放火烧掉不少大宅院,由于当时盐场工厂生活极其艰辛,苦大仇深,见有人带头挑事,纷纷报名加入,共推张士诚为主,百多人聚集一起,一下子就“攻克”了泰州。接着,他又破兴化,占领重镇高邮,胜利如此容易,张士诚便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开始称王称帝。

在天下大乱的“革命”形势下,张士诚很快占领了江南最富庶的常熟、平江两个重镇。平江即苏州,粮仓,衣仓,钱仓,真正的大富之地,而后,张士诚势力发展极为迅速,湖州、杭州、诸全,绍兴、宜兴、常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泗州以及朱皇帝的老家濠州,全部被其所占领。刘福通如此勇武之人,也被张士诚手下大将吕珍包围于安丰,出战时被杀,如果朱元璋不来救,连小明王韩林儿也会被张士诚军队活捉。

江南群雄,分为两大派系,即刘福通和徐寿辉的红军系,以及张士诚、方国珍的非红军系。红军系又分东西两派,东派名义上以“小明王”韩林儿为其主,实由刘福通掌握,郭子兴、朱元璋这一支其实就是东派红军系,在淮水流域四处闯荡。西派红军包括徐寿辉、陈友谅以及日后割据四川的明玉珍,他们的活动地点主要是汉水流域。“红军”之间,平时互相争得你死我活。所以,张士诚打刘福通,可称是天经地义之事,而且,张士诚和元朝的关系也很好玩,起事当年他就受朝廷“招安”,还弄了个官做,但当元廷要他出兵去打濠州等地红巾军时,张士诚怕吃亏,推托不去,而是径直占了高邮当起自封的王爷来。

时来运转后,他改平江为隆平郡,开弘文馆,招贤纳士,提前干起“贤德”帝王的营生。后来受苗军杨完者部的打击和朱元璋的挤兑,张士诚又接受元朝江浙行省右丞相达识帖木儿的“劝告”,再次投降元朝,当起大元的“太尉”来。扯虎皮做大旗,张士诚在几年间据地两千余里,北逾江淮,西至濠泗,东达至海,南连江浙,俨然江南一国。再往后,张士诚要当真王爷,元朝不答应,张士诚就自立为“吴王”,和元朝基本闹翻,连粮食也不往大都运送了。朱元璋、张士诚二人的冲突源于本来降附于朱元璋的“黄包军”头目陈保二忽然倒戈,逮捕了朱元璋派来的将领之后向张士诚投降。

朱元璋正忙于西线作战,起先还不敢与张士诚闹翻,派人送信一封,以“隗嚣称雄”的字眼奉承张士诚,希望两家“毋生边衅”。张士诚左右有不少文人,他自己也读书,深恨朱元璋信中以“隗嚣”比拟自己,如此,朱元璋就是“汉光武”刘秀了,就因这几句话,张士诚把朱元璋的来使扣压,不肯讲和。于是,朱元璋派大将徐达进攻常州,张士诚则派弟弟张九六来援。徐达设伏,活捉了张九六,“士诚陷郡县,九六力为多,既被擒,士诚气沮。”不久,华云龙等将又在旧馆大败张士诚另外一个弟弟张士信。连败之下,张士诚与朱元璋书信,表示愿意送黄金五百两,白银三百斤以及粮食二十万石,双方讲和。朱元璋得理不饶人,复信历数其罪,要对方放人让他。结果,“和议”彻底失败。围了数日,朱元璋军队终于又夺回常州。徐达善战,又顺利攻克常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张士诚二次受元朝“招安”。

此后,张士诚派兵攻常州,结果被汤和击败,而且还又丢了宜兴。朱元璋手下水帅大将廖永安乘胜入太湖,深入追击,反而被张士诚大将吕珍候个正着,生俘了廖永安。朱元璋想以俘获的三千张士诚兵将换廖永安一个人,张士诚不答应,他提出要以廖永安换自己弟弟张士德,朱元璋不答应,干脆先下手杀了张九六。结果致使廖永安被囚禁八年,死于张士诚的狱中。数败之下,张士诚不甘心,仍旧派人攻常州,又败;派兵侵诸全,杀守将;又派大将吕珍入长兴,结果再败。朱元璋遣胡大海进攻绍兴,不克而还。张士诚则派大将李伯升率精兵十余万进攻长兴,水陆并进,先胜后败,最终遭朱元璋守将耿炳文和常遇春内外夹击,狼狈而去。守金华的朱元璋大将胡大海被属将蒋英、刘震杀掉,几个人心中也害怕,忙派人向张士诚投降,大掠金华而去。趁乱,张士诚派其弟张大信和大将吕珍率十万兵马包围诸全。

结果,守将谢再兴与朱元璋外甥朱文忠设计使吕珍分兵,又以炮铳等火器相攻,以少胜多,打得张士信仓皇逃走。气急败坏的张士诚派大将吕珍集十万大兵进围安丰,杀掉了红巾军的“革命领袖”刘福通。由于名义上的“共主”韩林儿从安丰跑到滁州被吕珍追打,朱元璋不得不救,亲率徐达、常遇春移大军而来,终于击走吕珍。当是时也,险过剃头,如果西面的陈友谅倾国顺流直下建康,朱元璋玩完矣。朱元璋正擦冷汗,忽然传来一个大坏消息:诸全守将谢再兴叛降于张士诚。这时,朱元璋正在前线指挥军队与陈友谅干仗,无暇东顾。

张士诚逼元朝江浙行高官官达识帖木儿自杀,再次独立,年号仍用元朝的“至正”。张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其实是个见好就收的厚道人。史书称其“既据有吴中,吴承平久,户口殷盛,渐骄纵,怠于政事。”其弟张士信和其女婿潘元绍特别喜欢聚敛,“金玉珍宝及古法书名画,无不充溢。日夜歌舞自娱”。从前陈友谅要张士诚一起夹击朱元璋,张士诚不出手。现在陈友谅已败亡,张士诚反倒来了精神。在湖州周围,东吴兵大败,大将吕珍及外号“五太子”的张士诚养子等骁勇大将皆兵败投降,其属下六万精兵皆降。湖州城中的张士诚“司空”李伯升本想自杀“殉国”,为左右抱持不死,不得已也投降。到了年底,在朱亮祖大军逼迫下,杭州守将谢五也被迫开城门投降。如此,东吴左右膀臂皆失,平江成为孤城,面临南西北三面被围之势。然而平江城坚,一直打了十个月,才最终攻克。围城三月不下,朱元璋也不着急,只是从建康发来指示:“将在外,君不御,古之道也。自后军中缓急,将军便宜行之。”徐达接书感奋,更加细心和卖命。朱元璋见张士诚龟缩平江,志在必得,但也怕攻城死人太多。他原本之意就是围之困之,让张士诚最终不支出城投降。同时,朱元璋不断派人送书城内,以钱缪、窦融相比拟,劝张士诚自动归服。张士诚倔强,不报。

张士诚见城中粮余渐尽,他又是厚道好人,干不出杀人为食的恶事,便率绰号“十条龙”的上万亲军冒险突围。出城后,望见城左西吴兵队阵严整,心虚不敢犯,便转至舟门,向常遇春营垒杀来。这下可是遇到了煞星,常遇春有勇有谋,百战良将,挥兵直前,与东吴兵激烈厮杀。同时,他又指挥善舞双刀的猛将王弼从另路绕出,夹击东吴兵,把张士诚万余扈卫精兵皆挤逼于沙盆潭中,杀掉十分之三,溺死十分之七,张士诚本人马惊堕水,几乎被淹死。亲兵冒死把他救起,以肩舆扛上,复逃回城中。过了十来天,缓过手来,张士诚又亲自率兵从胥门突出。出于拼命,张士诚军勇锐不可当,打得正面拦击的常遇春部招架不住。如此天致良机,本来能突围,站在城头上的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却大呼:“军士打累了,可以歇兵”,于是马上鸣金收兵。张士诚等人愣怔之余,常遇春复振,掉头进击,把东吴兵打得大败,“自是士诚不敢复出”。形势危急如此,张士信却仍不知愁,总是大张盛宴,遍摆银椅,与亲信左右饮美酒,食佳肴。仆从向他进献一个大水蜜桃,张士信欣赏久之,刚张嘴要吃,忽然城下发巨炮,恰恰打中张士信,当场将其脑袋被击烂,与桃汁一起四溅飞迸。兵败弟死,张士诚仍旧很顽强,指挥城中兵民抵抗,杀伤不少西吴兵马。徐达展开总攻,百道攻城,东吴军终于不支,城陷。张士诚在府邸中闻城溃,对其妻刘氏说:“我兵败且死,你怎么办?”刘氏良德妇人,冷静答道:“君勿忧,妾必不负君。”言毕,她怀抱两个幼子,在齐云楼下积柴薪,与张士诚诸妾登楼,自缢前令人纵火焚楼。时值日暮。大英雄张士诚真是日暮途穷,独自呆坐室中良久,望着齐云楼的大火若有所思。然后,他投带上梁,准备上吊自杀。张士诚旧将李伯升受徐达谕指,到处寻找张士诚,刚好发现前主人在半空蹬腿,忙上前解救下来,号哭劝道:“九四英雄,还怕不保一命吗!”

徐达立即押张士诚上船,由水路送往建康。其间,张士诚一直坚卧舟中绝食。被押送建康中书省后,朱元璋派李善长“劝降”,张士诚大骂,两个人几乎动手。当夜趁人不备,张士诚终于上吊自杀。一说由于张士诚囚毙了朱元璋手下大将廖永安,张士诚被俘后,朱元璋便将其送予廖永安之子,廖永安之子将张士诚勒毙,之后大哭且呼“快哉!”据说,朱元璋就因为忿恨吴人为张士诚所用,于是以大地主沈万三家的租薄为依据,格外加赋,竟然高达每亩实粮七斗五升,仅数年时间,即将吴苏地区的中、小地主基本消灭干净。明朝学者贝清江记载说:“三吴巨姓……数年之中,既贫或覆,或死或徙,无一存者。”对于吴地人民来说,张士诚为人宽厚多仁,赋税轻敛,因此吴人对他颇多怀恋。至于明史中对他的多种指斥,多属朱明王朝之辞,多不属实。张士诚属下确有贪纵,但并不残暴,基本上在历史上未见有“滥杀”之实,加之吴地殷富,即使东吴官员爱钱,也不是刮地之贪。因此,苏州一带的人民多一直怀念昔日张士诚轻徭薄赋的仁德,时至今日,每年农历7月30日托名为地藏菩萨烧香,名称叫作“烧九四香”,显然,张士诚原名叫张九四,所以实际上就是在祭奠张士诚。

张士诚的父亲是张存忠字同兴,母亲是曹氏,伯父是张存玺字同庆,叔父是张存奎字同甫。张士诚的妻子:刘妃,郭妃,梁妃。张士诚的妹妹张士英(有墓俗称王姑墓),妹夫刘进。张士诚一女张清霞,夫潘元绍。张存玺字同庆有三子:九一(士福)、九二(士禄)、九三(士祯)。张存忠字同兴有四子:九四(士城)、九五(士信)、九六(士德)、九七(士义)。张存奎字同甫有三子:九八(士奇)、九九(士举)、九十(士元)。士诚兵败被擒时三妃和一子自焚而死,士诚四子,存三子,宗州,宗武,宗肇。

附:

张士义,又名九七,张士诚之弟,兴化白驹场人。至正十三年,张士诚率领部下攻打草堰之境的丁溪大姓刘子仁,其二弟张士义首先爬上墙头,不幸中矢而亡。

张士德,又名九六,张士诚之弟,兴化白驹场人。他在张士诚诸弟中最是强悍有谋,功劳也是最大的,张士诚在淮东站稳脚跟后,又命他率一支军队由南通渡江,开辟了江东的地盘。朱元璋部攻打张士诚部所盘踞下的常州,张士德率数万军队前往增援。朱元璋部将徐达在常州附近对张士德设下埋伏,一举击溃了张士德。逃跑的路上,张士德的马尥了蹶子,他本人连同两位部将皆被徐达部擒获。张士德不甘此辱,竟准备偷偷让人告知哥哥:不要同朱元璋妥协,应该投降元军,同灭朱元璋。朱元璋为除后患,遂将他杀死。他的死对于张士诚部的影响很大,张士诚如失左右手;而且,也恶化了朱元璋与张氏兄弟的关系,张士诚至死不降朱元璋。

张士信,又名九五,张士诚之弟,兴化白驹场人。通州之役被徐达军投石机击碎头部而死,时徐达令四十八卫将士,每卫制襄阳炮架五座,它炮架各五十馀座,昼夜炮声不绝。士信张幕城上,踞银椅,与参政谢节等会食,左右方进桃,未及尝,飞炮碎其首而死。

天才小说推荐阅读:真无为君陌种田记军阀皇子:开局买下双胞胎侍女农门状元不见长安我在大宋当苟王隋唐:杨广宠臣,人设莽将孤手握三十万重兵,你让孤自裁?虎毒食子:从被逐出皇宫开始崛起明末暴君:从收服锦衣卫开始三国之帝心逆转北宋,开局收下潘金莲从原始部落到清末明朝大贪官,我把朱元璋气炸了文曲在古金军南下我北上,赵九南逃我拜相王之所指,虽死亦往矣大明日不落,开门,自由贸易大夏第一假太监三国秘事第三部东晋,我来了!喋血盛唐三国:赵云是我弟纵横与连横三国:召唤梁山好汉副本大逃杀异世之帝王路我在秦国助嬴政统一世界穿越大宋之倒爷为王红楼:窃国贼幻想三国从反白衣渡江到三兴炎汉汉末三国之再建大秦朕绝不退位逍遥小地主黄粱一梦两千年,一人一剑护河山大唐:天上掉下一个翼装飞行驸马华夏网游【强到只剩开挂】双穿门:人在诡异世界当压寨夫君臭县令朕怀孕了穿越成废物太子后我崛起了大秦:公子丹,镇守边关八年穿越汉末做驸马科举,这个书生会武功三国:苟在曹营的二郎神棍回到古代成了个无赖绝世小书儒曹操:刘恒远之谋,当世无双逍遥三公子日月战旗明末:无限军火,谁给我披上皇袍白话历史兴衰演义
天才小说搜藏榜:闯旗大唐面首开局侠唐夫君!生娃这种事不能靠走量啊三国之开局召唤樊梨花煌煌帝国之大秦你呀就缺一味药三国之制霸寰宇绝色至尊:邪王,放肆疼!捡个王爷来种田武林帝国开局登基:我还能活几天枭起传神医娘亲:团宠萌娃太抢手三国:刘备抛弃?我截胡糜夫人明末枭臣逍遥小里正三国之龙战八方三国:我,廖化,最强先锋大唐极品闲人大唐之最强驸马火爆爱妃开天鸿蒙诀两界穿越:我打造了一座现代城抗日小山传奇傻王嗜宠:鬼医盗妃大唐神级太子他逃她追,王妃逐渐黑化富婆启动计划万世秦疆大明1642超次元战争游戏天灾年,我囤养了古代女将军塑晋锦衣卫创始人沙雕网友援北伐帝国猛将策马大明奋斗在元朝的小汉奸我与着名帝皇们的争霸人生三国之吕布天下贞观荣耀祖龙偷听我心声后封我为大秦国师三国之大楚天下回到远古带领部落一统华夏刘禅之一梦中兴大隋:全能败家子我在秦朝当神棍南朝第一赘婿大明最狠总兵
天才小说最新小说:大明辈分我最大,我的岳父朱重八养子断亲后,带着亲爹妻儿逆袭了大唐:我,火头军薛仁贵,无敌幽默风趣解读黄帝内经红楼:我能创造一个新贾府大唐小医师大明长歌之太后传奇从纨绔到拥兵千万!战场杀神从马前卒开始我家有个电饭锅御赐监察使爆兵百万占北疆,皇帝跪求我登基!天启新篇粉丝建言重塑大明穿越之我在明朝开药房朱标重生改写大明历史女王陛下,其实我是北境霸主大秦:我说我不当宰相,扶苏非要封我为王!白话三侠五义我一个庶子,权倾天下很合理吧?穿越三国之黄巾天下重生清末之傲视列强!如何拯救德意志三国:布衣赵武征途记立渊传沉默的战神穿越之铁血捕快水浒:我武大郎,反了!大唐镇国公系统!我有召唤军火异能我都皇叔了,叫刘备声大哥怎么了三国之现代魂起飞,从1973年开始晋世传奇之雄霸天下鹰扬拜占庭又名重生之马其顿王朝大明英宗朱祁镇穿越后我还是戴黄盔穿黄袍时空乱叙汉吏红楼:最强锦衣卫,我只手遮天!极品五世子脱了官衣,你跟我一个山贼讲道理?我孔圣唯一子孙,你问我懂论语吗重生美好三国:人屠现世,请诸位赴死无双镇北王废柴趣妻红楼:王爷又双叒叕娶妻了开局一书生:从敬夜司狱开始我掌梁山,没宋江什么事了朱雄英现代留学十年,回归大明